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是什么意思…
我出生于北京的醇王府,我的祖父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
在我三岁那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决定立我为嗣皇帝。
在我入宫后的两天内,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我便即位——
清朝的第十代,也是最末一代的皇帝。
登基不到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我退了位。
——爱新觉罗·溥仪
生不逢时又身不由己 末代皇帝——溥仪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作为最后一位皇帝,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写的一本自传,因为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带着感恩、反思、忏悔过度的政治倾向,这是不可避免的个人悲剧色彩。
在阅读的时候,透过溥仪从儿皇帝到伪皇帝、从高高在上任人服侍的养尊处优的主子到自行缝补衣衫的普通又不普通的守法公民,溥仪人生态度的转变,是可以通过历史的窗户窥视的,在窥视的同时,历史的大背景也在不知不觉间徐徐展开,很好的证明了很多大事件的发生,是完全可以通过大小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有言语和动作的完整合成,来完美诠释事件本质的真谛。
一辈子从出生就是个悲剧 一场漫长而悠远的家与国的离别与失去
末代皇帝溥仪,生卒六十一年而已,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不算是长寿,但也可以说是已享天年。溥仪是幸运的,作为新中国特殊的公民,他得到了其他朝代的末路皇帝所未曾得到的善待善终,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不可避免是一个时代里个人的悲剧,但他同时也是一个神奇存在的人物,他见证了历史,而他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天翻地覆的历史。
从来不曾拥有不可怕, 拥有后却失去也不可怕 ,
不管在何时何地身居何位都没有自由才是最可怕的
溥仪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皇帝,因为他一生大部分的经历都有史可查,有影像资料可以佐证,甚至,有他的自传可以慢慢剖析他的心理。
被特赦后的他,虽然定位是一位普通的公民,但他始终在内心是忐忑不安的,表现在生活和工作中,就是用力过猛的政治表现,《我的前半生》里,这样的痕迹处处影印着,他其实在心里从没有放松过自己每一秒钟,他其实是心灵的囚徒,至死都是。
《由抗拒到认罪》、《认罪以后》、《一切都在变》、《“世界上的光辉”》是他思想最大起大落的回顾,他努力的想要表达自己思想已经脱胎换骨,但在字里行间不为人留意的细节处,还是透露出他身为末帝独有着自己的辛酸和无奈。
溥仪最无可辩驳的错处,就在于《伪满十四年》,在日本人复国的诱惑下,即便作为傀儡皇帝,处处受制于日本人,甚至连夫妻生活也要受到处处掣肘,他也想要饮鸩止渴,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借日本人的力量光复清末朝廷。
心是好的,只是错付了……三分无奈、两分可鄙,五分可恨。历史车轮的走向,是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物竞天择最是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内外交困的历代冗政积弊的累积,作为晚清最后一个帝王溥仪有他的无可选择的承受,其实身为末代皇帝,溥仪也曾经有过他的“远大抱负”,他遣散太监,整顿内务府,只是所有的努力,都限于晚清政治腐败,君臣各怀叵测,而以失败而告终。
溥仪在这种环境下的前半生是无可奈何的身不由己。“如果不是革命,我就开始亲政了……我自己亲手要恢复我的祖业!”
曾经有史学家说“明实亡于万历”, “清实亡于慈禧”,爱新觉罗·溥仪不过是历史时间节点上的牺牲品罢了。历史选择了他作为废帝,他怎有的选择呢?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的自传,溥仪从自己的家族背景写起,回顾了他在入宫做了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满清皇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做伪满洲国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全部经历。
溥仪的一生跌宕起伏,很多时间颠沛流离,作为众多大事件的主角之一,他都身不由己地只能选择随波逐流,虽然,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 但正如书上所说:“他,不仅是一个历史奇迹,更是晚清以来中国百年历史的缩影。他既是末代皇帝,也是一名战犯,他的一生经历的事情,恰恰如同他的身份一样复杂多变,站在命运的洪流中,没有人能够自保。”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坎坷曲折一生的真实写照,此书手稿始于溥仪在1957年下半年开始撰写的个人自传,写作历时长达一年半之久,前后几易其稿,出版后也曾经有过不同年代不同删减的不同版本,光明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前半生》是“权威版全本”,厚厚的沉甸甸的书共有637页,有《清朝十二帝真人画像》、 《万国来朝图》、《中国历代王朝兴亡简图》,《我的前半生》 印刷精美,是非常值得收藏的一本史学类书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