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你的朋友圈里会有几个积极的朋友。每天打卡运动、学习外语、减肥等。除了主动打卡外,还有很多人为了督促“自律”而花钱打卡。加入n个打卡集团支付打卡的朋友真的比不打卡的人更能坚持吗?让我们看看文章怎么说~
你还担心养成不了好习惯吗?你害怕考试前自己什么都没准备吗?快来打卡!”。
近两年来,以自主生活为题材的短视频、直播等在各网络平台兴起,吸引了大量学习、健身打卡活动的年轻人。
“打卡”本来是指员工上下班时完成上班的工作程序,其意义直到今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想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动态,什么都可以“打卡”。
很多人习惯于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打卡”,很多年轻人花钱买的“读书打卡”、“早起社区”等产品是为了敦促“自律”。从学习外语到减肥减肥,从早点上班到作业练习,从勤练琴到多喝水,只要是想要的领域,都可以找到打卡营。
对于这些积极自律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手机上没有八个打卡组,大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进步青年。
01水冲,跑步冲,追剧冲,什么都可以冲。
"今天不学习,明天变成垃圾。"王欣的手机在屏幕保护程序上醒目地写下了这个标语,使他可以随时给自己“鸡血”。与此同时,她的手机上充斥着各种打卡app ——为自己的健身计划设定目标日历的Keep、帮助用户养成早起习惯的“早起明星”、为多样性目标的“小目标打卡”、“小习惯”等。
王欣明年将从大学毕业,摆在她眼前的三条路是——考公、考研、考雅思。虽然已经被同学们称为学霸,但是王欣还是很焦虑,每天早上5:30起床学习英语,晚上12:30睡觉。
王欣是这么说的。“我们平时看《自律狂魔》,总觉得他们像牛一样,厉害,精力怎么这么旺盛,其实,都是咬紧牙关坚持着的。由于没有原则和外部要求,人们总是倾向于舒适和享受,而忘记了当初建立的flag。只有制定一个基本原则,朝这个方向行动,才能保持自律。打卡是我努力给自己后奖励的小红花。”
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打卡社区,有些人充满了“三分钟热度”,考研和考公总是半途而废。有些人看书的时候看到一页就要休息半个小时,不能集中注意力。有些人年初设立了减肥、健身flag,年底之前没有去过健身房。有些人收藏了很多想追的话剧,但总是用这种琐事拖延着。
除了健身,学习、理财、环保等都成了现在年轻人追求的自主生活。总之,在卡群里,人们有1001个理由要打卡。
大型工厂职员威尔逊每天在Keep和微信朋友圈中打卡跑步,坚持了8年,每次打卡都习惯了得到朋友们的称赞。他说:“自律是毅力。这使自己更接近奋斗的状态。”但是没有社交打卡,自律恐怕很难忍受。" "
果然是跑步的人。威尔逊惊叹于村上春树一样的生活——法则。有点呆板乏味。就像瑞士机械表一样,分秒不差。威尔逊说:“村上春树每天4点起床5个小时,下午跑步1个小时或游泳1.5个小时,然后看书、听音乐,晚上9点上床睡觉。”我做不到这一步,但是打卡这个行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让我能克制自己,提醒我要打卡,一天不打卡会浑身难受,让我坚持跑步。" "
一个人走得快,众人走得远。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交打卡”是一种共同体化增长方式。如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圈子,认识有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人,通过别人的称赞和督促,一群人互相鼓舞和监督,很容易激发个人心中奋斗的热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打卡可以形成积极的心理效果,在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方面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心理越高,就越能实现目标。在朋友圈打卡在一定程度上是提高积极的心理效果。
02为自律花钱的年轻人:我花钱管理自己。
其他少数人缺乏自律,“击球率”聚集在一起。
从小在“虎妈”教育模式下长大的琳达没有养成主动自律的习惯,但坚信妈妈反复告诉我的名言——“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你生活的高度”。出国后,母亲不再像以前那样进行“高压管理”。所以每当琳达推迟或拒绝书的时候,琳达的心就会焦急,但又不能兴致勃勃地学习。
后来琳达发现网上有一个叫“监督打卡”的服务,她果断购买了月度服务。一个月后,她坚持打卡21天,这对平时一个月只学习10天的她有飞跃的效果,所以琳达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怀着期末考试的欲望。(美国电视剧《Northern Exposure》)。
很多年轻人喜欢琳达的想法,有些年轻人迫切希望变得更加自律,在学业和工作上具有竞争力。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所以他们花钱买导演,花钱找管理自己的人。
他们购买的是名为“人工叫醒监督学习服务”的个人定制服务,包括“考研、考公、督促早睡早起、减肥、健身、放屁等一切都是自己做不到的”。
律的事情”。这听上去有点玄乎,实际上需求不少,尤其在每年考公或者考研的旺季。
琳达说:“我的自律性很差,从小习惯了被管着,一旦没人管,就开始‘摆烂’。”
振臂呐喊“卷起来”的年轻人一路高歌猛进,带火了监督自律打卡的生意,网上提供监督打卡的小店比比皆是。可选的服务时长分别有一周、一个月和一个季度,最贵的“强力监督一季度服务”售价为1600元,最便宜的“魔鬼监督一周”也要106元。网络上对监督服务的定价也不规范,小到3元,大到数百元的订单都有,一个口碑不错的店,购买量有上百单,且复购率也有三成以上。
小易是某平台上获得认证的自律监督学习员,原本就从事教师行业的他,阴差阳错当上了兼职的自律监督学习员,客户评价他“比亲妈还负责”。
小易有一个早起学习打卡群,专门给需要监督的小伙伴,群里成员来来去去,最多的时候人数高达200人。小易认为,这是一份“充满正能量的工作”。
小易说:“群里大家一起规定了早起的时间,大家都要按照这个计划执行。每个人早起要给我拍一张带有日期的照片,或者一句语音,证明你早起了。我们的打卡周期为30天,从入群当天开始算起。如果请假,需提前一天。定制化的自律服务还要求被监督者每日数次定时提醒、截图或者录视频反馈进度等。”
在小易看来,人们可能还停留在监督是父母、老师的职责,从小被监督着按部就班完成生命中的所有环节。但这类监督还会附加其他“魔法攻击”,例如责备、攻击、贬低,导致被监督人不自信、影响双方关系等问题。
而在网络上,如果购买监督打卡服务,比如被监督起床、跳操、背单词、写论文、写PPT等,不但能定时得到提醒,还能被温柔地鼓励,得到充满正能量的引导。
小易说:“为了提高打卡的积极性,我们也有一定的奖励机制,那就是返现。入群者需要先交押金,晚起一次就要扣钱,如果30天全勤,可以得到押金的一半作为返现。”
花钱找人来管自己,看起来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生意。除了过去的文字、电话叫醒,现在还有语音、视频监督等,甚至衍生出线上自习室、直播自习打卡等。
薇薇是减脂餐打卡群的一员,她参加减脂餐自律打卡已经一个多月了。当被问到监督是否真的有效果时,薇薇说:“我觉得还蛮不错的,感觉被人盯着效率要高一些,而且监督员会让拍照检查,记录自己每一餐吃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也被动地去养成一些刻意控制饮食的习惯。当然,这些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只有试过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这个服务对于我这种缺乏自驱力的人来说真的很香。”
03 自律,看着很燃,做到很难
在打卡成风的当下,总有哪里让人感到不对劲。
“这不就是智商税吗?”“基本靠自觉,没啥用,别浪费钱了。”——这是一部分购买过监督服务的人留下来的差评。
曾经是打卡群一员的李楠,在尝试过自律打卡后选择了退群。李楠说:“我曾经购买过两种‘自律’课程,一种是在群里配对好友,对方时时监督少食多动;一种是进入健身微信群,教练在群内推送训练项目,群友每日打卡。最终均以半途而废告终。雇来的监督人只能监督我的线上状态,无法管住生活的方方面面。只靠‘他律’是不太可能的。当中还有一个悖论,就是真正自律的人没必要告诉别人他在自律。何况这种所谓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你看上去很努力。与其在朋友圈中演戏,不如在现实中努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花钱找人管自己”,可以用金钱暂时唤醒内心深处的自律意识,因为在潜意识中,消费者希望这钱花得值,会暗示自己坚持下去,别让这钱白花了。从一些购买者使用后的反馈来看,监督员的服务产生了陪伴和鞭策效应,让一些人客观上提高了效率,变得更专注起来,但也有最终没坚持下去的人。打卡最终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说:“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单纯地依赖打卡,不仅会转移行动的动机,还会降低行动的效能。”
比如“微信运动”,这个功能可以让自己每天的行走步数显示在排行榜上。不排名不要紧,一排名,有些事就变了。很多原本不需要走那么多路的人,为了冲上排行榜而去“刷步数”。实在走不动了,有人发明了摇步器,只要把手机放在摇步器上,它就会根据人走路的步伐去摆动手机,由此“欺骗”大数据,让它以为你在运动。那么,“微信运动”打卡的动机就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失去了它一开始的意义。
打卡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消退、动机减弱,学习成长的难度逐渐增大,人们不得不依靠更强的意志力去坚持,大脑也会开启自我保护模式,调整认知,给自己找借口——学习很难,打卡不难,那完成打卡就可以了。加入的打卡群再多,也躲不过你自己大脑的自我保护模式。
在周岭看来,一个人的认知越清晰,行动就越坚定。大多数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况下,都会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不自觉地降低标准。
周岭说:“朋友圈里打卡的人,虽然他们每天打卡打得很起劲儿,但最终学有所成的人寥寥无几。对大多数人来说,打卡只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欢娱盛宴,无须多日,他们就会出现在另一轮打卡活动中,或是无疾而终了。”
作者:郑依妮;排版:王怡晴
来源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专注发现美好生活的况味。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周刊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