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说说大全 正文
[秘蜂朋友圈]吃蜂子朋友圈?

时间:2022-12-02 15:00:2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作者/窦宪

谁能想到呢,沉寂了半年的秘密,又回来了。

不久前,一条名为“无秘要回归了?Nice!”的帖子出现在无秘的百度贴吧里,帖子里附上了和无秘官方微博对话的截图。截图里的无秘官方透露,ios版本几天后就可以下载了。

该条帖子收获了56个回帖,是今年到目前为止无秘贴吧里回帖最多的一条,但有趣的是,下面清一色的回复都是“假的吧”“试过了,用不了”。

没多少人相信无秘真的回来了。但是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陆陆续续有用户发帖称“无秘真的回归了”“回来吧,老朋友们”。老用户们才逐渐发现,曾经的匿名社交软件无秘已经改头换面为“秘蜂”重新上线了。

秘蜂很低调,上线了3个月,几乎搜不到推广的文章。如它的名字一样,有种秘而不宣的意味。如今的它已经很难让你想到,它曾经是国内匿名社交里排名第一的产品,一度占据着匿名社交市场九成的份额。

这种低调或许来自此前数度下架的顾虑。

事实上,无秘从出生至今,先后因为版权纠纷,内容违规等问题从APP STORE里下架。而这也不仅仅是无秘的困扰,国外的Yik Yak,Secret等匿名社交软件也曾因内容争议或被部分学校禁止或因此关闭。内容的可看性和外部监管之间的矛盾,一向都是匿名社交软件难以解决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数度因为内容问题被下架的无秘,到底改成了什么样子?它又能否再度崛起,顶起匿名社交市场的一片天呢?

曾经的匿名社交明星

时间来到2018年,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过匿名社交这个名词,但在四年前,这个领域一度人气高涨。

2014年3月底,一款名为秘密的应用在安卓应用市场上线了,这款应用号称是匿名版的微信朋友圈,用户可以在上面匿名发表自己的秘密,查看陌生人的秘密,还能看到好友匿名在上面发表的秘密。这是国内的第一款熟人匿名社交产品。

当时匿名社交的市场在国内尚未被开发,而且无觅科技的CEO林承仁此前也没有做过任何社交产品。但在2014年以前,国外的匿名社交产品就已经掀起过热潮。

国外匿名社交的鼻祖是2012年上线的Whisper,在Whisper上面,用户可以匿名发布自己的秘密,与附近位置的人分享,同时也可以查看应用内最新和最热门的内容。上线不到1年半,Whisper就完成了21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高达1亿美元。

2013年,另一款匿名社交应用Yik Yak创立,该应用上线几个月内下载量便超过10万次,曾蹿升至美国版App Store下载榜的前列。

2014年,匿名社交应用Secret上线,一度在巴西、瑞典、以色列、墨西哥等8个国家App Store下载榜名列第一。Secret让用户可以基于通讯录获取消息,把秘密直接分享给通讯录中的好友,将匿名社交的范围从陌生人扩展到了熟人之间。

此时Secret的火爆已经引起了国内无觅科技的CEO林承仁的注意。在此之前,林承仁回国创办的无觅科技曾经推出过多款产品,包括浏览器插件,阅读,广告平台,竞价系统等,但都很难被商业化。其无觅的域名更是在2013年年底被管理部门封杀。

这让林承仁不得不寻找新的产品方向。Secret的火爆让他嗅到了机会,他花了一周时间说服了自己的同事,并在两周内做出了ios版本和安卓版本的app。

迅速上线之前,秘密背后的团队一度担心生产的内容不够多,但结果出乎意料,2014年4月5日,秘密iOS版本上线的第一天就攀升到了社交免费排行榜第一名。

和纯粹的陌生人社交应用相比,秘密聊天记录阅后即焚的功能对用户的隐私保护更加的友善,而同步通讯录功能,则能够满足用户的窥私欲和参与感。

一位早期用户Kelly告诉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我在德勤上班,以前这上面的四大圈子里有很多料,而且这个圈子其实很小,很多都能猜出来是谁。”

她告诉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她和同事每天中午一块出去吃饭的时候都会刷一刷这个应用,看看上面又出来了哪些料,然后和同事一块分析分析到底说的是谁,热热闹闹的一顿饭就过去了,就和竞猜一样。

而就秘密早期的版本更新介绍,也带有“窥探同事的隐私”等为看点的内容。

伴随秘密的人气升高,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找到了林承仁,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匿名社交的市场。2014年5月起,秘密圈,呵呵,乌鸦,吐司等匿名社交软件先后上线。与此同时,匿名社交产品的定位变得更为细分,如大街网发布的吐司就主打职场匿名社交。

在这一大批应用当中,第一个吃螃蟹的秘密依然是数据最好的一个。根据2014年8月份的数据,秘密的下载量达到了1326万,几乎是第二名的私密圈的一半。

良好的发展趋势让无觅的团队在6月中旬宣布旗下个性化阅读网站无觅网下线,团队将集中所有的人力、资金和资源全身心投入秘密产品线。

不过此时的秘密已经不再拥有秘密这个名字了,上图排名第一的“无秘”才是秘密改名之后的版本。美国版的Secret在和秘密协商合作失败之后,自行推出了中文版本,并向苹果公司举报,国内的“秘密”等应用涉嫌抄袭,并得到了苹果官方的支持。“秘密”“秘密圈”等一批应用被苹果应用商店下架。

“秘密”在被下架后更名为“无秘”,并且在界面调整后又重新上架,但是Secret中国持续打击,多次举报后,“无秘”又从苹果商店中消失。无奈之下,7月份无秘借道“友秘”重新在APP STORE上架.友秘是无秘的ios版本,两款应用在功能与账户上实现完全互通。但无秘并不满足借壳上架,2014年12月22日,无秘重新在app store上架,而原有的旧壳友秘将不再被更新。

与此同时,无秘的下载量也在12月达到了2000万。在之后的一年里,无秘的增长一度出现了平台期,但依靠着迅速的更新迭代,无秘在2015年3月再度快速增长,并在2015年末达到了近5000万的下载量。

迅速衰败,匿名社交陷入困境

尽管匿名社交在2014年冉冉升起,但不过一年,这个领域就开始显露出了衰败的迹象。

2015年开始,乌鸦,呵呵等多款软件开始或下架,或停止更新。

这种现象并不单单出现在国内,国外的几款知名社交软件也是如此。Secret从天使、A、B轮共融资3500万美金,估值高达1亿美金,再到宣布关闭,一共只用了9个月。

一度估值四亿美元的Yik Yak在经过了一次比例高达60%的裁员挣扎后,这家公司将剩余队伍的一部分,以3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做移动支付的square,并宣布关停了服务。Whisper则在2017年裁员20%,以维持企业的继续发展。

事实上,匿名社交的热潮之所以会趋于平淡,主要原因在匿名社交用户的需求和应用内外部监管的矛盾难以调和。

据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的观察,无秘上出现的用户主要有三个需求,一是看爆料,二是约炮,三是吐槽抒发感想。

Kelly告诉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几乎她们身边的同事都在用无秘看公司的爆料,包括安永某经理出轨,德勤的癌症员工这些料都先在无秘上出现,而后被扩大证实。知乎上甚至有一个问题是“无秘下架后还有哪里可以交流关于四大的事情?”

无秘的创始人林承仁曾向媒体透露,无秘上线没几个月,就有不少找上门来要“办事”的人。林承仁的一个朋友就接待了一位老家电视台的同学,同学希望跟林承仁搭个线,删掉App里他们领导的“负面消息”。这位朋友只好谎称自己也联系不到林承仁,他笑称:“也许林承仁应该趁机开一个公关公司。”

事实上,营销公司和公关公司很快就将“无秘”列入到日常监控的范围,这都是因为在平台上频繁出现的爆料。

而另一项需求约炮交友,从无秘贴吧里建立的各个地区的“交友”群就能窥见用户的需要程度,这些群几乎都在200人以上,囊括了广州,西安,北京等多个大城市。但这种内容同样容易处在尺度的边缘。

无秘官方早在2014年就曾声称采取了“机器审核+人工审查+举报制度”的机制,以减少平台上大量的负面信息,谣言、中伤、负面信息,但这并没有抑制住上面源源不断的爆料和谣言。

实际上,正如林承仁所说:“当没有这么多爆料内容时,用户会觉得没有想看的东西了,粘性就会降低。”但负面的爆料,对于平台的生存而言无疑是危险的。

2016年的陆家嘴事件,其源起的性视频正是从无秘上爆出,从而引发了网络上的口诛笔伐,事后无秘更以无法追踪到造谣者的注册信息为原因,拒绝向法院提供信息。无秘由此刷了一波用户增长的同时,也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许多媒体都在讨论像无秘这样的应用是否应该存在。

此后,国内的监管趋于严格。2017年6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造谣者将接受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等处罚。”

就在这一年的8月21日,无秘的用户们发现该应用已经无法正常使用,页面上显示“系统维护,暂时停止服务”,随后官方也发表了系统维护的声明。但这款APP在此后一直没能恢复服务,与此同时,有网友发现,无秘已经从APP STORE下架了。

对于这悄无声息的消失,无秘官方没有给出任何回应。但而在安卓市场搜索的话,会显示“该资源涉嫌传播负面信息,暂时不提供下载”。

重新归来,这一次它能活多久?

事实上,暌违半年多,无秘这一次的回归几乎搜不到任何推广文章,连贴吧里的老用户也都是陆陆续续才知道。

据此前网友和无秘官方的对话,秘蜂会保留原无秘用户的账户数据,这无疑相当于无秘改了个名字就再生了。事实上,在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私聊的三位秘蜂的用户中,有两位是无秘的老用户,“因为在上面还有一些老朋友,所以又下载了。”

不过虽然保有之前的数据,但秘蜂背后的公司已经变了,此前的无秘为深圳无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觅科技)所有,法人代表林承仁是无秘CEO,而新上线的秘蜂则属于北京格致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致璞)。据天眼查的数据显示,格致璞是一家无线互联网数据研发的技术平台,旗下拥有抽屉网、大头贴、蜡笔、龙贷、请吃饭、Anyview、哗啦啦等产品。

相比无秘的Slogan是“朋友圈的八卦爆料”“没有不能说的秘密”等等,秘蜂的Slogan则是“发现更真实的世界”,并未突出秘密这个核心。

整个产品按照不同的标准将秘密们铺在关注,热门,附近三个版块,在每个版块首页里显示的秘密的左上方都会显示发送秘密的人的组织信息,如“北京大学”“中信证券”等。不过这些组织都不需要相关证明就可以认证,所以可信度并不高。剁主自己就将自己认证为“北京大学”组织,只需要地理位置显示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在北京即可。

在关注的版块,还会有官方发起的话题版块,最近的三次话题是“哪一刻你觉得父亲老了”“高考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的童年经历过的最扎心的事情是什么”。 而就发表的秘密而言,大多是个人心情的表达,但也有极少部分所谓的爆料。

而与此同时,无秘此前的群聊等功能都不复存在了。

这显然和最初无秘的调性不太一样。贴吧的不少网友都表示,“没意思,改版之后没以前的好玩了”。一位从2016年开始使用无秘的用户告诉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现在只要稍微说几句“有点过”的话,就会被扣“人品值”,而一旦人品值过低,就会被禁止聊天。“现在的用户体验真的太差了,也没什么看点。”

人品值是秘蜂上的一套权限机制,高于80分才能进行私聊,而低于20分则会被禁止使用任何功能。加分规则包括举报,认证,秘密被推荐等,扣分规则则包括低俗色情,人身攻击,虚假信息等。事实上,此前的无秘也有人品值机制,但根据用户的反映,新版的管控显然更为严格。

秘蜂的团队对此表示,他们想要重新定位无秘,改变无秘过度强调匿名爆料和情绪宣泄的功能,而强化秘蜂本身“社交”和“沟通”的属性。

但据ASO114提供的数据,相对“温吞”的秘蜂从上线到现在的下载量也仅有31581次,而在2016年初,无秘的下载量就达到了近5000万的量级。二者火爆程度可谓相去甚远。它没能让老用户满意,也没有吸引很多新的用户。

失去了爆料等看点之后,秘蜂显然还没有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扩张之路。但重走无秘的老路,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也并不现实。匿名社交的潮流也早已过去,回炉重生的秘蜂,恐怕很难再找到一条突围之路了。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