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字化统计监测体系,实现了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核查、加工的全流程电子化操作,在提高数据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申报主体的操作便利性。同时,建立国际通行的数据修正机制,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实行了从生产、发布到调整的全生命周期流程管理。
推进国际收支统计方式改革创新。2020年,外汇局前瞻性启动企业数据源转型,从企业端直接采集按权责发生制记录的涉外交易和资产负债数据,促进了贸易与资产负债、借方与贷方的平衡记录,减少净误差与遗漏,从源头上提高了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质量。
积极参与国际统计合作治理。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国际收支统计规则是全球统计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局正积极参与包括《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七版)》修订工作在内的国际统计规则制定,并在制定国际收支统计新规则的过程中持续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
强化国际收支形势监测分析,充分发挥风险预警的桥头堡作用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长期以来,外汇局坚持底线思维,始终从政治和大局高度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并前瞻性应对外汇领域风险,充分发挥风险预警的桥头堡作用,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国际收支监测预警体系,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持续完善国际收支监测预警体系。适应国内外宏观环境新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新趋势,外汇局不断完善监测方法,加强分析协作,逐步健全国际收支监测预警体系。实时监测与评估我国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状况和风险状态,判断和预警未来发展态势,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密切关注和研究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内外部因素及其演变,剖析和梳理不同渠道的资金流动情况,为风险防范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信息。加强分析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和改进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方法与机制。
多方引导市场预期。做好国际收支数据解读,使公众更全面更准确了解和把握外汇形势。外汇局通过新闻发布会、出版物、公开发表文章等多种方式解读外汇市场和国际收支数据,就外汇形势和相关政策持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进行翔实解读和分析,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澄清误读误解,帮助社会公众正确看待和理解外汇形势,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研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跟踪梳理国际上关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的研究结论与实践,总结我国在实际工作中的探索和经验,研究进一步健全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银行外汇业务合规与审慎经营评估办法,引导银行提升外汇业务稳健性,防范和化解跨境资本流动引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用改革的办法不断深化外汇市场发展,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
外汇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调控、资源配置、汇率形成和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外汇局加快完善外汇市场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外汇市场建设。2021年,我国外汇市场交易量达36.9万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3倍,已成为全球第八大外汇交易市场。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持续扩展提高了市场内在稳定性,应对外部冲击压力的能力不断增强(见图3)。
丰富外汇市场产品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外汇市场已经形成了包括即期、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和期权等国际成熟市场的基础产品体系,基本能够满足市场主体多样化的汇兑和汇率避险保值需求。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可交易货币由2005年前的美元、欧元、日元、港元、英镑5种外币扩大至目前的29种发达和新兴市场货币,银行柜台外汇市场的挂牌货币超过40种,基本涵盖了我国跨境收支的结算货币。
扩展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截至2021年底,具有即期结售汇和衍生品业务资格的银行分别为515和124家。银行间外汇市场已形成以境内银行为主、境内外各类机构并存的格局,参与机构共计764家,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112家。
持续推进外汇市场对外开放。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境外央行、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人民币购售业务参加行等境外机构有序进入境内市场。截至2021年末,共有131家境外机构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同时,为更好地吸引国际投资者进入境内资本市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外汇衍生产品市场,为境外投资者提供配套汇率避险服务,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对外开放形成了良性互动。
不断完善外汇市场基础设施。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已具有国际市场主流和多元化的交易清算机制,交易模式可选择集中竞价、双边询价和双边授信下集中撮合三种电子交易模式以及货币经纪公司的声讯经纪服务,清算方式可选择双边清算或中央对手集中清算。同时,交易后确认、冲销、报告等业务也广泛运用于银行间外汇市场,提升了市场运行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
持续完善外汇市场监管框架。近年来,外汇局根据我国外汇市场发展实践,积极吸收国际外汇市场成熟规则,不断完善外汇市场监管法规体系,通过监管能力建设持续加强外汇市场交易行为监管。目前,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整体保持公平、有序和高效,切实保障了外汇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
提升企业汇率避险服务水平,助力企业适应汇率弹性增强的市场环境
近年来,特别是2021年以来,针对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陡增导致汇率波动性加大的新情况、新任务,外汇局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将服务企业摆在外汇市场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提升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助力企业适应汇率弹性增强的市场环境。2022年1~5月,企业利用外汇衍生产品管理汇率风险的规模合计6564亿美元,同比增长42%;企业外汇套保率为27%,较2021年全年上升了5.2个百分点;新增汇率避险“首办户”企业近1.3万家。
强化外汇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一是制定多项措施进一步促进外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外汇市场期权产品类型,扩大合作办理外汇衍生品业务范围,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强服务实体经济外汇风险管理的能力建设。二是联合人民银行、商务部等多部门出台稳增长及汇率避险支持政策,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为企业汇率避险提供公共服务支持。三是指导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立并拓展银企外汇交易电子服务平台,为企业外汇兑换和风险管理构筑线下与线上、单银行与多银行更加多样化的交易渠道。
降低中小微企业外汇套保综合成本。外汇局联合多部门和地方政府探索完善汇率避险成本分摊机制,推出一系列减费让利的惠企举措。一是降低交易手续费。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免收2022~2023年中小微企业外汇衍生品交易相关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手续费,预计2022年免收手续费超1100万元,对应约2.3万亿元的中小微企业外汇套保规模。二是设立保证金资金池。通过在银行设立保证金公共资金池,集中分担企业外汇衍生品保证金额度,企业免交保证金、免支付担保费。三是引入担保或保险机制。由担保公司为中小微企业外汇套保业务提供履约担保,保险公司为中小微企业办理授信保证保险,减轻中小微企业资金负担。
加强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宣传引导。一是在新闻发布会上持续引导企业坚持汇率风险中性,通过外汇局、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中国外汇》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包括汇率避险案例和外汇衍生产品介绍等宣传材料近百篇。二是发布《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指引》,详细介绍汇率风险中性内涵、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制度框架、外汇衍生品工具适用场景等,帮助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三是充分利用自媒体、纸媒、广播、银行网点等渠道,扩大宣传范围,加大走访企业力度,开展“一企一策”上门调研宣传。四是多部门合作为企业开展汇率风险管理专项培训,共享宣传材料和平台。
十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我国国际收支逐步形成基本平衡、更加稳健的新发展特征。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我国外汇市场成功应对多轮高强度外部冲击,国际收支总体保持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持续处于合理区间,对外净资产稳步增长,近年来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国际收支平稳运行的基础。同时,外汇局不断提升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分析能力,深化外汇市场发展,积极服务企业汇率避险,对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也作出积极贡献。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外汇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推进国际收支现代化统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监测预警体系,持续深化我国外汇市场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工作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助力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和稳健运行的格局。■
(责任编辑 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