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孩子要赶在6岁前?李玫瑾:这4个方面“狠管”,娃未来更优秀
孩子的性格形成,除了受到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之外,还跟父母的 教育方式、成长经历、原生家庭 的环境息息相关。
跟孩子的身体发育一样,孩子的心理发育也有独有的特点,心理发育最突出外在表现就是性格,想要让孩子的未来更好,就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让娃养成好性格。
宝宝对家长的依恋,是需要通过相处时间来培养的, 1岁半之前是孩子依恋关系培养的重要阶段 ,宝妈如果想要让他跟你更亲近,这个阶段,一定要把娃养在自己身边。
这个年龄段,正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会对父母说“不” ,会出现一点小叛逆、小自私。家长要避免对孩子一味否定,容易打击孩子自尊心,变得没有自信心。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个年龄段的宝宝, 开始展现出对性别的好奇心 ,家长需要适当给孩子科普,做更多积极的引导。
家长想要管住孩子, 6岁前的管教效果是最好的 ,在这个年龄段对宝宝眼里,父母的话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圣旨”,不会出现质疑和反驳,是最好管的阶段。
李玫瑾:这4个方面“狠管”,娃未来更优秀
想让孩子未来更优秀, 在0-6岁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会更有助于孩子 健康 成长。
李玫瑾教授,对于6岁前管孩子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她觉得以下四个方面“狠管”, 孩子未来想不优秀都难 。
每个孩子的成长中都会经历失败,很多孩子都会因为失败而退缩,甚至产生逃避的消极情绪,遇到稍微有点困难的问题,还没尝试就已经极力的自我否定了。
如果宝宝6岁前出现这个问题,家长要“狠管”,要让孩子知道,不敢尝试就觉得自己做不好,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要适当地鼓励孩子,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
养成敢于尝试,不轻易认输的性格,才能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 能够勇敢面对各种挫折 ,即使是失败了,也能够吸收教训,避免下次因为同样的原因失败。
很多人做事总是喜欢拖拖拉拉,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成年后再想改已经很难了。
家长如果想让孩子远离“拖延症”, 就要让娃从小养成不拖拉的习惯,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让孩子今后即使跟别人在同一起跑线上,也会 依靠自己的高效,取得优势 。这是他今后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想让孩子未来更有出息,有 责任感 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可能会找各种借口“甩锅”,下意识的逃避承担责任。有的家长心疼孩子,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总是主动承担责任。
就像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 林噙霜 一样,每次墨兰犯错, 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顶包” ,后来让墨兰犯下大错。
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在犯错时“甩锅”,要“狠管”,及时纠正孩子的这种不良习惯,让孩子正视错误,勇于承担责任。还可以通过培养孩子做家务的方式,让孩子更有责任感。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哭闹,都会心软想要妥协,但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放纵,会让孩子误以为,只要自己撒泼打滚,就能达到目的。
很容易养成孩子骄纵任性的性格, 家长一旦发现这种苗头,就要第一时间说“不” ,让他明白这种行为的不能得逞的。
在宝宝6岁前,只要管住以上四点,让孩子养成良好性格,长大以后想要不优秀都难。
李玫瑾:娃的这四个方面使劲管,孩子长大不仅情商高,做事也利索
李玫瑾:娃的这四个方面使劲管,孩子长大不仅情商高,做事也利索
育儿 坐标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每个家庭和每个家庭都有着不一样的方式,有些父母就会认为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大人们必须要给他们灌输一些正确的思想,可是有些父母他们会认为在孩子们小的时候让他们 健康 快乐成长就可以。
其实要说到这个孩子教育,在这里还是建议大家从小开始培养比较好。特别是六岁之前是塑造他们性格的一个关键时期,特别是在这个年龄接受教育可能会更容易接受。
李玫瑾:在这四个方面使劲管,孩子长大将来不仅情商高,做事也非常的利索。其实这位教授的 育儿 方式是很有说服力的,相信很多家长对她都比较熟悉,我也经常在电视上看她的讲座,特别是她在 育儿 方面是很有方法的。
特别是父母要在以下这四个方面着重地去管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以后,才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一、孩子不做家务,使劲管
父母不能总认为抓孩子成绩才是放在家庭教育第一位,如果因为他们年纪小就什么不让他们干,那么对他们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在干家务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就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包括他们的独立性和长大以后的责任感。重的家务活可以不让他们干,但是比如说擦桌子扫地,这种信手拈来的家务活,最好让他们来做。
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奖励孩子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多帮助自己做一些家务,做一些自己能干的事情,这样他们也能够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
建议家长要严格要求他们,有关于自己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做,在这一点上卡得越严格,他们将来就会越独立。面对那些从来不做家务的孩子,要立刻管教他们,首先就必须要给他们树规矩然后再执行。
二、不顾别人的感受乱发脾气,家长需要使劲管
孩子在小的时候,确实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意识,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宣泄自己内心不满的这种状态,所以他们才会发脾气。
也许有可能是对这件事情不满意,或者用这种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绪,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想要去寻求其他的办法。
家长们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以后,应该和孩子及时沟通,要告诉他们需要冷静对待,等他们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去好好的和他们谈话,问清楚为什么要发脾气。
与此同时也需要跟他们讲道理,告诫他们发脾气有什么不好。如果自己控制不好情绪,那么还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如果出现了问题,就需要想办法第一时间去解决,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哪儿。
三、做事磨磨蹭蹭,使劲管。
小孩们都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做事拖拖拉拉效率特别低,这样的宝贝无论是走向未来的工作还是学习,都很难取得好的一个成绩,家长一旦发现他们有这种做事磨蹭的现象之后,一定要及时地加以制止。
父母要从小管教他们的执行力,让他们形成一种非常严格的时间观念,不要养成磨蹭的坏习惯。
四、没有责任感,使劲管。
当自己的小孩犯错的时候,总喜欢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反驳,这样的小孩其实很没有责任感,长大后很难去交到真心朋友,甚至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对于男孩子来说,责任感是他们必须要掌握的一种能力。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宝宝在推卸责任的时候,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责任的重要性,这样他们才能够记在心里。在以后走向 社会 ,才能够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其实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张白纸,至于将来如何发展,主要看父母在这张白纸上如何画好一幅画。家长们也可以选择给孩子阅读一些绘本。
3-8岁是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培养的关键期。父母可以通过绘本故事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性格,这对于孩子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园老师推荐的这套彩绘注音版《儿童习惯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很不错,最近一直在读给自己的孩子听,宝宝很喜欢,效果很显著,分享给大家。
由多名 育儿 专家联合编写,专门针对小朋友的日常生活,用真实的生活题材来感染和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性格。
此新闻由一点资讯提供。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这两天,如果你是一位学生家长,你一定被这个讲座视频刷屏了。
讲座的主人公叫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在自己的博客、微博中分享案例。不少人也在央视《今日说法》《开讲啦》等节目中见过她。
这个视频走红后,李教授自己也有些惊讶,她在微博中说:“一直没把‘成长心理’作为专业或主业,自认的主业是犯罪心理研究与侦查心理分析。未想到,研究顺得的心得因一次公益讲座在十年后让我成‘ 育儿 专家’,我从未以此内容发论文或著书,包括这次传播也不是我所知所为,真是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自怡’,无心插柳柳成荫。”
很快,演讲视频的高清全集也被找了出来,完整视频有近两个小时,探讨的是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而在朋友圈中广为流转的版本,其实是其中对于 “孩子6岁前该管什么” 的解答。
十年前的视频为什么会突然火起来? 有家长说,因为触到了家长教育中的命门——如何对孩子说不,干货满满,值得一看;也有家长觉得,一刀切的方法不适合所有孩子。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讲座中的主要观点(摘选)——
1、孩子6岁之前管什么?
2、如何训练孩子?
3、如何克制诱惑、学会忍受?从遏制食欲开始
4、如何让孩子学会忍受?让孩子不自私
5、如何让孩子经历挫折?让孩子“吃苦”
老师、家长 对这个疯传的视频怎么看?
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书记张敏
李玫瑾教授的这个视频,为何在十年之后突然点爆网络?除了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惊人的传播力之外,更多的是,当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视,当然也更为焦虑。
对于经历亲子关系恶化和 社会 高速发展中的种种怪象的家长来说,迷茫焦虑已成常态,因此他们对专家如救命稻草一般的渴望。
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观点和做法,确实有一定的操作性。具体到一个个独特的孩子的具体问题,还是需要家长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和建议,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否则,遇到专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会更无所适从。
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讲座有别于其他的,是她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可以给家长带来不同的视角。
杭州市凤凰小学校长缪华良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先严后宽。小时候不做规矩,长大就更难,到了十三四岁时再适当放宽。
在教育孩子上,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一种必要的策略。往往是简单粗暴、过度宽容,甚至用溺爱来替代正向的引导。我的妈妈没有上过学,但在教育我们家两兄弟上,也一直主张用先严后宽、以身作则的办法。李教授有实操的办法,比如怎么等大人吃饭,用分橘子的方式给孩子做榜样,树立家庭的观念,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家长们说:更应该给家里的老人看看
4岁男生家长谢妈妈:
12岁女生家长胡妈妈:
看到这个问题,我去查找了李玫瑾教授这四个“不”的出处,避免断章取义。
在学习了李玫瑾教授的视频内容后,我发现,她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针对3-5岁孩子想要通过哭闹达到某种目的的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
除此以外,在孩子情绪平复后,还要通过沟通,为孩子“留一条路”,鼓励TA在下次有需求时,用语言而非哭闹表达出来,如果TA的解释被父母认可接受,就可以满足。
也就是说,李玫瑾教授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如何应对3-5岁孩子以哭闹达成目的的行为,以及情绪处理之后如何与孩子做进一步沟通,帮助TA了解到未来可以怎么做。
一种 育儿 方式是否有效,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我认为,有几条原则可以参考,一是这种方式是否遵从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如果方式与成长规律相违背,即使短时间内有效,也有可能在未来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使用的时候是否用对了情境,比如,孩子哭闹如果只是在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受,那么,采取“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不能接受我的情绪”,进一步认为“表达情绪是不对的,我是不好的”,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三是是否能坚持使用,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用正确的方式,坚持使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发挥效果,促进孩子的 健康 成长。
李玫瑾教授是心理学教授。
我认为她说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 育儿 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这个说法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爱护、理解、陪伴基础上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建立与父母的亲近、信任、友爱,并通过这种积极的关系,建立他对世界的认知,建立他的安全感。
做到了这些,对孩子来说就是非常有效。
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对小孩子有用,对成年人也是有用的。
想想看,一个成年人对另一个成年人,如果没有尊重、没有信任,只是打只是骂离得远远的,关系会好吗?会亲近吗?明显的不会。
那么小孩子,他的心智不成熟,她的感情不丰富,他的力量很有限,那么他对大人的期待更多,就完全依赖于大人。
所以,我们要按照李教授的说法去做,多亲近,多陪伴,尽量的给孩子营造安全的 健康 的合适的心境,帮助他成长。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先不说这种 育儿 方式是否有效,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如果我们又打又骂又说教又走开会出现什么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
1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上来一顿打的话,不但给孩子身体上造成伤害,而且孩子在心理上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孩子怕了,他可能在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做事方面就会畏手畏脚,没有自信,因为他不敢犯错。虽然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对“孝子”这个词,会有一点点贬义在里面。因为这样的人只会听父母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孩子不怕,那么越打就会越让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听话了,但是其实心里不服气的,时间久了要么爆发,要么憋出病来。
2父母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有时候父母急了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很多伤人的话,有时候自己并不觉得,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会记在心里的。这样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父母眼里居然这么差劲。
3说教就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大道理,道理人人都会讲,但是有几个人会听进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恐怕很难吧,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孩子只会觉得心烦,脾气变得暴躁。
4孩子如果犯了错,父母不管不问就走开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错,或者没什么大错,那么他以后可能还会犯,错误会越来越大,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说,如果上述做法都不可取,那么李玫瑾教授的 育儿 方式还是可取的。听上去道理很简单,但是父母真正做到不容易,因为孩子犯了错,父母有时候很难平复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那么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到底该怎么有效实行这种方法呢?
首先,父母一定要先冷静下来,不能心急,可以问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用很简单的话告诉孩子这样做哪里不对,应该怎样做。一定要让他知道错在哪了,重复的话不要说,说一遍就行了,然后再告诉孩子如果以后再犯同样错误,会得到怎样的惩罚就足够了。 惩罚一定要做到,因为父母要言而有信,不能只是吓唬。 最后妈妈要一定要表达对孩子的原谅,信任和爱。
有些话可能说的有点严重,有些人会觉得自己都是这么被父母教育过来的,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有些影响已经存在,只是我们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大多数,这就是无法优秀的原因。
我很喜欢李玫瑾教授,很赞同她的很多观点。
打、骂、说教、走开,行得通吗?
孩子从你的“打、骂、说教、走开”这四种反应中,会学到什么?
是不是会学到如下几个技能?
(1)以暴制暴
——当他面对弱小时,他也学着你用武力解决问题;或者,当他长大了,会用武力反抗你。
(2)语言暴力
——你骂他,他骂比他弱小的同学。你骂你的孩子,你的孩子长大当爸妈了,再骂他们的孩子。原生家庭也有镜像神经元,教育模式也会有传承的部分。
(3)唠唠叨叨
(4)冷漠
——当孩子大了,你遇到问题了,孩子也走开?学着你的处理方式来面对问题?
当你发现,这四种方法给孩子带来的长期效果都是糟糕的,你还用吗?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
这四种方法,可能短期内有效。
“打、骂、说教、走开”,当你这样对待孩子时,孩子有可能会因为恐惧和害怕而不去做那件事,但一旦他长大了,有反抗的力量之时,你的“打、骂、说教、走开”,对他还会有效果吗?
一旦想明白这些,你就是时候学一学其他更有效更科学的 育儿 方法了!
比如李玫瑾教授建议的方法,比如正面管教。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的 育儿 方式具有 很强的实操性 ,但任何问题都不能一刀切,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还需要父母看孩子当时的具体情境。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对于李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我们也了解到是针对3-5岁孩子而设计的。 3-5岁的孩子处于成长敏感期,也非常懂得观察身边的世界,当他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哭闹是最便捷的途径 ,也是对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遇上爷爷奶奶在场,更是立马心软,“成全”孩子。
而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和心理学实验的“延迟满足”有相似之处,但更具有实操性,非常值得家长们借鉴。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面对孩子哭闹请求满足时候采用“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而是在他情绪平静后,鼓励孩子在下一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哭闹。
年龄3-5岁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数字,孩子哭喊达到目标,这也是非常清晰的应用场景,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一点,对父母而言也是最困难的一点, 就是判断,孩子的哭喊是真心的需求,还是一种无理取闹,只是想通过哭喊来达到目的, 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别。
比如,在逛书店,4岁的儿子非常喜欢那套恐龙绘本,但是你觉得贵,而且最近刚刚买了不少新绘本还没看完而不想买,或者把书名抄下来到网上买,可以省下不少钱。
于是,孩子哭了,甚至耍上脾气坐到地上打滚不让走。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呢?妥协买下还是遵循“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原则呢?
其实,父母的做法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关键此时此刻,你准备如何和孩子沟通。 在公共场合哭喊,不太适宜,所以,“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个原则,但如何让孩子停止哭叫是最大的需求,毕竟这里不是在家。
接下来的处理, 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套绘本,来判断绘本在他心目中是真心非常重要还是一时看见心血来潮就要买, 如果真心很喜欢,可能是在同学那里听说的,久仰大名了,那能不能满足他买绘本的同时,给他提一个小要求,回家整理自己书架,把绘本归类,或者看完这套绘本后给自己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等等。
所以,在我看来, 孩子有需求,不能完全满足,但也不能因为年龄等等框架限定自己。最合适的办法是,判断当时的情境,做出最优的选择。
俺不知道李玫瑾教授是谁。反正俺从孩子小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孩子都很 健康 听话学习好。从小陪伴很重要。今天你陪他长大,明天他陪你到老。这就是幸福人生。今天你被利益所迷惑,明天孩子定是个糊涂虫。不能把今天的应有的幸福放弃去换取明天不一定的幸福,这是舍近求远的思想。本身就是错的思想。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自然的才是 健康 的。以前有人总拿小树苗不修理不会成才的例子做比喻。但是我发现自然生长的东西都不是傻子。自己都会尽力长到最好。如果长的不对称肯定有原因。哪边阳光多哪边长的壮。哪边水份土壤好哪边根系发达。至于没有按着人们的想的方向去长。那是因为自然界不是因为人类才存在的。人类的思想并非正确。
就如钱丢了可以挣,房倒了可以修,可孩子没有教育好,也许一辈子也没法弥补,一辈子的痛彻心扉。
但是,李教授的心理学告诉你,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预防的。
所以懂一点教育,是每一个家庭一辈子的幸福,''惯孩子就是害孩子''这句话,可能流传了上千年了吧?可是到今天,我们还常常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悲剧在发生,比如某明星15岁的孩子居然犯了强奸罪的错,这能不是一辈子都痛彻心扉的事情吗?
任性的另一个名词叫做:作,作的结果会怎么样,友友们懂的。
所以也因为这一点,李玫瑾教授会那么的广受欢迎、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玫瑾教授的话语,可以用''雪中送炭,没齿难忘''来形容,因为她拯救的是孩子,预防的是痛彻心扉。
玫瑾教授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值得收藏的话:凡是不合常理的,都有来路!追根溯源的因果逻辑论证,体现着她的科学与严谨,
玫瑾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种预防孩子任性妄为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只有从小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了才不会胆大包天恣意妄为,不懂得尊重,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敬畏,不懂得顾及他人感受,试想,一个自私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孩子,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公司,怎么能开心 健康 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们爱孩子,也要有度,懂得什么叫做溺爱,溺爱,收获的是,十年二十年后悔青了肠子的后悔。
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具体方法是,在孩子第一次任性的时候,比如孩子哭闹着还要买小 汽车 ,这时就要把孩子抱到一个单独的安静的空间,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看着他哭,让他知道任性没用,不哭了,再跟他说,要可以,但必须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
更具体的操作与后面存在的道理,篇幅关系,咱有机会再聊好吗?
我认为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 育儿 方式是正确的、有效的。
孩子小的时候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因为哭了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到会走路时的抗议方式就是大哭大闹摔东西打滚儿,家长要是就此服软认输,满足了孩子的愿望,那这个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就会变得无法管教,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我非常认可李教授的观点,不能惯着孩子毫无道理的任性,要学会说“不”,不该做的事要段然拒绝,等孩子哭够闹够冷静下来以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理由,决不能一味地迁就、溺爱。
孩子从小在我身边长大,奶奶姥姥也都在身边帮忙,这是大背景。这种方法我用过,在孩子二岁左右的时候,用过大概三四次。他提出不合理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就哭闹,我把长辈赶走,谁也不能近身,奶奶姥姥生气都没用。我就看着她哭,中间给她擦个脸,把她放好以防他摔倒,哭了四十多分钟,渐渐变成抽泣,给他水喝,以防他缺水。看他心情平稳就试着说道理,等你说的时候他继续闹,我就不啃声。等待下次机会。最终他心态平稳,但还在抽泣,我就把他抱起来放在怀里给他讲道理,语气坚定。让他看着我的眼睛,这时候他就会道歉了,我告诉他我接受道歉并且我非常爱他,并亲亲他。之后和他一起做 游戏 。现在我家孩子四岁。你告诉他一些事情他都不会再闹,只是有些东西是他特别喜欢的,我就买给他,但是前提是我会给他布置任务,完成任务才可以。我觉得这个办法特别有效。
李玫瑾教授育儿之道:孩子四个阶段的家庭“育养”方式
人的心理发展路径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首先是 情感 , 情感 是在孩子完全不能动的情况下,每一次的呼喊,你对孩子的照顾到不到位。当你照顾到位的时候,孩子会记住你的气味记住你的声音然后记住你的相貌。
当孩子从四个月到半岁开始,认人的现象出现,这个时候,“ 依恋 ”关系就形成。而这个,“ 依恋 ”就是 情感 最初的起点,也就是一对一对一个人的 情感 。当孩子的这个 情感 得到满足,Ta就对外界建立了信任,这个信任得到满足,Ta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扩展到亲情,到以后的伙伴情。
这实际上就是人性的核心问题。
3−6岁,性格是重点。
那么,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人的后天的行为方式建立的关键期。
人所有的 社会 行为都有第一次。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东西必须是父母来满足,那么,怎么去要?当一个孩子以哭闹的方式父母给了满足,那这是一种性格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能够说话了,说出来,然后父母告诉孩子,我为什么能够满足为什么不能满足你的要求。3岁上下给孩子说“不”以及我们做一系列的性格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十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已经拿Ta们没有办法,用父亲的话讲“我说过Ta打过Ta骂过Ta,但是孩子都不听,我拿Ta没有办法”,这是为什么?因为父母没有在孩子6岁之前对Ta说“不行”。6岁之前对Ta说不行,Ta大不了在地上打滚,可是等12岁对孩子说不行,Ta可以拔腿离家出走,Ta可以把一瓶农药喝下去,Ta可以站在楼顶告诉你你若不答应我就跳下去。
因此,性格培养越早越好。在孩子6岁之前,在Ta反抗能力非常小的情况下给孩子建立行为模式。
在给孩子建立行为模式的过程中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那么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形成。
观念也是一种“养育”的心理现象,它不是“教育”的心理现象。
“ 教育 ”是说我们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它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观念不是,观念是就一件事,这件事你的反应得当,孩子就会形成这件事行还是不行,是对还是不对的观念。但是如果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没有制止,一旦这个行为出现重复,重复三次之后,就会形成定势。
心理学上定势有“知觉定势”、“思维定势”、“行为定势”。比如“自私”就是一种 社会 行为的定势,只不过变成了思维定势。
所以3岁之前的“养”“育”,我们 随势而就 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在早年父母的陪伴,极为重要。
6岁开始,孩子上学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家庭把前两个阶段的事情做好,而且父母对孩子有心理影响力,那么后面对孩子的教育会轻松许多。
人是有个性的,而个性当中最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来自遗传,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后天。
其中智力的相当一部分是取决于遗传,而技能方面的东西才是后天。所以,智力是天生的,当父母发现孩子学习不占优势的时候,就要去研究孩子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天生我材必有用! 现在很多家长陷入一个误区,常常对孩子讲“别人为什么能考100分你却不能,别人为什么能学的那么好你却学不好”。这就涉及到孩子的能力问题。
对于孩子的能力问题,恰恰是需要甄别他的个性的。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Ta的能力的特长。帮孩子找到能力的特长实际上就是帮孩子找到了自我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孩子今后在 社会 中的一个定位。
当孩子的前三个阶段做好,18岁之后孩子的基本认知也成熟了,Ta可以通过认知来调整了。
“ 修养 ”很多是需要靠自己来修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也是一种在 社会 活动中对自我的修养。
人成长的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养育”和“教育”的关系,其中前两个阶段是在“养”的过程中“育”,而后两个阶段才是“教”,包括自我的实现。
结语:
养育是父母辛苦的付出,是积累教育资本的过程;
养育需要稳定的一对一关系、形成依恋亲子关系;
养育是人性被唤醒的过程,是 情感 发展的起点;
养=育,其中孩子,3岁前的陪伴极为重要。
一个人如果很不幸,Ta小的时候没有被人疼过,没有被人爱过,没有被人善待过,那么就不要指望Ta成年后善待这个 社会 。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早年,把Ta的抚养过程尤其 情感 性格培养做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