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灰色空白〕表格打开是灰色空白
在一个演讲中听过。
微信设置包括比较隐蔽的开关——朋友圈3天。
通常这种隐蔽设置很少人会用,因为大部分人都很懒。但现实是,偏偏有超过一亿人,设置了这个功能。这个开关,也是微信里用的人最多的。
如今,生活真的走得越来越快了,而情感却沉淀得越来越慢。
当你再打开别人的朋友圈,有人显示的却是:
说不失落,是假的。
那条灰线和无尽的空白,仿佛划清了你们之间所有的界限,而这条灰线的距离,正是你我人心的距离。
1
灰线的分量
昨天,一位老同学问我能不能看到另一位同学的朋友圈,她说她看到的是一条灰线,如果我能看到,她就要删好友了。
说实话,挺感慨的。
现在的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朋友圈窥探别人的世界。
心里明明在意的不得了,但一条灰线,就轻易阻隔了人心,连开口问一句的勇气都没有。
以前的人想沟通,迫于条件限制,无法也不能达到;现在什么都方便了,却变成了不想也不做。
但说到底,一条灰线的分量究竟是什么呢?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也是不敢开口去问。
直到那位朋友亲自用微信证明,并对我说:
“我没有删除你啊,我只是把我的朋友圈锁起来了,谁看都是这样的。”
那一刻,我哭笑不得。
朋友圈的出现,本意是拉近大家的距离,但我们对朋友圈的依赖,反而让我们模糊了沟通的意义。
隔着屏幕,我们只能看到一条冷冰冰的直线,但直线背后的分量,却是你我所触碰不到的。
说白了,朋友圈只是我们了解他人的一个途径,并不直观。
我常常在想,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变成了如此不纯粹的地方,发之前要深思熟虑,发的时候要分各种小组,发之后还要及时标上三天可见......
有人甚至干脆关闭了朋友圈,心情仅自己可见。
出问题的,真的是朋友圈本身吗?还是那个瞻前顾后,刻意伪装的自己?
生活已经这么累了,如果可以,真的希望大家可以不用伪装,真实地做自己。那些离别,也请让时光慢慢淡去我们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以朋友圈里一条黑杠的方式。
2
情绪的质量
当然,我也理解大家对朋友圈的反感。
朋友圈就像是以前的日记,是我们记录心情的地方。
只不过传统的日记比较注重自我对话和自我剖析,就算写得不好,也是给自己看的,情感是最真挚的。
而朋友圈多了社交属性后,除了要记录当下,内容还要往自我塑造的方向走。就像有句话说的:
“不仅写给自己看,还唯恐别人看不见!”
其分享的意义早就大于了记录的意义。
且十条朋友圈中,五条是广告、三条是帮人转发,只有一两条才可能读起来是有些温度的。
究其原因,或许就是因为低成本的社交,成为了现代人交往的主流。
以前的人记录心情,要挑选好看的本子,再精心记录下来,哪怕费时费力也乐此不疲;现在就算是P图,也花不了多长时间了。
时代不同,花的心血成本也低了。
因此,大家对自己的发言也开始随意起来。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并不会反感,你把自己的情绪分享在朋友圈,大家反感的是,你的情绪真的太多了。
不过朋友圈“随意”的属性也不完全是坏事,它可以让人真正放松下来,舒服地去社交。
所以,发出去的动态就不要藏起来了,没人会拒绝一个真实美好的你,只要记得,无论是虚假的话语还是真实的情绪,都注意一下,毕竟网络是公共场合,太影响到别人就不好了。
3
分享的意义
我们似乎都到了一个,发条朋友圈都要深思熟虑的年纪。
微信上不再只有 " 百无禁忌 " 的死党,不断更新的联系人列表,时刻告诫大家要绷紧 " 成年人理智的神经 " 。
芝麻大小的事不值得到处去说,被领导看到不妥;有了男朋友不会秀恩爱,怕外人觉得自己臭显摆。
以前关系不错的小伙伴渐渐消失了,你几乎看不到他们发状态,偶尔牵挂地点开,还会被 " 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 几个字挡在门外。
放肆张扬的青春慢慢远去,激情活跃的聚会也会曲罢散场。
我们时常吐槽现在的朋友圈没意思了,但其实,没意思的并不是朋友圈,明明是不再年轻的我们。
看过一个问题: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的理由是什么?取消又是为什么?
“有人说是因为跟风。
取消是因为我妈问我是不是屏蔽了她,瞬间扎心了;
有人说是因为想体验一下。
取消是因为看到好朋友的朋友圈是三天可见,心都凉了;
还有人说是想跟过去道别。
取消是因为发现,把过去藏起来,也不代表过去就没发生过。”
不过,不管怎样,既然有这个功能,许多人也爱使用,就证明有它存在的意义。
但是,我还是劝你,朋友圈千万不要设置三天可见。
因为大家都很忙,并没有谁会经常去点开你的朋友圈,除了在乎你、关心你的人。
所以啊,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朋友圈还是别设置仅三天可见了,请别让那些在乎你的人觉得,我的世界对你完全敞开,而你却把我隔离在你的世界之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