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网名—ins欧美网名?
作者:中国驻巴西里约热内卢总领事 李杨
韬闻得到李杨领事特别授权原创发布,其中图片由韬闻配上,来自网络。
#外交官聊世界# 之“国产品牌 为啥要取洋名字?!”
从巴西回京以后,家里面又简单收拾了一下,换了几样家具和电器。倒是真方便,网上搜索,下单订购,送货上门,安装启用!几天之内,用北京话讲,那就,齐活!
可有一件事,倒是让我平添了许多感慨。快递小哥送到家的这些东西,家具也好,电器也好,我选的都是国货,但细看了看品牌,却基本上起的都是洋名字。为免讨人嫌,就不说这些产品的“真名实姓”了,反正都是些什么特、什么斯、什么登之类的。我猜了半天,没一个洋名字的读音,能跟代表美好寓意,或某个名词或形容词的外文单字相吻合。也许,我的外语学得还不到家!
这种感慨,可以说越看越想,越是挥之不去!周末,跟爱人孩子去附近的大超市,转了一圈就发现,只要是有牌子的国产日用品,特别是制成品,相当多数的牌子,起的都是洋名字。比例到底有多大,没有统计,不好乱讲,但我敢说确实不少!是什么逻辑,支撑着生产商、制造商这样做呢?
我可以理解的是,商家无不希望其商品,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他们在着力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自然要在品牌命名上动脑筋。
国内至今屹立不倒的百年老店,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众多知名大厂,在这方面有太多神来之笔、过人之处。不管是店铺名称,还是注册的商品品牌,都有朗朗上口、形象易记、辨识度高、讨人喜爱的特点。同仁堂,老鼎丰,王麻子,狗不理,还有“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等等,这些民族品牌,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家喻户晓!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用的都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土名儿”,只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淘金。
中国人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不得不被迫使用越来越多的洋东西,但很多洋品牌的名字,却被我们成功地“中国化”了。可口可乐汽水、“奔驰”牌汽车的品名中译,还有几十年前引进化纤衣料“的确凉”的定名,均堪称经典!可见,中国文化同化力太强,中国人很擅长以土化洋。外国东西,要想在中国市场上站住脚,存活下去,都不得不“以土养洋”。
给本土产品取洋名,并渐成风尚,见于我们主动打开国门以后。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那时候我们的很多东西,确实方方面面不如人家。这个“器不如人”的时间,持续了数十年,让一些国人形成了一种“心理惯性”,总觉得洋货就是比国货好。乃至有些国内商家,为了让其产品在市场上好卖,总想把它弄成“假洋货”,若沾不上“洋货”的光,也要沾上“洋气”的光。国产品名洋化,就此大行其道!
但在国货整体崛起,中国已然成为制造业大国甚至强国,几乎是以一国产品供应全球的今天,再有这种心理,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现在的中国商品,在国际上已不是低劣产品的代名词,而越来越享有价廉物美的好名声,取个堂堂正正的中国名字,不但不掉价,反而可能增色不少!
我在里约工作时就发现,当地人对华为和小米手机认知度非常高。因为华为手机不在巴西出售,很多巴西人都买小米手机。有一次周末逛市场,看到一个巴西小伙子,手里举着他的小米手机,在一排卖包装件的小摊前,逐个问摊主,有没有“小米”手机外套。他把“小米”两个中国字说得清楚极了,一点儿都没觉得走味,摊主们也都听得很明白。这说明,小米手机并没有因为取了个中国名字,而影响它在国外“打天下”。
不想给谁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但有一点我们还是应该明白,中国发展到现在,早已今非昔比,每个中国人都有足够的理由自信起来。今天的自信不是强装颜面,是以我们强大的国力、卓越的表现为支撑。对于洋人洋货,我们无需仰视,也不俯视,平视即可。我们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喊了多年“国货当自强”,当国货已然强起来的时候,我们不少人却还在给它取那些不伦不类的洋名子,企图把它变成“假洋鬼子”,恐怕真正需要强起来的,就是我们的内心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