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新世相 的第 877 篇文章


Sayings:

新概念作文大赛 20 年了。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它。

这场比赛里走出过韩寒、郭敬明、张悦然,还有很多影响过你的选手。

我们都曾经是这个潮流的追逐者,也是参与者。

今天的文章来自宋温暖。她说,在这场比赛里,有我们一直忘不掉的青春。



新概念作文大赛20年了,

我们的青春早已截稿

作者:宋温暖


今天是 3 月 28 日。经同事提醒,也是个特别的日子。

距离 1998 年第一届新概念大赛颁奖,正好整整 20 年。

第一届最出名的是韩寒。那年他 16 岁,现在他 36 岁。


第三、四届的一等奖是郭敬明。当时他 17 岁,现在 35 岁。


这是他们作家生涯开始的地方。

这也是你青春开始的地方。

你可能早就不记得《萌芽》杂志,也不记得这场比赛了。

新概念作文大赛,是你青春时代第一次选秀。只要你敢写,他们就敢给你奖。

最高时会收到 40 万份参赛投稿,淘汰率高达 98%。


而那一大批影响你青春的人,都是从新概念的赛场里走出来的。

韩寒,反叛代表。写杂文,写社论。


他退学,玩赛车,他的《三重门》,《零下一度》是当年学校里最红的书。



连续拿了两届一等奖的郭敬明,把忧伤写到了极致。不少人摘抄过他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后来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让大家第一次看到什么叫残酷青春。


张悦然写《陶之陨》、《誓鸟》,成了很多女孩的恋爱范本。


刘莉娜写了师生恋故事《风中密码》,这在当时惊世骇俗。很多人揣测这是不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写《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的七堇年,给很多高三学生带来过激励和安慰。


里面最出名的一句话是:


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太震撼了。

他们开创出了当时最流行的青春:

个性十足,不被理解;

忧伤孤独,情绪细腻;

不管是恋爱还是叛逆,都很有烈度。

《萌芽》杂志之前发过一条微博,新概念 20 年,半部青春文学史。

说得挺对的。

我们当时都忙着上初中高中,想象中很酷的青春,他们的文章里都有。

我们私下传阅着他们的书,好像找到了同类,连自己的写作热情也被点燃了。

没日没夜地写小说,写诗歌,写平时作文里不让写的东西 —— 是他们提供了你表达情绪的模板和出口。

仔细算算,你青春开始的日期,就是这个时候。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表情平静,心情克制。

青春期那种为一点小事开怀大笑或痛哭流涕的的敏感、矫情和天才,早就过去了。

我最近查了查,新概念作文大赛还在举行。

参赛的学生依然在为入围而紧张,为落选而失落。


新概念贴吧里,还有很多个 16 岁的少年在激烈地讨论文学,坚持写小说。

前几天,还有人去上海巨鹿路675号打卡,”我来过了。“


韩寒之前曾说,没太想到,居然已经有 20 年这么久远了。

好像青春都被封存在了那里。


20 年后,我们的青春都进了坟墓。

也载入了史册。

现在回想,那简直是我们被 “青春(疼痛)派” 影响的 20 年。

我的同事曾在图书馆里看那种钉在一起的全年《萌芽》,读了一遍又一遍,还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在了博客日志里。

但就像曹文轩之前评论的,这些文章啊,秋意太重。

现在看起来是挺好玩的,年纪轻轻,就非常苍凉,非常孤独,非常颓废,像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


朋友@你绒 看了郭敬明高中写的散文,非要他妈给他买个 CD 机。

因为散文里经常写,带着 CD 机走遍一整个城市,看起来很酷很寂寞。

还有人看郭敬明的《幻城》,坐在床上边哭边撕书。买了郭敬明所有的书存着,因为表弟来家里动了,两个人暴打一顿。

相比之下,长辈们对韩寒的接纳度就比较低。

允许你看郭敬明,但是会把韩寒的书藏起来,因为太叛逆了。

@琴子 初三看韩寒,自己注册了博客。

有一天吃饭,很认真地对她爸说,我不念书了,读书特别苦,我要去写书写博客赚钱。

她爸看了一眼没理她。

后来,过了好多年,连她自己也忘了这回事,有一年她爸突然问,你不是要写书吗?可以开始写了呀!

有个哥们因为韩寒,高考填了一堆上海的大学。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上,坐在高高的露台上畅谈《零下一度》。

期末考试挂了 5 科,一点都不羞耻。

——我比韩寒还少挂一科!

因为韩寒和郭敬明,当时我们班的同学都对写作文这件事充满了热爱。

尤其周记的热情很高,因为不限题材,就写恋爱心事。

后来班主任就开始查周记,看班上有谁谈恋爱了。

女孩@小珩爷 曾经被张悦然影响了整个初中的写作画风:


还学着张悦然那篇《黑猫不睡》,写作文每句话都用“我”开头:

“我开始把自己变成一个好学生,

我开始好好学习,

我的校服总是洁净的,

我的铅笔总是尖尖的……

我摈弃了过去的所有种种,

我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

然后被老师说怎么突然换文风了,变得异常朴实。

“现在回头看,也不是朴实,是朴实中带一点装逼吧。”


韩寒的作品也让人形成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习惯。

《一座城池》里有一段写豆沙包和肉包的对话,有个女孩看了好多遍不能自已:


然后她也开始写游记类的小说了。

从此吃包子,也要掰开先看一看。

还有个同事,今天重翻自己之前的新浪博客,发现不少通篇没有任何标点的文章,写于“玩命的初三”。

这绝对不是懒。而是一种风格。


因为这篇文章,她还被老师警告了:

你这可能是零分,谨慎一点!

难免感慨当时真中二啊,一点挫折也能无限放大成“岁月刻薄、命运不公”。

但这些青春期过分饱满的感情,在当时都是认真的。

少年时的我们都太爱写。

而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是我们青春里出现的第一场大型选秀活动,堪称文学 101.

一方面是获了一等奖,你有保送名校的资格。

一方面是这场赛事太权威,只要入围,就证明你的才华得到了认可。

只要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人,大家都认。

曾有位 15 岁的少年在新概念作文吧直播自己写作,活跃了三年。

有人在评论里感同身受:

“没有人懂我,把我的豪情壮志当成玩笑,认为这是没有出路的事。

我的执着,在别人眼里是疯狂。”

每个去参赛的人,都像朝圣。

朋友@李维依,一篇参赛稿,能从初二下学期写到初三开学。

写小说的本子,买的都是初中门口文具精品里最好的本,那个纸特别顺滑,也挺贵。

每到晚上写作业的时间,就把纸垫在写作业的纸的底下,偷偷地往上写字。

一会儿写写作业,一会儿写写小说。

每写一段儿就先拿出来给同桌读。

同桌永远是最先的读者。

拿过二等奖的朋友@姜播,专门腾出一个本子用钢笔在上面写小说,在整个学校都有固定的读者群。

老师和同学看完,会在他的小说后面写评论,大多是可爱的吹捧——“你写的太好了!”

参赛时,他手写了几十页的方格稿纸,一篇散文,两篇小说。

郑重地叠成厚厚的一沓,用信封寄到《萌芽》杂志社。

杂志社的地址,上海静安区巨鹿路 675 号,是当时最神圣的文学图腾。

@大酪 邮寄那天,北京在下大雪,视线都雾蒙蒙的。

自己冒着雪回宿舍拿出稿子,怕它被打湿,就一直用透明文件夹包好裹在怀里,也没打伞。

当时空气特别冷,但她抱着稿子往邮局走,只觉得血热。

投完之后如释重负,一路上觉得空气都带着口甜味儿。

邮筒就是幸福源泉啊。

每年截稿日前后,那些信件都会一麻袋一麻袋地被送到《萌芽》办公室。

直到 2017 年,初选参赛稿件的数量,还有 9 万多。


与其说这些是稿件,还不如说,这都是我们青春时那种被认可的渴望。

这种认可超出班级 ,超出学校。

被认可的,大多都是当时最普通的学生。

在表达欲最泛滥的年纪,不想写套模板的考卷文章,不想听“作文不能这么写”的话。

或者可能偏科,当不了奥数明星,去不了化学物理竞赛。

而新概念横空出世,就像一束光打在他们脸上——这种表达没毛病,不信你看韩寒跟郭敬明。

于是,十五六岁的他们报名,拉着行李箱去争取这种认可,证明自己值得肯定。

—— 我可以写。我可以表达。

当年被新概念影响的人都得到了奖赏,以不同的形式。

就算奖项不如意或者没拿奖的人,也觉得值了。

有个拿了二等奖的男孩,在台下光是看着台上的评委,就快乐极了,好像离文学近了一步。

@大酪 因为投稿时逾期了,就没抱希望。

结果有天突然接到萌芽的电话,说看了她的逾期稿,问她愿不愿意给萌芽签约撰稿。

当时她想都没想就挂掉了,心想诈骗电话也太假了。

后来才反应过来。

回头想想,起码得到了新概念边缘线的认可。

也够了。

女孩@修新羽,被老师说她没什么才华。

她在高二参加了新概念大赛,找到那位说她“没有才华”的语文老师,求指导。

“说是求指导,其实是想小小地炫耀一下呀。”

老师挺尴尬,带她去找了语文教研组组长。

结果教研组长说:“新概念啊,听说过,写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文章。”

后来,她获得了第十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去了清华。

之后在萌芽组织的笔会一起喝酒,一帮有文学梦的人,在一起聊八卦,玩狼人杀,看风景。

这些年了,他们多少都从事着文字工作,都还在写东西。

“只要笔没停,就还在路上。”

现在回看,那是我们最真诚的日子。

写小说,写诗,觉得自己是在创作。

就算周围人听不进去,也一样滔滔不绝。

20 年后,现在的新概念也有些没落了。没再出现郭敬明、韩寒那样的人物。

有人说,郭敬明、韩寒就是新概念的辉煌。

但拿了@修新羽觉得太夸张了。

“能拿到新概念大赛奖,应该也算是他们的辉煌。”

“至今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它啊。因为感觉在自己的整个青春里,一直是它在评价我,陪伴我,激励我。”

现在,我们的表达渠道更多,表达方式更丰富。获得认可的方式,不再只有那一个。

一个微博,一个抖机灵,都能有很高的点赞。

你已经不再是那个关在房间里,躲在课桌下面着魔一样写东西的小孩了。

但那些人和那些日子,对你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你知道了作文可以这样写,你知道再细微的情绪也值得去表达,你知道你不是孤独的,有千千万万个喜欢写东西的人,都跟你一样。

再看到新概念的消息,都觉得熟悉。

再看到他们的消息,都有一种师出同门的归属感。

那是你青春时第一场选秀。

当时以为是终点,后来会发现路还很长。

新概念作文大赛 20 年了。

我们的青春,早已截稿。

写在最后:

我从不后悔被热爱点燃,哪怕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