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蔚菲

图片来源| |pexels

来源|增长潜力

你的朋友圈能屏蔽父母吗?

综艺节目《春日迟迟再出发》中,奇葩说变数傅首尔。& ampquot我最近心情不好就是几天前,我发现我儿子拦住了我。

我想说我的亲子关系竟然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傅首尔在儿子生日会上找了很多人给他庆祝、吹蜡烛、唱生日歌,场面十分热闹,但是孩子表现出抗拒,事后他跟妈妈说:“我不喜欢被过度关注。”

傅首尔也理解儿子的想法,但是后来她发现儿子发了一条朋友圈,“不知不觉12岁了,过去的一年里,感谢很多人陪伴我。”儿子的感谢名单里提到了傅首尔的几个好朋友,但没有提到父母。没有屏蔽她的好朋友,但屏蔽了她。

“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不值得你感谢吗?当我发现他屏蔽我的那一刻,作为一个母亲,说实话我的内心是我这几年感觉最震撼的一刻,为什么那么震撼呢?我或许觉得它摧毁了我某一部分的自信。”

傅首尔也在微博上感慨:“刚学会和儿童相处,就又得琢磨怎么和青少年相处。”

在傅首尔的微博评论区,这个话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很多孩子都曾使用过朋友圈的屏蔽功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我每次发emo文字,我妈就会当面问我是什么意思,感觉会很社死。”

—“我爸妈都不让我在朋友圈发照片,我发任何东西他们都会说女孩子不能怎么怎么样。”

—“我都20多了,依旧会屏蔽父母。感觉他们有时候不太能理解我们的想法。”

—“我不屏蔽我妈妈,我觉得有时候妈妈看到我的朋友圈的反应还挺可爱的。”

在什么情况下孩子的朋友圈会屏蔽家长?家长得知被屏蔽,心里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1

屏蔽原因之一:“家长不懂我。”

在探索不同的朋友圈故事时我们发现,现在的青少年并不是直接完全屏蔽父母,大多选的是“分组可见”或“部分屏蔽”,让父母看见或不看见的朋友圈内容,都是经过筛选的。

林沐是一个用心经营朋友圈的00后,美食、美景、自拍、摄影,影像记录着00后多姿多彩的生活。

当被问到她发朋友圈是否会屏蔽父母时,她回答说:“看情况。购物花钱的、说一些很over的言论的,就会屏蔽爸妈,认真学习的、旅游自拍的不屏蔽。”

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中,和父母分歧最大的就是消费观,所以这是林沐一定会屏蔽的内容。

父母是消费观念传统的家长,认为林沐就该多存一些钱,但是林沐喜欢旅游、喜欢美食,也喜欢购物,这让他们偶尔会有矛盾分歧。

“也能理解,也有疫情的考虑,他们会觉得我周末节假日总出去吃喝玩乐是在乱花钱,其实他们也不是要我的工资补贴家用,就希望我攒钱,但我开始实习了,自己赚的工资买一些喜欢的东西,吃吃喝喝玩玩,心情就很好,实习压力挺大的,我也需要放松。

消费观不同,花钱的朋友圈让爸妈看到的话他们也不舒服,评论我我也不舒服,不如屏蔽了,大家都开心。”对于林沐来说,朋友圈的屏蔽按钮等于是屏蔽了家庭中的一部分争执和矛盾。

“现在去旅游发朋友圈不会屏蔽爸妈,妈妈还会评论我的自拍、认识一下我的朋友们。以前她抱怨我出门玩,我就不发朋友圈了,她又问我:‘怎么出去玩不发朋友圈呢?别人都发的。’发也要被骂,不发也被骂。”林沐说。

因为有分歧,林沐曾经有一段时间就把父母完全屏蔽了,一连几个月没看到女儿的朋友圈,让妈妈感到很在意。

“我妈就直接问我,是不是把她屏蔽了。没办法,后来就改成了分组可见。感觉妈妈当时还是有些伤心的吧,她跟我说:‘我想看看’。所以现在我会下意识多发些专门想给爸妈看的朋友圈。”

有“仅爸妈不可见”,也有“仅爸妈可见”。

朋友圈屏蔽父母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并不代表亲子关系不好,有时候也是爱的表现,父母关心孩子、想了解孩子的生活是一种爱,孩子报喜不报忧,也是一种爱。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候孩子屏蔽家长的理由很简单:“我觉得爸妈看不懂。”

刘凌平时爱玩游戏、对电竞很感兴趣,十足是一个“网瘾少年”,他的朋友圈里有大量的网游、电竞信息,今天和谁组队“双排”、明天抽卡抽中了哪个皮肤。

分享最爱的电竞队伍,想要电竞椅、想要手柄,朋友圈几乎围绕着游戏展开,有很多新鲜的词汇。

“肯定会屏蔽爸妈,他们倒是不反对我玩游戏,毕竟也工作很久了。但是他们看不懂,之前EDG比赛夺冠那次,我太激动了,发了条朋友圈没屏蔽我妈,她看到了立马就问我‘EDG是干什么的?’。

要跟她解释很麻烦,解释了她也不一定能理解我为什么激动,有很大的代沟。”刘凌说。

#2

屏蔽原因之二:“报喜不报忧。”

对于95后的程盈盈来说,屏蔽父母是常事。

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的朋友圈里“丧文化”泛滥,有各种各样对生活的感慨,有时候比较消极,让父母看到,他们会担心。

“有一次熬夜比较晚,在学校里看纪录片,我记得是叫《蒙古草原天气晴》,一个草原上的家庭,六岁的女孩已经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每天赶牛羊和马匹,女孩想上学,想成为老师,但亲人一个一个离她而去,直到12岁,连女孩也离开了人世。看完以后可能是深夜吧,很难过,也有些感触,就发了一个朋友圈记录,第二天我妈就打电话来问我,是不是不开心?”程盈盈说。

“我们的一点点小情绪在大人眼里都是天大的事,我妈妈连我换一个头像都会研究半天,有时候确实心情不太好,换一个耷拉着眼睛的卡通头像,妈妈会立刻发微信问我:‘怎么换这样一个头像?又不开心了?’妈妈对我的情绪很关注也很敏感,有时候让我觉得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就会想在深夜忧伤的时候屏蔽她。我爸还好,不怎么会过问,从来没点赞评论过我的朋友圈,我都怀疑他把我屏蔽了。”

程盈盈还分享了一件她印象深刻的事,去年她刚毕业工作,总是忍不住在朋友圈抱怨工作的压力。

“当时发朋友圈其实也想获得爸妈的安慰,但是事情发展超过我的想象,我说工作好累,加班还发烧了,结果接到了我妈的电话,她说她买了高铁票,现在就赶过来照顾我,把我吓了一跳,赶紧安慰她我没事,让她快把票退了。当时疫情也挺严重的,后来考虑到疫情不方便跨省,她才退了票。从此再也不敢让父母知道我的消极情绪了,在外报喜不报忧成了习惯。”

本想和父母撒撒娇,获得一点安慰,没想到妈妈直接订票要过来,这让程盈盈既感动又无奈。从此以后,她习惯了把抱怨的朋友圈屏蔽父母,或是仅分组可见。

程盈盈发现,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外出工作,越是分隔很远的父母越会在意孩子的朋友圈在分享什么,因为不在身边,朋友圈成为很重要的窗口,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干什么,过得好不好。

而留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的朋友圈相对来说更不被关注。

程盈盈也就这个话题问了她的好友玲玲,玲玲说:“我妈对我的朋友圈丝毫不感兴趣,我怀疑她有时候根本刷不到,刷到了也不赞,对我没有探索的欲望。我上大学那会儿我爸倒是经常问我朋友圈的内容,和谁一起玩,这是谁,他都会问,现在住在家里,他就毫不关心我的朋友圈了,有时候吃饭的时候刷到我朋友圈就直接问了,没看到就问也不问,屏蔽不屏蔽的都没差别。”

#3

被屏蔽的家长在想什么?

年轻人的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已不是什么秘密。腾讯新闻2018年公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里面提到,52%的子女曾经屏蔽了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没有加过父母好友。

屏蔽按钮似乎成为一种筛选,经过筛选后的朋友圈,呈现的是年轻人想呈现的样子,代表了他们的喜好、情绪和生活。这是年轻人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这一代的孩子从小就要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在意父母进门是否敲门,下班后不喜欢接工作电话,具有强烈的边界意识。

对于孩子的“屏蔽”,家长是怎么看待的呢?

“点进孩子的朋友圈看到一条线时,当下那一刻心里是很在意的,会想女儿是不是对我有意见?”70后的家长王萍说。

王萍表示,女儿平时和自己关系还不错,她生日时女儿也会亲自做蛋糕发朋友圈祝福她。但也有几天朋友圈会变成一条线,过几天又有内容了。

据她观察,女儿缺钱、学习技能、与朋友聚会的内容是她最常能看见的内容,阶段性被屏蔽的那些日子里女儿发了什么内容,她其实并没有探究过。

“刚开始我是很难受的,但是也仅仅是一瞬间的情绪,不会一直放在心上,自己稍微想一想就能理解了,孩子长大了,肯定有自己的秘密,就像她有些话只会和朋友说一样,我也能理解,每个家长也都是从孩子成长而来的,我也有不愿和父母说的事。我不认为这是代沟,谁能没有心事呢?这很正常。”

对于女儿的“选择性屏蔽”,王萍并不会主动询问原因。在她看来,屏蔽的原因无非是女儿有一些不想被大人了解的心事。

“我一定不会问的,问多了反而会让孩子反感,现在的孩子都很怕唠叨的。还是要分清爱和控制欲,要给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在她小的时候,我和她爸爸、姥姥常常不敲门就进她房间,也不许她关门,这曾经在我们家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从那以后,我们就知道,女儿是很在意隐私感的。”

当女儿的朋友圈点开变成一条线,王萍就会不动声色地打一个电话,与女儿聊聊近日的情况,是否有什么困难?

“朋友圈确实是我们了解孩子的一个窗口,但不是全部,还可以直接聊天、沟通。”

而另一位家长何小卉是不太能理解“朋友圈屏蔽”这件事的,她认为这样不够坦诚,是亲子关系有了隔阂的象征。

“有一次在家庭聚会上,她堂姐说漏了,说‘你朋友圈发的去哪看演唱会了’,我才发现有些内容我是看不见的,比如她和同学去看演唱会就不会告诉我。我问过她,她觉得这是没必要让我看到的内容,我对她的兴趣爱好也不关心,只关心她考试考了几分。”

这让何小卉很难过,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对女儿都小心翼翼的。“其实还是我们的沟通有点问题,她可能觉得我是很古板、严厉的家长,不愿意跟我分享‘追星’这种事,但其实我也愿意为了她花时间了解更多事,只要她肯跟我说。”

对于孩子的选择,何小卉也没办法干预,只能尝试改变自己、理解孩子。

“她觉得我只关心她的成绩,可能也是我需要反思的地方。”何小卉说。

#4

“密切关注,谨慎介入”

那孩子出现的“屏蔽行为”是否意味着家庭亲子关系不和谐?

对此,知名学者教授储殷认为,孩子朋友圈屏蔽父母,是很常见的现象,算不上不和谐。

“朋友圈屏蔽父母”可能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的某一种结果,但它并不能证明家庭关系一定不和谐,这是两回事情。

屏蔽父母,是因为孩子现在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也有了自己的一些隐私,当然也跟一些父母不恰当地干预孩子生活、牢骚过多有关。储殷建议,父母对于孩子,在青春期以后要保持“高度关注,谨慎介入”的态度,这样会比较好。

另外,父母在孩子当中还是要有一些自己的关系,就是能够避免这种屏蔽,这也很重要。

“其实不是说这届的年轻人更有边界感,更有隐私感,而是说一个正常的年轻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边界感和隐私感。我们这一代父母缺乏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家庭的空间比较小,自己的独立性比较小,家庭有可能还是大家庭式的,缺乏界限感。但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生活一定会催生出有权力意识和边界意识的年轻人。而且现在父母工作的场所和家庭生活的场所和孩子上学的场所,往往在物理空间上是比较大的,所以它也催生了这种独立的意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储殷说。

父母想看孩子的朋友圈很正常,但是“看”和“介入”不同。

控制住家长自身冲动的控制感和尊重孩子,是一个技术问题,所以,想看孩子的朋友圈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看见了孩子的朋友圈应该怎么样?这就跟孩子的日记放在这里,家长要很大的程度克制自己,才能让自己不去翻,是同样的情况。

其实,这也和青春期的儿童心理发展有关。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李瑞楠认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进入到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的第五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建成。所以,这段时期,孩子的主体意识、个人自我意识会明显增强,更加重视对自我空间的保护;同时,他们的自我认知还在多层面探索和实验中,但父母对于他们所要扮演的角色已经有所规定和期待,于是二者的之间会经常构成巨大的冲突与碰撞,所以“朋友圈屏蔽父母”也是其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之一。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需要转换一下自我角色与定位,从‘亲密的照顾者’变成‘远远的守护者’,跟孩子的距离拉开一些,这并不代表放手不管,而是在坚持安全与教育底线的前提下,给予孩子更多自我表达的空间,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提供稳定的陪伴与支持,同时再多一些耐心。”李瑞楠说。

储殷建议,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要改变方式,至少家里有一个人要跟孩子是朋友。红脸白脸一定要分清楚,有一个人要管教,但两个人不能总是一条心。青春期以前呢,父母管教孩子往往要一条心,免得被孩子分化瓦解,趁虚而入。

但是青春期以后,一定要有分工,要有一个人,跟孩子不怎么讲学习,主要讲情感,讲社交,有一个人要跟孩子成为朋友。

“亲子沟通有问题,不是难题,很多时候解决亲子沟通的问题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更大,所以我们一直这么讲,我反复强调那句话叫‘密切关注,谨慎介入’。父母可以跟孩子先约定好红线是哪些东西,然后在此之外,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自由。”

储殷表示:孩子进入十一二岁以后,有几项东西一定要有独立的空间。独立的时间,独立的责任,独立的权利,独立的经济基础(就是有自己的零用钱),有自己的房间或者橱柜。然后对家庭事务的参与(即有决策权),在除了跟父母约定的重大事项以外,自己对自己充分的自我管理。这都是其实是一个从10岁左右开始的过程,到13岁青春期比较明显的时候,如果这三年过渡的比较好,其实没有这些问题的。

因此,对于这一现象,家长也不必太过焦虑。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正常的,是家长不正常,因为我们这个时代这批家长承受着最激烈的这样一种比如大城市生活的转变,现代化生活的转变,所以其实往往是我们家长是不太正常的,我们在控制欲和爱之间的界限把握不清,中国的大多数家长是需要学习的。”储殷说。

(据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专家学者为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