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简明扼要。有些诗看起来很简单,用词造句都是对白,但结合中国人独特的情感、审美、意境仔细阅读,会发现其实简单的背后有别有天地。
因此,中国有很多简单、朗朗上口却能流传千古的诗歌,受到历代文人的赞扬。此类诗歌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这都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懂得诗歌。
今天笔者要介绍的也是这样一首言简意赅的词,词名《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每次读到这首词,笔者都会想:是要经历多少的苦难才能写出如此悲怆的语句,整首词笼罩着灰色的曲调,悲怆的景,断肠的人,这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马致远生活在元代,是少数民族统治下汉人。蒙古人夺下了汉人的江山,担心汉人反抗,所以实行名族高压政策,将汉人列为最低等的民族,以此来抵消心中的恐惧。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却因为这种政策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在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对于马致远当时的心境,笔者不敢说自己能够体会,只能通过诗词,在字里行间中去感受。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天是一个容易伤感的季节,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中国文人自古喜欢悲秋,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首曲子没有情绪的渲染,只是在写景,看到他写的景色,读者都会有肝肠寸断的感觉。
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
我的家乡、亲人离我那么远。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
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
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
这是一个无所适从的人在漫无目的的前行。世界之大,却不知该前往何处。
这首曲子的用字也十分讲究:“枯,老,昏,古,瘦,”每个字都仿佛有千斤重,压的人喘不过气来。景色是心境的体现,读出这些写景的字,我们可以感受到马致远当时内心的压抑。
“瘦”字用的非常好,作者没有写人瘦而是写马瘦,这比直接写人更有诗意。由马瘦可以联想到马主人的境况:主人的清贫,长途跋涉的艰辛,生活的困苦。
读懂这首诗的人,感受着这份苦,忍不住就会流下泪来。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