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星按】2021年12月14日18:40,云南网络大V、作家、民俗文化学者赵立(风之末端),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停止了呼吸。四天前,朋友们共同发起、由我主办主持的“生死时速 拯救赵立”义卖活动上的温暖与丝丝曙光,仍历历在目;而两天前,家属转达的“心肺功能恢复状况较好,感染也得到了控制”,更让朋友们看到了希望……
被摧残得全无人形的赵立,终究还是走了,痛哉,然亦是解脱。解脱同时,其著作还得到了再次大面积传播、传承,于本尊、于老昆明文化而言,或皆可告慰。
14年前,我策划、评选“云南十大网络牛人”,老风(风之末端)上榜。早年,他的影响力多来自于大V身份。彼时,公众舆论场风起云涌,杰出及争议人物辈出,老风既拔尖,更具争议。我作为当年制榜人,曾逐一访谈“十牛人”,老风这篇,便以“最富争议”入笔。
今老风如风,我悲从中来,感慨万端,翻出旧文,聊为纪念。
风之末端:最富争议的网络写手
记者温星,2008年3月30日,生活新报
在网络之外,可能云南读者对“风之末端”这个名字也不会太陌生。作为报纸的评论员、撰稿人,风之末端这几年在云南的报刊杂志上频频出现。但是,当记者面对他时,他始终在强调自己到现在都只是一个“网络写手“。
对普通读者而言,要是读多了风之末端的文章可能会很疑惑:论体材,他时事评论、杂谈、散文、小说等都写,讲领域,他政治、历史、音乐、美食等都涉及,甚至涉及一些不同的专业技术领域。这家伙,究竟是干嘛的?
有人说他是个“万能人”,也有人说他是“万精油”——前者真是褒,后者其实贬。
家乡情结
光头、红色的唐装是风之末端的标志,无论是在上班的现代化大厦写字间,还是其他正式场合。发福的身材、圆脸上总是一团和气,像个老昆明城里走来的小店掌柜,这个形象和他在网络上招式独特、快意恩仇的文章很难联系得起来。
风之末端,本名赵立,男,汉族。出生于60年代的昆明,父母皆是云南地州人。大学专业投资管理,毕业当了十年会计。后来从事过许多职业。跑过的地方倒是很多,呆得久一点的地方是西藏、广东、香港等地。
风之末端上网写文章的时间到现在也就五年多点,直到现在,对于像和菜头、边民这些在云南网络发展早期,就已经在网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虾一直都心仪不已。
说起上网的历史,和他多年在外的经历有关。
他说,那些年因为在外地日久,云南人与生俱来的“家乡宝”情结挥之不去,想家呀想家!想家不见家,就找些书来看云南,本来只想聊解思乡之情,不曾想一看就一直追着看到了元谋猿人,才发觉历史上的云南竟然多姿多彩。
“回到昆明后,一次去网吧,打游戏打得无聊,点开一个网站,在BBS前目瞪口呆:原来网络还可以往上放自己的文字给大家看!终于有一天看得手痒,羞羞答答写了点关于历史的文字贴到了网上。”
“那时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个搬运工,把一些有关云南历史的文言文翻译成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加上联系现实看意义。这是小学时候老师教的写作文方式,我一直牢记。特别是恩格斯说的‘怎样说就怎样写’更是我的座右铭,这些都要感谢我小时候那个红色年代的教育。后来我又发现,讲古是有人爱听,但不是所有人爱听,有人就只喜欢我讲古后联系现实的那些观点,干脆就来写云南本土时评。
坦言“作秀”
实际上,当时昆明的一些报纸已经开始注意网络上出现的这个写手,通过网络联系,风之末端的一些网络文章开始在报纸上出现。2004年,风之末端成为一些报纸的特约评论员和撰稿人。
2005年,风之末端没有想到,自己一直用来玩的网络,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这一年,他的文章在网上密集发布,有的被电视台拍成专题片。
同年,其散文《怀念武成路》,获第三届“云南日报文学奖”,据说这是云南第一个首发于网络的网络文章获得文学奖。年底,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风之末端决定彻底转行,放弃从事多年的财务工作,进入昆明的一家市级报纸,成为一名编辑,但更主要的身份则是:新闻评论员。
评论员本来应该署真名,但他坚持用自己的网名。与此相对应的是,他的思维和写法也大异于传统的媒体评论员,显得有一些出新,有一些另类——这可能正是该报看重他的原因。
与此同时,批评的声音也从未停止。有人写好多“砖文”,在网上骂他为政府“歌功颂德”,一派“御用文人德行”,还说他最爱做秀。
一个典型的“个案”是:2005年8月,风之末端写了一篇帖子叫做《居住在哪国的昆明》,批评昆明新建住宅小区“洋名”泛滥的这一常人早就见惯不惊的现象。
反响很激烈:许多人骂他是吃饱了撑得难受,找个借口炒作自己;许多开发商把他例入“不收欢迎名单”;当然,更积极的反响则是——全国多家报纸纷纷转载,昆明市委书记亲自批示,并由此促成了昆明及其他一些国内城市地名管理法规的修改。
“这篇文章很有现实意义啊,如果这也叫作秀,那我就愿意做这样的秀。有何不可呢?”风之末端坦言。
愤而出走
进入这家市级报纸不久,风之末端就接受了一桩新的任务——参与筹建该报旗下的网络论坛(社区)。为此,他从一个网络写手开始调整自己的定位,成为一个网站的网络编辑、网络新闻记者、网络新闻策划人和管理者。
此间,在全国拥有四十多万注册用户的人民网强国论坛挑选出二十多位优秀网络写手,由网站方为其建立网络文集,风之末端作为唯一的云南籍写手名列其中。
作为风之末端正式“从文”的第一个东家,这家市级报纸及其下属论坛给了风之末端相当的空间,和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当然,也不乏有人把这认定为仅仅只是一个“作秀的平台”。但成绩是显而易见的,在风之末端的主导之下,在一帮同样怀着激情的同事共同努力下,风本人及该论坛都较快地拥有了一些人气和影响力。
如今,风之末端已不愿多谈这段从业的经历——他早已经从自己的东家跳槽到了本地的另一家主流网站。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依然缘于他生活的一种常态——备受争议。
原来,即便是在他主导之下的这家市级报纸的论坛上,也始终也不少网民“持之以恒”地来跟他作对,疲于应付的他渐生去意。而此时,本土几家网站又正好想来挖他。
今年3月5日,已经跳槽有段时日的风之末端,又回到自己曾经供职的该论坛,发表了“最后一帖”。他称:这是其“抵制该论坛的个人声明”。其言辞之间颇有愤慨,大有“恩断情绝”之势。
这一段,让风之末端心头憋闷至今。但他还是尽量表现出坦然,“毕竟是这个论坛把我给捧出来的,我也没啥可抱怨的。”
网民评说
面对风之末端的愤而出走,有人发帖挽留,如网友“马借之乱”:“留下吧!怎能为了一棵葱放弃整片森林!”甚至还有人表示要为此发起一次联合签名。
但也有人额手称庆。检索相关“拍砖”资料显示,“挽留派”所指的那葱,是本土的一个名叫“宋老”的资深网民,这也就是在虚拟世界里的持续向风之末端开战的“仇家”之一。
“风之末端走了,他的‘最后一帖’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值得庆祝。”他随后发表于多家论坛上的一个帖子里回忆到了许多彼此之间的恩怨,并转述《南风窗》著名记者尹鸿伟批评风的话, “看来风之末端只能靠骂人求胜了?不过又是一头‘黔之驴’——技止此耳!”
争议不断,骂声不绝,但直到现在,几乎每个星期,风之末端都依然会在昆明的几张报纸上发表他的“老昆明闲话系列”或者时事评论文章。
12月10日夜,我主持“生死时速 拯救赵立”义卖活动,4天后,赵立溘然长逝
但客观而言,云南的网络写手里,能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两大阵营中都拥有一定读者的人,不多。本土牛B网民这样评价他:官方网络评论员、写手跟网民打成一片而又保持较为正确的政治立场,云南样本堪称孤例,唯有风之末端。
“要说我对生活的最大感悟,很简单,只有一个体会:人活着,要有所敬畏。敬仰无论活着还是死去的那些给我们带来平凡而安定的生活的人们;畏惧那些会吞噬我们的良知,败坏自己名声的事情或者人。为此,我拜跪、我歌颂、我讽刺、我咒骂。身体不如杨丽萍或施瓦辛格,我就用文字去舞蹈扬尘,去角斗打架!”
风之末端就是风之末端,任人评说,他依然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