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虞洽卿与申报】研讨会|慈善机构公信力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路径

时间:2023-03-31 08:05:1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风病患救助做所做出的努力,从国际视角考察了近代中国麻风病防治中的极端措施及中外反应。

分组讨论

除两场主题报告会外,大会依论文主题,设置了8组主题研讨和2组青年学者论坛,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就所提交的会议论文进行了热烈讨论与精彩发言。自由讨论环节各位学者分别就点评和各自感兴趣的议题做出了回应和补充。

与会学者参与分组讨论

第一组主题为“红十字会与红卍字会”。北京理工大学王娟副教授从区域史角度研究了民国时期北平红十字会救护实践与社会服务;洛阳师范学院崔家田副教授认为近代河南红十字运动具有红十字组织时空分布相对集中、推展程度高、会务开展积极主动等基本特点;南通大学高鹏程副教授以红卍字会为中心,分析近代中国民间宗教组织与民间社会救助的互构。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陆轶隽借用文化对话研究中使用的“转译”一词,考察民国时期江南地方红十字分会的成立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王笛以战后复员时期的开封分会为例,论述在社会变迁和新旧政权更迭中红十字会慈善事业的不易与慈善精神的传承。

第二组主题为“慈善义演”。四川师范大学王雪梅副教授以1942-1943年旅渝同乡会的发起组织为例,分析抗战时期大后方赈灾义演的运作及政府监管情形;河南大学岳鹏星认为晚清女性助力于慈善演艺显示出女性在近代以来逐步走出闺阁、家庭,走向社会的新作为,并指出慈善演艺为女性群体提供了一个新的表演平台。河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韩星耀以1946年上海市救济“苏北难民”义演为研究对象,考察战后慈善义演中所呈现出的政治话语与权力控制;河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梁家振研究龙泉孤儿院纪念会与游艺会等演艺筹款活动,进而论述慈善义演代表的北京文化特质;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兵兵以《申报》为中心,对上海义卖运动的发起、发展、特点及影响进行了考察。

第三组主题为“慈善与政治”。湖南师范大学向常水副教授认为政府是民国时期赈务中的关键角色,包括试图主导赈务运行的总方案、为办赈提供多重资源以及成为社会向善的鼓吹者之一等多重角色。信阳师范学院叶宗宝副教授以1918 年西北鼠疫防控为中研究心,结合当时府院之争的政治背景,考察其中的人事变动与权势转移。郑州轻工业大学丁泽丽副教授以1947年上海平民医院房屋纠纷为研究对象,考察变动社会下的法律秩序与利益追求;辽宁社会科学院郎元智副研究员以伪满洲国赤十字社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日伪强权与慈善组织只能存在“日伪强权控制慈善组织,慈善组织为日伪强权服务”的主仆关系;中国海洋大学刘希洋深入考察清代江南的“送医下乡”活动背后隐含的医学知识传播与城乡社会发展、社会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组主题为“慈善与经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吕宽庆教授深入分析清代河南养济院经费及其功能;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顾春军副教授以岭南“长生会”为研究中心,论述传统慈善组织中的现代保险意识;莆田学院蔡政忠副教授从法律、博彩、保险与心理四个视角分析台湾慈善组织涉赌行为。山东师范大学孟祥菊揭示清末地方自治中“官—绅—民”各方经费的筹措及其纠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彭永昌以晚清同仁辅元堂、民国上海慈善团为例,探讨了上海慈善团体土地公产的来源、类型、经营方式,以及在经营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

第五、第六组主题为“慈善组织的发展与转型”。慈善事业的发展以慈善组织为主体,故慈善组织一直是慈善史研究的重点,本次会议亦有多篇论文涉及慈善组织的发展及近代转型。苏州大学黄鸿山教授以育婴六文会为例,探究清代慈善事业的制度创新与事业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张佩国教授研究清代佛山义仓的运作机制,进而考察义仓如何通过祖庙这一“象征中枢”,而得以展开地方善举的整体实践,由此形成地域社会的整体联结。杭州师范大学陶水木教授论述虞洽卿成立上海难民救济协会的背景与上海难民救济协会的难民救济工作。华东师范大学阮清华教授从社会需求、经济发展与政府管理等视角看上海民间慈善组织的兴起。西安文理学院李喜霞副教授论述了陕西慈善组织近代转型时期的主要特征。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星星以天津广仁堂为例,探讨社会治理中慈善团体的权利来源。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杨硕培从公共卫生活动、游民教养活动、战时社会救济等方面考察虞洽卿的公益慈善活动;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翰林梳理了晚清时期唐廷枢、唐廷桂、唐廷庚兄弟三人的慈善活动;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潘伟峰以南图藏明刻本《义庄翼》为中心,研究义庄之制;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龚希政论述了全面抗战前无锡平民习艺所的救济实践;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唐浩考察了张謇之子张孝若在近代南通的慈善公益事业。

第七组主题为“灾荒、战争与社会救济”。郑州大学武艳敏教授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然灾害防治历程进行梳理,并总结百年来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经验。山东师范大学王德硕副教授以山东丁戊奇荒中传教士、国家、本地士绅和江南士绅这四股力量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在赈灾过程中的冲突与合作;北京交通大学陈静副教授以华北赈灾委员会为研究对象,梳理中西方赈灾首次合作的困境与调试;山东师范大学刘志鹏副教授从全面抗战中后期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入手,研究战争视域下“双拥”工作的开展情况;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洪亮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法制建设的历史进行了考察。

第八组主题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生成与维护”。湖南师范大学曾桂林教授通过对政府法规的梳理和《上海市慈善团体会计规程》文本的微观考察,认为财务规制是民国时期慈善公信力进行法律形塑的重要内容与途径。苏州大学博士后李欣栩从组织机构、文化传播、制度建设、人际信任、业务绩效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察,从而认为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的建设既具社会性,又具系统性。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祝介梅从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成效、局限与启示三个方面评价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陈龙为以2020年初武汉红十字会医疗物资供应问题为例,结合“鱼刺图”方法,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透露出的慈善组织应急管理与公信力危机困境,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另外,有13位硕士研究生分别从报刊媒体与灾害信息的传播、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学界与1920年的灾荒救济、抗战时期的慈善组织与慈善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难民救济、近代少数民族慈善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展现出青年学子对慈善史的热情和学术潜力。

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学术研讨会闭幕式

闭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海林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岳鹏星、中国海洋大学刘希洋、湖南师范大学张翰林、北京交通大学陈静、山东师范大学杜学霞等五位学者分别就分组讨论进行了汇报总结。杭州师范大学陶水木教授和苏州大学黄鸿山教授作为会议代表发言,他们都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所取得的成绩,指出疫情虽然限制了物理空间,却挡不住学术的交流空间,本次会议是自2019年长沙首届会议以来国内关于慈善史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研讨会。随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林教授作为会议主办方代表向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与理解表达了感谢。最后,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周秋光教授致闭幕辞,他提到本次会议为慈善史研究人员提供了“科技云聚”的平台,会议日程编排紧凑而充实,各位参会学者的研究主题鲜明且论题丰富、分组讨论交流热烈。研讨会聚焦慈善组织公信力,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路径,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同时,希望今后学界要加强慈善史资料整理,慈善史研究方法的创新,将慈善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栾梦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