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虽然已经参加了很多年的工作,已经在城里成家了,自然失去了农村户口,但对农村对家乡有着深刻的、刻在骨子里的感情,“年年逢年过节”仍然会回到农村。正在目睹发生在农村、持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照片来自网络
30年风云变幻。30年前,我小时候,我们那里的农村大部分是土砖房,现在大家可能都认为土砖房冬暖夏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炎热的夏天,从哪里来的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当时鸡、鸭、猪的饲养基本上是千家万户的标准。与大家想象的相反,养的鸡鸭猪不是自己吃的,而是用来卖的。那时,孩子们从小就要承担家务,参加劳动。"贫穷的孩子们很早就接管了房子."没有人相信。我四岁时做饭,六岁时要和父母一起下地干活。那段时间这样很正常。照片来自网络
教育改变了农村,农民也改变了!父辈的不幸在这个读书的年龄遇到了文化大革命,父亲告诉我,他读书的时候上大学不是考试,而是推荐。村党只有一个庭院。我父亲幸运地进入了唯一的候选人。不幸的是,由于我姑姑考上了大学(也是推荐的大学),他落选了。因为大学不能让我们全家都入学,这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父亲仍然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他经常教育我。“一切都是打哈欠,只有读书高”,他把他遗憾的大学梦想托付给我,他期待我能通过大学跳出“农门”。照片来自互联网
20年前农村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至少985、双一流)的并不多,能考上“十大名校”更是凤毛麟角。我家九个兄弟姐妹(包括唐钦)我是唯一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不是我比他们聪明,而是父母给我创造了更好的教育环境。那时候大家都很穷,家里没有积蓄,没有经济来源,去南下打工也好些了,但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没有手艺的纯农民培养大学生,不四处借钱,真的做不到。我的同龄人大部分初中毕业后都要在南下广州打工,或者整天游手好闲,以偷鸡摸狗为生。
照片来自网络
历史的车轮有力地向前滚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掀起了南下打工的浪潮,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乎大多数农村孩子都成为了留守儿童。当时乡下的孩子们都是野兽。“下堂洗澡,在树上捕鸟”都是基本操作。我现在怀念那种童年。当时爷爷和奶奶不是过分爱孩子,不是不爱,而是真的不能爱。例如,我家有9个兄弟姐妹。那时候经常听大人开玩笑。“父母满是幼崽,爷爷奶奶爱第一只手。”爷爷奶奶最常用的教育方式是打,除此之外基本上是骂人。男孩好些了,女孩的处境更糟了。我的爱人是以前的留守儿童,现在想起那段刻苦铭心的留守岁月,对奶奶有很多抱怨。在那个时期,祖先们重视南京女人是普遍现象,不能怪她们。
11UkxPfqtY%3D&index=4" width="640" height="480"/>图片引自网络
缺乏约束的留守儿童大都学习成绩差,加之那时候的老师还体罚(我因为上课传纸条被老师掌掴还威胁要叫家长),很多小孩就不愿意上学,辍学游荡街头的比比皆是。倒是我比较幸运,由于父母思想比较“保守”,没有南下打工,虽然家教严点,好歹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多些。缺乏父母言传身教的孩子大多更加叛逆,思想更极端,更早步入社会,也更容易步入歧途,但是父辈们其实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换做是我们,有何尝不是。
图片引自网络
图片引自网络
- 时过境迁,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农村翻天覆土的巨变,一座座华丽的独立院落替代了往日破败的土砖房,但是留守的岁月还在继续,只是留守的不是孩童,而是老人。秋天的萧条、冷清的村落、神情失落的老人让人伤感!
看着两鬓斑白、皱纹满脸的父辈,感慨万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