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带有人字的微信名字】一撇一捺,一个人字道尽人生百态

时间:2023-04-26 09:33:0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曾看过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能捺住就成名”,横批“撇捺人生”。

一副拆字联,一个文字游戏,却点出了生活的真谛,一撇一捺间,蕴含着做人的智慧。

俗世烦乱,红尘万千,若不及时撇开,受苦的只有自己;若不真心捺住,前路难免混沌。

纪伯伦说:“愿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

人生看似长久,可终归短短两笔,一笔是生,一笔是死;一笔是成长,一笔是余生。

一撇一捺,看似好写,却很难写好,唯有沉得下心,耐得住苦,方能行正笔直。

一笔一划,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唯有经历万千,看淡得失,才可身心自在。

人这一辈子,若能看透这一撇一捺,明悟这一笔一划,便可得失随意,成竹在怀。

01

一撇一捺写人字,

横平竖直学做人

姜白石在《续书谱》中说:“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也。”

运笔写字时,始终要将笔锋保持在中线,不偏不倚,这样的字才会饱满圆润,中正平和。

就像汉字中的“人”字一样,虽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亦要注意轻重缓急,方向角度,用笔的意向,才能写出来一个端正的“人”来。

明朝英宗时期,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官场腐败,贿赂成风。

大臣进京,必须要向其馈送重金厚礼,否则后果难料,

于谦从小养得一生正气,每次进京,只带随身行囊。

有人怕他遭殃,劝说他:“哪怕带点土特产品送一送,也能免除一些麻烦。”

可于谦却举着袖子说:“我自有两袖清风!”

于谦官至监察御史后,于府来人便络绎不绝,送礼之人比比皆是。

于是他便亲自书写“清风两袖朝天去”的牌子,挂在门口,让行贿者知难而退。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俘,瓦剌大军压境,大臣们纷纷建议朝廷南迁,而于谦却力排众议:“建议南迁者,该杀!”

他临危受命,率数十万军民进行了保卫战,挽社稷于危难之中。

然而,“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于谦惨遭诬谄被杀。

抄家时,于谦家竟“家无余资”,朝廷赏赐皆记载详细,丝毫未动。

于谦这一生,正如他自己所书一般:“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真正的强者,遇事从不怕事,行得正,坐得稳,不丢骨气,不少志气;

真正有担当的人,主动承担责任,站得直,走得远,心有静气,胸怀正气。

其实,写“人”与做人,如出一辙,一撇写风骨:初心要守,原则要持;一捺写正直: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

生命是一个习得的过程,一步有一步的感悟,一时有一时的选择,越是诱惑在前,越是畏难之际,越要守住自己的良心和底线,不偏不倚,脚踏实地,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听过这么一句话:“一生无媚骨,至死不饶罪。”

人活世上,还是要先学做人,让自己拥有一颗坦荡且充实的灵魂,既能承受命运的打击,也能享受生命的赐予。

洪流之下,无悔立于天地之间,这才是做人最高的境界。

02

一撇一捺是人字,

相互扶持的悲悯心

《诗经》中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人间至情,莫过于以心印心。同甘,才配拥有;共苦,才会长久。

元稹与白居易,二人相识30年,一起同居庙堂,一同失意被贬,彼此安危与共,始终生死相依。

哪怕彼此不见,亦会互通书信,对方的名字,总会出现在自己的诗篇之中。

那一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彼时的元稹却在通州得了疟疾,奄奄一息,几近死去。

可当他听闻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后,硬是强撑着身体,写了: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哪怕自己病入膏肓,行将就木,也要告诉白居易,永远会有一个朋友站在你的身后,给你支持与安慰。

白居易收到信后,悲喜交加。

喜的是,虽相隔千里,元稹却仍忘不了为自己加油打气。

悲的是,元稹已病重垂死,而自己却毫不知情。

白居易迫不及待为元稹回了一封书信,信中写到:“此句别人尚且不能听闻,更何况是我,如今听来,心痛难耐。”

元稹虽在病中,日夜惦念着白居易,如今收到了他的书信,病愈近半。

从此之后,二人书信往来更加频繁,彼此鼓励又相互打趣。

他们在最低谷的时候,都给彼此带去宽慰,让这世间的薄凉瞬间变得温暖起来。

好的朋友就是这样,他不会时时刻刻陪在你左右,但却是你最坚挺的后盾。

亦舒在《流金岁月》中写到:“那种难得的朋友。我成功,她不嫉妒。我委靡,她不轻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人生在世,任何一份好的感情,都要彼此付出,相互扶持。

真心与实意,虚心与假意,终会看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一撇一捺是个“人”。人和人之间要互相依靠,互相支撑,你给予真心,自然会收获真心。

一撇倒下,一捺也必定倒下,只有相互扶持,才能走过这漫长岁月。

03

一撇一捺是八字,

八面玲珑不如本真做人

知乎有人问:“都说人要活的真实,但什么是真实?”

有人回答:“真实,就是敢于直面内心的懦弱,敢于对抗世界的残忍。”

人这一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但真实从来都是第一要务,对人要真,做事要真,用情更要真。

在金庸笔下,韦小宝可以说是最不像英雄的英雄。

他文不能捻笔,武不能拉弓,不学无术,油腔滑调,但就是这样一个众人眼里的“流氓痞子”,却成了读者最喜欢的角色之一,归其原因,不在乎他八面玲珑的外表下,有一颗真实的心。

和康熙相处时,韦小宝常有“拍马屁”之嫌,卑躬屈膝,尽显奴才之姿,可他心中亦把康熙当做自己真正的知己,面对一次次危机,他总会挡在康熙身前,哪怕再害怕,也要护得朋友安全。

与友人相交时,韦小宝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尽显圆滑之姿,可一旦朋友深陷困境,他总能挺身而出,甚至为朋友担风险、丢官职也在所不惜。

面对大是大非,韦小宝有节有义;面对恩怨情仇,韦小宝有进有退。

在那个黑白难分的世界里,众人皆浑浑噩噩,只有韦小宝活的认真,笑的放肆,走的潇洒。

其实,真正为人处世的智慧,从不是八面玲珑,而是返璞归真。

《庄子》一书中说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活得真实,不虚荣不贪恋,脱去虚伪的外衣,才能守护真心与幸福。

真实,永远是人最宝贵的品性。

04

一撇一捺是入字,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

听过这么一句话:“入世者聪,出世者慧,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

人生的幸福,一半要争,一半要随,争为欲之所安,随则心之所静。

1927年,23岁的常书鸿赴法留学,不经意之间被一部《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所吸引,至此深陷敦煌美景之中。

以后,他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带领着第一批志愿者前往敦煌,清沙筑墙、整理资料,十年如一日,进行着艰苦的拓荒工作。

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下达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命令。

常书鸿知道,失去保护的敦煌可能会遭受盗劫、破坏等劫难。

于是他变卖了所有家产,四处奔走呼号,终于保住了研究所。

到1948年,常书鸿协同研究人员完成了“历代壁画代表作品选”等十几个专题,选绘摹本800多幅,为敦煌的保护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的几十年,常书鸿带着女儿继续些自己的事业,致力于文物保护的同时,还弘扬着敦煌艺术文化。

常书鸿的生命中,只有“敦煌”两个字,在他与世长辞后,人们在他墓碑上刻了五个字——“敦煌守护神”。

当一个人历尽了忧苦患难之后,便能看透世间的狭隘与无常,只有这样才真正会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这样的人,值得尊敬;这样的灵魂,值得拥有。

顾随曾对叶嘉莹说:“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出世”的风骨与“入世”的决心,唯有如此,才能在逆境中前行,在时代的寄托与烙印下,守护自己的理想,追求人生的信念。

一撇一捺,既为“人”,又为“入”。

“出世”并不是五蕴皆空,而是在喧嚣中寻得安宁,屏蔽喧嚣,认清自己;“入世”也并非肆意而为,而是踏踏实实做事,无愧于心,活得真实。

人在天地间,入世时,要活出精彩;出世时,要无悔一生。

人生最好的状态,便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入世之情,成出世之道。

择一事而终一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便是对人生最大的尊重。

看过这么一句话:“人字好写,却难做;人字好念,却难懂。

人生在世,越是人情世故,越应该懂得分寸,越是世态炎凉,越要明悟人心。

当一个人承受过生老病死的痛苦,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抉择,便会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

世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人生旅程如何,都要明白:悲喜无常皆寻常,天不渡人人自渡。

越是迷惘之时,越要问问自己,心在何处?

越是彷徨之际,越要看清真实,坚守本真。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到:“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智者不会成群,善事总有人帮,自己的道路,何必在意闲言碎语,只要倾听自己的内心,沿着追求的方向坚定去走,便可一生无悔。

人生苦短,提笔而书:一撇起,一捺落,做人只需问心无愧;一笔动,一划停,人生终要脚踏实地。

生命是一场轮回,你如何书写自己的人生,人生就如何演绎你的故事。

悲喜,成败,是非,曲折,皆在这一撇一捺之间。

愿余生,你我能挺起脊梁,守住底线,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堂堂正正,活好一个“人”字。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