股柿子挂在树枝上
农业专家广泛调查了我的家乡是最适合柿子生长的地区的结论。
我们这里柿子树的种植由来已久,据说可以追溯到汉代。一到秋季,漫山遍野火红的柿子树给田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那些挂在树上的小红灯笼就像一个个圆头圆脑的小胖子,等着人们来欣赏它们的风姿。
胖嘟嘟的几兄弟
柿饼是我们当地的一大特产,历史悠久。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太师太保孙丕扬将柿饼做为贡品进献明神宗朱翊钧,吃惯了山珍海味的皇帝吃过之后赞不绝口,小小的柿饼从乡野民间走进了皇宫大内,名扬天下。
满树的红灯笼
从霜降那天开始,连续几天,我都奋战在采摘鲜柿的第一线,虽然累得人仰马翻,却对家乡当地独特的柿饼制作工艺有了一些了解。
霜降后是柿子采摘的最佳时机,我们当地人称之为“夹柿子”。摘下的柿子如果不及时加工,三两天就会变软。
今年的柿子普遍都大
因此,霜降节气一过,家家户户都是夜以继日——白天在柿园里“夹柿子”,晚上在家里加班完成做柿饼的前期工序,这个时候真的是“乡村十月闲人少”,亲戚朋友齐上阵,忙不过来的时候,小朋友也能派上大用场,他们是铰柿子把儿的生力军,又是机动部队。
柿子把要留成“T”型,便于上架
摘柿子
从地里拉回家的柿子先洗个澡,再用专用的削皮机去皮(以前人工削皮,速度非常慢。现在用机器,提高了效率,这是最近几年来才有,也是柿饼加工工序中唯一的机械化。)削皮是个技术活,不是所有人都能干的,因此大家分工明确,不会削皮的人给机器操作者打下手,或者把削好的柿子上架。柿子的晒棚一般都搭在房顶上,便于通风晾晒。
这只是冰山一角
柿子全部上架之后,人们就可以缓一缓,喘口气,休整补充一下近半个月来高强度劳动消耗的精神、体力。也只能歇三四天而已。
这是晒了一天的柿子,表皮颜色慢慢加深
壮观的晾晒大棚
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的晾晒,柿子里面的水分慢慢脱掉,又要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这时候,有些柿饼外面会出现一层薄薄的白色的东西,有些没有,不知道的人就会以为柿饼发霉了。其实不是的,这些白色的薄霜是柿子里面的糖分析出在表皮上的结晶。还没有下架就有霜的柿饼是极品,一说明柿子糖分高品质好,二说明做柿饼的人水平高。
(以下图片是去年用手机实拍)
大约晾晒一个月之后
柿饼下架之后,甜度不足,柿子的涩味也没有完全去除,不能吃。这时候,这些柿饼就会排好整齐的队伍安安稳稳地躺在箱子里。它们睡觉时有自己专用的铺盖——削下来晾干的柿子皮。一层柿饼一层皮,它们紧紧地抱在一起。
成品柿饼上有厚厚的白霸
柿饼码放整齐之后,用保鲜膜盖好箱子,继续等待时间带来的转化。再等大约一个月,柿饼箱开封,每个柿饼都穿着一身白衣服——厚厚的白霜,这说明大功告成了。柿霜又白又甜,可治口疮、咽喉痛、咳嗽,还是一味上好的中药。
装入托盘的柿饼
我家不做柿饼,所以只能了解柿饼制作工艺的大概程序。从柿子上架到柿饼开封,这中间还有许多小的细节,比如在架子上的“捏心”,最少三次;下架之前的冲洗、掰把、整形等工艺,十分繁琐,我这个门外汉不能准确把握时间和力度,因此不能胡编乱造。
从柿子到柿饼的演变,除了认真细致的制作过程之外,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制作人丰富敏锐的观察及经验,才有这入口Q弹、果香浓郁、老少皆宜的精品柿饼。
年年岁岁柿子红,家家户户忙忙碌碌地日子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红红火火的柿子带来红红火火的生活。我也乐在其中,分享着他们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