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宣恩县箭竹坪村的榨油坊里,“打榨佬”们齐心握着撞槌猛击楔子。
深居大山里的土家族人有种植油茶籽、花生、油菜籽、芝麻等油料作物的习惯,收获后,暴晒脱壳,然后送到榨油坊取油。箭竹坪村榨油坊是恩施州保存完好的一套手工榨油设施,现被湖北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79岁的土家“打榨佬”侯仕松和伙伴们将晒干的菜籽倒入土灶上斜放着的铁锅里,炒制成茶黄色后用石磨碎。
据传,土家族人榨油要在榨油坊兴祭祖师。每年立秋或立冬是榨油坊开工日,榨油坊的榨工和在场的榨油客户要点亮蜡烛,燃起红香,虔诚地在神位前叩拜。土家族人把收获的菜籽、油茶籽、花生等油料作物晒干后,倒入土灶上的斜锅内翻炒,炒成茶黄色,舀出来倒在干净的地方摊凉,然后上磨粗碾:把菜籽倒入石磨,人力推磨,将菜籽碾碎,这是碾细的第一道工序。将碾碎的菜粉均匀地铺于碾盘的槽内,用耕牛带动碾架上的石磙碾压菜粉,再次加工。碾盘的直径一般有4米多,除碾槽和石磙外,所有的构件都由木材制成,做工精巧,转动时咿呀作响。下道工序就是上甑蒸熟,把碾槽里的菜粉装入一个大木甑子里,装之前在甑子内垫上稻草。灶膛的木柴熊熊燃烧,一直蒸得木甑内大冒热气,这时,榨油坊内雾气腾腾,芳香扑鼻。蒸到一定火候,就打坯分包。用稻草垫底,把蒸熟的菜粉填入圆形铁箍中,做成坯饼。打包成饼的工作要趁热做,将蒸熟的茶籽粉趁热分装在一格格的铁环里,做成饼。分装时先在地面铺一层塑胶纸,上放铁环,将干稻草扎成“把子”放在铁环内,稻草起隔离作用,不粘连,可以固定菜粉,使之成形为饼。在散开的稻草内倒入蒸熟的菜粉,用脚踩实,再将露出的草根沿边卷成索。 (文林 图/文)
打榨佬”用牛拉石碾子将菜籽碾细。 “打榨佬”在用石磨将炒熟的菜籽磨碎。
接下来就是排榨,将包成形的菜饼一块块整齐地码放在主榨的榨盒内,用码子(木楔)挤紧,在这个用坚硬木材凿成的榨槽中心凿出一个榨河,油坯饼就装在榨河里。装好后便是开撞榨油。
将碾细的菜籽放入木甑猛火蒸熟后包饼。
这样的原汁原味的场景,恐怕也只有在鄂西土家山乡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李家河乡箭竹坪村,才能见到这样一套古老完好的百年手工榨油坊吧!这座榨油坊榨油沿用“火炒、石碾、火蒸、包饼、排榨、槌撞”等工序,其加工工艺独具民族特色。
“打榨佬”侯仕松老人和伙伴在整理用于包饼的铁圈。
“打榨佬”侯仕松老人将蒸熟的菜籽粉末用稻草包成饼状。俗称“踩枯”。
侯仕松老人将包好的菜饼整齐地放入榨槽。
“打榨佬”们齐心协力撞榨。
土家“打榨佬”侯仕松老人和他的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