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人最大的痛苦是无法跨越认识和能做到的差距。

知道做不到的现象太常见了:看了一本书、听了一堂课、学了一个新知识、脑洞大开决定改变还发朋友圈:努力做一个更优秀的自己,结果看到了更狗血的结果.

为啥呢?我们一般会有这样的理由:

1. 觉得自己没有毅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知道了坚持不下去。

2.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没有理解透,理解不到位所以执行起来就不容易,所以知行合一很难,

以上原因说得貌似有道理,可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其实有一个巨大的思维漏洞,在知道和做到之间少了一个关键一环,哪一环的?方法不对!

原来我们总觉得知道了,下一步去做就好了,做不好要不就是理解的问题要不就是执行的问题。

作者说知道和做到不是紧密联系的,中间还有一环—方法,所有的流程不是第一知道、第二做到而是第一知道道理,第二方法正确,第三执行到位。

方法到底是什么呢?

两个字那就是重复,重复重复是从知道到做到的一个关键方法。

并不是简单枯燥地反复练习,而是间隔性重复、带有目的性的重复、就是你隔一段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来重复,不断运用新的技能,形成条件反射,从而形成习惯.

那么,知道做不到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在本质上解决问题。

知道做不到的三大原因:信息超载、消极过滤、缺少跟进。

1. 信息超载,比如:铺天盖地的各种音频课、畅销书,培训班以及新的知识点,但其实已经超出了我们能够接受的范围,

为什么?

是因为获取新的知识要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得多,所以我们会习惯性地获取新知识,

你在学习沟通的方法,但是知道方法了以后,有看见讲如何高效阅读,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更希望看高效阅读这个事情,而沟通的方法,知道了就算了,

为什么?

因为我们觉得已经知道的事情干嘛要花时间再去看一遍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有了新知识就应该赶紧学,这种心理其实进一步导致信息过载,正是因为心理上不断学新东西,反而导致没有办法学习新东西。

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学习新东西带来的那种获得感,

但是花时间对已知的重复、刻意地学习,才能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那么问题产生了;一天只有24小时,

哪来这么多时间来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呢?

实行少而精的策略

也就是说:无法学习那么多东西,那就重复学习那些真正重要而精华的知识.

我们为什么知道太多人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恰恰是在于知道得太多,我们需要知道得更少但更深入。

听书,重要的不是你去追下一期又说了那本书,而是对你感兴趣的内容反复听,听完你觉得有用,最好买来这本书反复看,只有花时间持续的专注在已经知道的知识上,重复深入的理解,才能真正理理解这个知识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关键几件事上,一次次的反反复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所以从知道到做到的第一步就是执行少而精的策略来应对信息过载,要有勇气花时间重复已经知道的事情上。

阻碍从知道到做到的第二个原因:消极过滤。

我们每学到一个新知识、听到一个新观念或者看了一本新书的时候,其实是在和已有的成见、知识和过去的习惯、方法进行对抗。这往往在无形中阻碍了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态度。

比如:同样是学习沟通的方法,有这样一个新知识,那就是沟通首先倾听别人、理解别人然后再去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双方才能更好的达成共识。

可是你过去的经历和经验告诉你,如果不强势、不严厉的给别人说,别人根本不重视自己,所以你必须强势,必须更主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才有可能让别人真正去重视自己。

如果你有这样的成功经验,你就会习惯性地质疑这个沟通的新方法,你会认为像这样又花时间去倾听去理解,又去沟通,最后这个成本代价特别高,还不如直接按照我以前的做法去做就好了。

所以,如果是这样一种心态的话,即使知道新的观点和理论,你也无法真正做到这件事,

如何解决?

那就是绿灯思维!

当你听到有人提出任何新的想法或者项目建议的时候,就立刻去想: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想法或者建议可行,换句话说就是你要鼓励大家接受这个建议。

这和我们通常的认知可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经验越丰富,越有资历的时候,越容易因为看到别人的意见存在问题,就全盘否定对方的观点。

可是,事实上别人提出的每一个方法、观点背后都是有理由的,一定有支持他这么提出方法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先入为主的偏见以及过去成功的经验,反而束缚、蒙蔽了我们,而无法站在别人的视角思考。

绿灯思维,是帮我们去找别人的理由,这个找别人的理由其实相当于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然后会发现虽然这个事情在我的视角看是有问题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还是有道理的,而这个角度过去自己根本想不到。

所以我们每次遇到新观点的时候,不要总是质疑和琢磨这观点错在哪里?

应该是绿灯思维,先积极地认为他是可行的,比如在沟通这个事情上,虽然你心里面很不认同,但是你告诉自己先理解在沟通是有用的。

1. 理解了别人之后,我们才能在同一个话题下讨论,避免经常出现的说了半天结果说的不是一回事,从而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

2. 先理解后沟通的过程中,也能够建立更好的情绪和环境,双方达成共识也会更容易,当你找到这些理由的时候,你就有可能从新的知识中汲取有用的东西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了。

所以在听到一个新观点的时候,把自己的第一反应从质疑变成问自己:我怎样才能用到它?如果学会这个我能有什么收获。

坚持这样思考,我们就会变成反向偏执狂,我们知道偏执狂是固执地坚持已有的思维,而反向偏执狂是始终坚持积极的思维来激发各种创造性想法。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就太违背内心了,明明有问题,还不让说,只说好处真的对吗?

别着急,不是不让你质疑,而是质疑放在绿灯之后的黄灯环节,黄灯是干什么的?就是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质疑环节。

所以,不是我们不能表达异议而是把质疑环节放到绿灯之后的黄灯环节,黄灯是干什么的?就是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质疑环节,

所以,不是我们不能表达异议,而是要在进行任何消极反馈之前,一定先给出积极的反馈,这时,你再去提建议,别人也会更重视,作者说:有时候我们一直集中精力在积极寻找可能性上,所以轮到黄灯亮的时候,反而想不出反对的意见了,这样我们充分理解了问题,执行起来就更容易了。

第三个影响从知道到做到的问题:缺少跟进,什么是缺少跟进?

就是即使知道了一个方法,比如你知道了先理解、先倾听,然后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知道了以后,隔一段时间,最大的可能就是生活仍然照旧,你还是按照过去的习惯沟通,大家一定都有类似的经验。

为什么呢?这就是缺少跟进!

这里很重要的一个误区,我们觉得要采取一个行动或者改变自己,最重要的是有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方法,有新的理念,这样就能应付问题了嘛?

错!

不是说知道新理念不好,而是说比知道新理念更重要的是,花时间掌握新理念,公司愿意花钱给你去培训,可现实是绝大多数培训之后真正发生的改变很少,

事实上,知道这件事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做到把知道的知识变成行动之后的跟进才是真正的战场。

如果你花一倍的时间来培训,在跟进上面你要花10倍的精力和时间,可是我们哪有公司、哪个人会在培训之后,仍然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跟踪:

大家对这个知识理解到位了吗?

在执行中出现了上面问题?

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没有!

我们期望是大家上课、上完培训,参加完成互动体验,跟老师做完积极的互动之后就要生活改变,

改变得了吗?

改变不了!

回到生活又是日常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流程,我们很容易回到之前的状态,虽然我们知道一个好方法,然而我们在生活中仍然用不上。

事实上,心态改变了,知识改变了,但是没有重复投入到跟进这件事情上,仍然解决不了从知道到做到的问题,而这一点确实我们真正重要的,最难的,

一个好的跟进系统至少有三步:指导、支持、和问责,也就是有足够的指导,告诉自己怎么做,然后在过程中给出支持,不断去反馈帮助,最后问责,做得好的值得表扬,做的不好的要反馈跟进。

有一本《高效团队的四个原则》其中提到了一个想法,就是团队要用看板的模式来反馈,什么意思呢?

就是团队的表现和绩效要能够以最简洁的方式在一页纸上呈现出来,就好像打篮球的时候,如果打篮球有一个所有人看到的记分牌,所有人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我们称之为项目进度计划, 每天根据实际情况做记录, 整个项目就可以详细的指导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而更好的协调。

总结一下:影响知行合一的三个问题是:信息超载、消极过滤和缺少跟进,对应的破解方法是精要、绿灯思维和持续跟进。其实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的知识你要重复地理解、重复的学习、重复的探索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个过程中重复的实践、重复的跟进,重复的把遇到的问题改进,重复的寻求支持。

如果一定要总结这一整套方法的话,只有重复两个字,只不过是间歇性、目的性的重复,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不断地重复,花时间重复是让我们从知道到做到的关键!

信息超载的解决方案是精要主义、消极过滤的解决方案是绿灯思维,缺乏跟进的解决方案是持续跟进,其实就是对应的改变认知、改变态度和改变习惯,所以认知、态度、行为其实就是行动改变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应该知道得少一点、精要一点,再重复的联系一点、挖深一点,后持续系统地跟进一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知道,就一定要做到;做到就一定会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