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超级台风“利奇马”来袭,东部沿海相继发布了台风相关信息。但是最近青岛市政府官方发布平台“@青岛发布”转发的新闻《台风真来了!“利奇马”预计周六影响青岛 或带来特大暴雨》被青岛市气象局官员指出是“违规”。“@青岛气象”公开怒“@青岛发布”:“作为政府正式发布渠道,你们比我们有权威,但不能添油加醋。我想怎么说。你们知道发布非法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信息的责任和处罚吗?”
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公室通过微博、杜兆浩发布道歉信,提醒广大市民注意旅行安全,以警告恶劣天气。“青岛发表”杜兆浩转载了青岛新闻网推送的《台风真来了!“利奇马”预计周六影响青岛 或带来特大暴雨》报道。本文将青岛气象台发布的《台风对青岛的风雨影响》改为《台风警报》
然而,一些网友发现,就在道歉信发出之前,“@青岛发布”今天早上发了一篇早上好的帖子。“不要在小事上浪费时间。将军不会拿剑砍苍蝇。”“这一言论被很多人认为是‘神仙打架’中两大官衔微妙的打架。不管事实是不是这样,仔细调查了这件事的背后,已经看到了不少问题。
官员未公布的消息往往代表“权威来源”,如果不小心发布虚假信息,危险就不必说了。如果官员可以擅自发布虚假消息,那么政府的公信力3354今后发生突发重大公共事件时,公众必然会对政府机关发布的消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官员有点“乌龙”胡闹,过去并不少见。有的地方官把“短时间降雨”写成了“短时间强僵尸”,海事局官员发来沉船消息有点错误。此外,某地方人民法院的官员先后转发了各种商业广告信息,某区政府官方微信向发送咨询信息的用户发出了“新回答”:“你不说话,没有人说话”,“一群蚊子嗡嗡作响”.
对此,舆论多的批评官态度严厉,审查不力,在官方反应中也经常检讨“编制”的专业性和个人素质。这些都是对的,但不一定能触及本质。这件事令人吃惊,因为乌龙事件直接引起了行政体系内部的反弹,将矛盾公之于众。这简直是“把关不严”——《官微篇》传达新闻,甚至在轻松修改其中重要信息时,有没有和专业部门确认过?对于气象预警等与公共利益相关、可以调用多方社会资源的信息,政府内机构之间是否有无缝的沟通渠道和信息公开渠道?随便发的“官美”背后,责任主体是否还记得“政务新媒体”的设立初衷和行为标准?
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单靠道歉可能什么都改变不了。真正的反思显然要在行政体系运行的深层层面展开。官微是政府对外的“窗口”和“面孔”,是自然具有的政府属性。这意味着任何言论都不能脱离政府的身份和气质,必须有基本的规范。作为公共信息输出,政府官员微弱的信息公开取决于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取决于各部分的合作。你能想象像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样,——发言人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直接修改要在舞台上“即兴”发表的核心事实吗?
这不仅是愤怒“呜呜呜”的“@青岛发布”要反思的——的“加油醋”的气象部门,还提供了顺畅的沟通渠道,是否有信息拦截问题,如果有,就要改正,盲目鼓励。另一方面,目前各地普遍存在政务新媒体“矩阵”,除了地方政府的“官美”外,各部门也往往有自己的“官美”。这是为了使信息传播顺畅方便,但还需要背后的合作。“矩阵”是为了共同发声,必须追求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不能在政府部门内部“奇葩地战斗”,不能被边缘化为部门间的“军备竞赛”,也不能形成新的信息壁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开始用重金打造“杨美一号”。但是,在政务新媒体开通热潮中,很多政府机关和官员的初衷仍然是随大流,新鲜,甚至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追求政绩。“重建不重要”等现象也是由此产生的。对“官微”失误的反思最终要回到设立“官微”的本意上来,这不是什么“公号”,而是什么政府的问题。
(来源:追加销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