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非常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
走在街上,无论碰到关于死亡的东西还是地方,大家都会下意识的绕道而行,生怕对自己“不利”。
尤其是一些火葬场或者墓地,每次走到附近都会令人“毛骨悚然”。
可在一处火葬场门口,却别出心裁的挂着一副对联,不禁让人纷纷侧目。
它的上联是这么写的:“早来晚来早晚都来”。
下联由于岁月的打磨和暴雨的侵袭,早已经变的模糊不堪,这反倒给对联蒙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
以前也曾有人尝试着接过下联,但没有一个一眼看上去就贴合的对句。
其实若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他地方的火葬场门口,也有挂着这副“原对联”的,它的下联堪称绝对。
只是不知道它出自何处,也不知它为何会出现在众多火葬场的大门上。
那么,这幅对联究竟从何而来?它的“下联”又是什么呢?
2
说到对联,它一直都紧贴于我们的生活,无论在喜事上还是丧事上,对联都会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出现在大门两旁。
对联又叫楹联,它是由两条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组成的,对称美向来都是中国的“特色”,而对联就完美呈现了这一点。
火葬场门前的对联也是同样的道理,上联有八个字那么下联也会有八个字。
可是谁又会选择给火葬场写对联呢?
这件事,还要从古时候开始说起。
早在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就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的“桃符”指的就是春联,它也被“寓为”春联的起源。
以前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两个桃符上分别画上两个神仙,一个叫“郁垒”,一个叫“神荼”,据说把它们挂在门两旁就会起到“镇宅驱邪”的作用。
但这种桃符当时只用来求神灭祸、祈求平安,还未讲究“公整对仗”的写法,也不是所谓的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对“鬼神之说”的恐惧感大大降低。
这时,后蜀国君孟昶突发奇想,让各位群臣打破以前只在桃符上画“神仙”的局限,开始尝试在上面写对句。
可他们写来写去也没有一个符合孟昶的心意,于是孟昶只好亲自提笔,写下了: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孟昶一落笔,就引起了群臣的称赞,从那之后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话的形式便流传开来,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而孟昶写下的五言联,虽不一定是我国的第一个春联,但在众多学者的眼中,都认为这就是“我国的第一春联”。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开始提倡贴对联,逢年过节他还会穿上便装,挨家挨户的观赏对联取乐。
就是这个时候,对联盛行起来了,火葬场门前的对联也有了“着落”。
3
据说有两个秀才,因为彼此都自恃水平比较高,所以总爱聚在一起论个高低。
当时的文人们都爱对对子,他们也不例外。有一天,两人来到了桥上,瘦秀才摸着桥柱子突然说了句:
“南通桥,北通桥,南北通桥通南北”。说罢,他得意洋洋的看向了胖秀才。
这个上联巧妙的将方向和桥的作用结合起来,这可把胖秀才难住了,正当他焦头烂额的苦想下联时,刚好看见了远处的当铺,于是灵机一动说道: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无论是词语还是意思,这幅对联都堪称绝妙。
由于没有难倒对手,瘦秀才有些不甘心,两人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座关公庙。
当时正逢赶庙会,庙前搭了个戏棚子,瘦秀才立刻就有了主意:
“你看棚子门口也没贴个对联,不如我们送他们一幅怎么样?”
胖秀才答应后,瘦秀才张口就来:“左右奏心声,左啸月,右吟风,声达左右”。
胖秀才这次也格外沉稳,他看了看周围,不慌不忙的说道:
“东西传雅韵,东阳春,西白雪,韵满东西。”
刚才胖秀才就用“东西”对出了下联,这次仍然用“东西”对答如流,瘦秀才不禁哈哈一笑,说道:
“好你个东西”!
胖秀才深知对方的意思,立刻回应道:“管他的死活”!
两人不愧是文人雅客,随便一开口就是一幅一语双关的对联。
上联的意思是:瘦秀才说胖秀才又用“东西”接对子,也有嘲讽他是个“东西”的意思。
而下联的意思是:胖秀才认为无论是不是“东西”只要能接上就行。
不知不觉间,两人路过了一座义庄,也就是现在的火葬场,院内摆着几口正要火化的棺材。
瘦秀才轻叹一声,惋惜的说道:“早来晚来早晚都来”。
胖秀才也附和道:“先到后到先后全到”。
“早来”对“先到”,“晚来”对“后到”,“早晚”对“先后”,“都来”对“全到”,寥寥几个字,不光读起来顺嘴,还道出了人生的大哲理。
看守义庄的老人听了觉得非常适合火葬场,于是便把这幅对联写了下来,贴到了大门的两侧,后来这幅对联就陆陆续续的出现在了各大火葬场中。
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早来晚来早晚都来”,“先到后到先后全到”不就是说的人固有一死吗?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尤其是生命的最后一站——死亡,更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
无论一个人生前可以富可敌国也好,还是贫穷潦倒也罢,死后都将化作一捧黄土。
正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所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
然而在这之前,有人看到一个火葬场门口只剩下上联时,很多人都尝试着接过下联,结果难倒了一大群人,因为无论怎么接,都缺少原对联独特的风味。
比如说,他们曾接过:“得意失意得失随意”、“迟去早去迟早都去”等等。
各种对句都有其说法,却唯独没有“先到后到先后全到”来的“有趣”。
有人说:“这副对联看似妙趣横生,可放在火葬场的门口就有些别扭了”。
其实这正是它的巧妙之处,火葬场是一个令人沉重的地方,而这幅对联却用了轻松的口吻提醒大家正面死亡,并且抚慰了死者亲人悲痛的内心。
因为大家总会离开人世,或早或晚,一家人都会在另一个地方“重逢”。
不得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可反观现在,却又是另一种生活状态。
4
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但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内容了,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款式上。
那么放到平常就更不用说了,“对联”这一悠久的传统文化不知不觉间已经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或许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古往今来,没有一种文学能像对联那样:
“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
“通俗与优雅的结合”在对联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它没有所谓的“上限”,也没有规定的“下限”,它可以有“千古绝句”,也可以泛滥于市井之中。
记得小时候看《铁齿铜牙纪晓岚》,和珅特别爱拍马屁,乾隆出了个上联:
“四方台 台四方 四方四方四四方”,和珅紧接着对上:“万岁爷 爷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种从对联里迸发出来的快乐,丝毫不会有“内耗”的感觉。
再比如说,和珅和纪晓岚不对付,纪晓岚就经常用对联嘲讽他。
上联:“水部失火 金尚书大兴土木”,下联:“北人南像 和中堂什么东西”。
话音刚落,就会让人捧腹大笑,他们的戏也因此成了经典。
你看,不管是火葬场上的对联,亦或是喜事上、日常交流上的对联都有其所在的价值,每个文字的背后,都注入着有温度的灵魂和中国的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让历史悠久的对联“蜕化”,而是要将它发扬光大。
哪怕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看到对联,我们也依然能骄傲的说一句:
“这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