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ampquot王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踏入社会,一定不能成为坏人。等会儿下课的时候,就像平时下课的仪式一样,结束最后一节课吧。但是这次& amp# 039;老师休息& amp# 039;不说& amp# 039;老师再见& amp# 039;中选择光源族。

这是下课前的几分钟,王老师给我们布置的最后一道作业题。

不一会儿,下课的铃声就迫不及待地响了起来,王老师用平淡的语气说:“下课,同学们!”

“老师再见!”

王老师向大家挥手,告别道:“同学们,再见!”

王老师慢慢拿起茶杯,目光平静,望了大家一眼,然后像往日一样,缓缓走出教室,我们站着,静静地目送王老师的背影。

中考前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从此没有再见到王老师,但我一直没有忘记他。

转眼十多年了,目送王老师的那一幕依然在时光里重拾。

初二的夏天刚刚过完,匆匆忙忙奔向初三。之前的中学由于生源不足,被撤校了,教育局通知我们八月底来新学校报到。

正是这个原因,有缘遇见了王老师,他是我们初三时的语文老师,也是我这辈子见过最有人格魅力的老师。

王老师天生卷发,一双圆润的眼睛,仿佛透着一道悠长的亮光。第一天见到王老师,有种说不出的好奇感。

王老师的课,我们很轻松,不像以前的校长,给人低头不语的紧张感。

大概那个时候王老师已经年过五旬,精神一直也很好,爱好很广热爱阅读,擅运动。会游泳、足球、乒乓球,会弹奏手风琴,吉他,钢琴等。一辈子忠于人民教师事业,从不抽烟,酗酒,也不打牌,把业余时间浪费在爱好上。

记得我们最喜欢上星期一和星期五王老师的晚自习。

王老师会在第二节晚自习的时候弹奏出美妙的手风琴声,给我们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会给我们讲三国和水浒传里的人物故事。

就像那些年易中天讲三国一样,我们是他的忠实粉丝。

他不仅生动描述故事情节,而且配上动作,还有各种表情包。听得津津有味,脑海也不自觉的切换镜头。

故事讲到末尾,王老师像说书人一样,满脸微笑,戛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我们好不快活,心里挠痒痒。

王老师然后拍一下讲台,告诉我们:今天故事真的讲完,待来日精彩继续。

同学们只好满怀对他的期待,无限盼望下一次语文晚自习的到来。

那时听王老师讲故事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语文课时的教室里似乎弥漫着魔力,即使再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因此着迷。

初三那年冬天的第一节课,窗外飘起了小雪,轻盈的雪花在寒风轻轻飘零,校园渐渐被茫茫的雪色包裹。

第一节是王老师的课,王老师上了五分钟,就向我们宣布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第二节课上一刻钟后,咱们出去欣赏这浪漫的雪景!

顿时,我们开心地惊呼起来。多年后的今天,心情也跟着这段描述而开心。

王老师一边讲课,一边瞧看讲台上的手表。果然,一刻钟过后,王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咱们到操场上,大家慢慢走下去,不要打扰别的班级上课,也不要惊动了校长。

大家像是在笼子里关久了的鸟儿,释放到操场。

大家在操场上奔跑,呼吸,放眼,欢笑,欣欣然跳动起来,任漫天白雪自由洒落,我们这群少年无畏洒脱。

初三最后半年,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被铺天盖地的试卷卷来卷去

然而,上王老师的晚自习,没有那么多试卷做。

一天晚自习,王老师带大家去多媒体教室看电影《音乐之声》。

依稀记得那是一部有至美音乐,感人故事,纯美人性的电影。那晚,我们电影里的温馨氛围深深地吸引,紧绷的神经也暂时缓了下来。

后来我渐渐明白,王老师让我们看这部电影,是他在保护学生他的,更是在爱他的学生。

王老师是武汉人,十几岁时知青下乡,分配到我们那里。

“那是十二月的一天,北风呼啸,我和班上的同学们上午坐着火车,从武汉向西北出发,天黑时到达我们下放的乡村,住进山上一座破旧的屋子里。”

一天,王老师给我们讲起那段知青的岁月。

“屋子里没有床,那晚我们三个同学挤在地上睡了一宿。第二天醒了,我们感到被子上好像压着什么东西,睁开眼一看,一层厚厚的白雪盖住了被子,抬头看见屋顶的瓦空了一大片,雪花正大片大片地飘下来,落在我们被子上。对于我们三个在武汉城里长大的孩子,从未见过种这样的情景,那一刻高兴地大声欢呼。”王老师讲到这时,眼角好像有些湿润。

“有一天快要下雨了,村民叫我们赶紧收好木柴,以免打湿了,无法生火。我们年少不以为然,结果雨下了六天,木柴被淋湿,不能烧火做饭。不忍心地把自己带来的书全部烧掉了,熬稀饭吃,第四天没有东西烧了,就饿到第六天。雨停了,村民发现我们时,我们一个个快要饿死。”

“那个时候,我十五六岁,刚到农村,什么苦力活都没做过,后来锻炼到扁担可以挑上一百来斤,那段生活让我懂得了生活的不易。知青结束了,其他同学都陆陆续续的回去了,我却等了好久。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最迷茫的一段,我以为一辈子不能走出农村了,但最后还是捱过去了。我感谢知青那段艰苦时光,没有那段经历,就不会有今天的王老师。”

王老师知青结束之后被分配到了棉纺厂,成为了一名纺织厂工人。

后来成为了厂办学校的人民教师,由一名工人转为人民教师,源自于王老师那段美好的爱情。

厂里每个星期会在黑板上出一期文艺宣传,有一天,黑板报上的一首诗引起了王老师的注意。

王老师四处打听这首诗出自何人之手,得知是厂里管生产的主任所写。

每一期都有这位主任的文字,看了几期后,王老师愈发觉得这个主任有才华。

有一天,王老师见到这位主任,她叫李秋霞。李秋霞美丽如花,气质优雅,王老师一见钟情,不仅钟情外貌,更钟情才华。

为了与李秋霞多些接触,王老师也凭着自己不错的文笔,加入到了文艺宣传部。

于是王老师有机会和李秋霞一起办黑板报,渐渐熟悉后,他们经常把自己写的文字给对方看,一起交流文化。

王老师会弹一手不错的手风琴,他把对李秋霞的情意隐晦于琴声中,李秋霞也能领会出来。

每次下班,王老师送她回宿舍。陪伴时间久了,身边人看在眼里,心里都知道王老师喜欢这位美丽又贤惠的主任。

李秋霞在当时,家庭条件很好,算得上是有地位的人家。王老师只是一名工人,没有英俊的面容,生活简朴。很多工人说王老师追李秋霞,那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们深信李秋霞是不会喜欢老王的。

“当时有些人嘲讽我,弄得沸沸扬扬,我见识到那些可恶的世俗,他们的眼光真的很刺眼。”王老师后来回忆道。

即使不被人看好,王老师始终没有放弃自己。

厂里办了学校,要招教师。王老师觉得这是证明自己有才华的机会,也是追到李秋霞。他毅然选择去当教师。

做老师,要具有一定的文凭和资格证书,王老师这两样都没有。

为了考文凭和教师资格证,王老师自学中学教材。

那时王老师学习特别学习,最爱看的世界杯坚决不看,厂里播放露天电影也控制自己不看。为了追到李秋霞,他自律到了极点。

后来,王老师考过了,拿到了中专文凭,也顺利应聘上了教师,李秋霞也追到了,美好的爱情和向往的事业双丰收。

从此,王老师的余生过得很浪漫。

所有关于王老师的故事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学生的教育。

有一天王老师在课上念一篇文章,念到文中一位姑娘无比悲惨的遭遇时,有一位学生却突然笑起来。

王老师放下手中的书,走到那个学生面前,打了一耳光。学生不知道为什么王老师要打他,王老师解释了一遍,他不能理解,就找他的父亲过来理论。

他父亲也是学校的老师,过来之后,听王老师把来龙去脉道完,二话没说,直接用手揪起儿子的耳朵,然后朝脑袋敲了两下,最后说了一句:“谢谢王老师,我儿子该打!”

还有一次,初三语文试卷上的有一道阅读题,文章有写道:衣衫褴褛的父亲送女儿上大学,把一张张钱叠得厚厚的,再用一块布包裹得紧紧的,放在衣服内贴胸的口袋里。

题目问:文中的父亲为什么要把叠得厚厚的钱用布紧紧地包裹?

当时全校学习成绩第一的学生这样回答道:因为父亲怕那些钱把手弄脏了。

王老师当时看后,找到该学生,认真谈了很久。王老师担心这个聪明学生将来会误入歧途。

每次教初三,他都会给同学们讲这个学生的故事,我想他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健全的人格比聪明的脑袋更重要。

初中毕业后,再也没有看见王老师,他的成长和爱情故事,我写成文字,作为一种怀念。

成长会遇见很多过客,有些过客匆匆来,匆匆去,有些过客曾陪我们走过一段路。

最后,我们都会道一声再见,一个转身,渐行渐远,静静默念。

还能记起的那些人,或许曾经给我们留下过一道痕迹,细腻却清晰,抹不去,藏在心底。

时常回忆,这大抵是与时光的最美重聚。

后记:2015年我偶遇到了,当年王老师的好朋友朱老师,我们聊了很多过去的事,上面的故事有些也是朱老师告诉我的。那天朱老师把王老师的微信给我,加了王老师。

没有想到,十年后王老师微信回到:谢谢你,还记得老师。

那一刻很感动,也无奈这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