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茵

在音乐真人秀《中国之星》中,歌手谭维维以一曲混搭民乐与摇滚、融合华阴老腔的作品 《给你一点颜色》 拿下全场300位观众中的299票,不到一周时间,这段视频的网络点击量达到千万次。一次5分钟的亮相,加之社交平台的病毒式传播,这个濒临绝种的中国地方戏曲,“燃”了。

电影《卧虎藏龙》的原声音乐中,竹笛、琵琶、二胡与大提琴挥洒出一个荡气回肠、深远惆怅的武侠江湖,让作曲家谭盾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民乐,在流行乐或者交响乐领域,似乎成了跨界的“利器”;但在自己的主战场,却仍属“偏门”。

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以民乐音乐会作为开幕演出。消息一出,立刻有记者问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之前一直坐冷板凳,终于等来了这一天。这些年你们很不容易吧?”这让她有些哭笑不得,“其实没有那么悲情,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辛苦,至少这几年我们都快乐地享受其中。”周遭人的反应,与这台“迟来”的开幕音乐会,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民乐这几年来的进退维谷。

台湾文化评论人林谷芳曾说,民乐的创新,要“有当代之呼应,无追逐之思潮”。然而,无论是混搭西洋,还是跨界流行,尺度难以拿捏。昨晚的音乐会上,大提琴与二胡“梁祝谈情”,筝与舞“水墨交汇”,唢呐与电声“融贯古今”,每一段改编,都看得出大胆背后的审慎。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齐国闻韶乐,曾甜蜜地怅然“三月不知肉味”。趟过历史长河,历经几番沉浮的民乐,如今该如何重焕新声?

朋友圈里,有过这样一个段子:“非常佩服那些看部电影、看本书就能洋洋洒洒写下几千字评论的,分析剧情、剖析人物、点出背后暗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线、暗线,甚至导演的背后故事与人生历程,换了我来写就只能写两个字:好看。”音乐厅里的绝大多数观众想必也是如此。他们或许不辨笙箫竽笛篪,不懂宫商角徵羽,但撩动人心的旋律,总有听众。如今,人们对文化的吸收以及情感的宣泄,有了更多更直接的方式,那些或圆润或低沉或高亢或悠扬的音色,沉浸在血液中。

散场时,人群中传来不少观众的私语:“真的是蛮好听的。”

逐渐被认可的过程,就是民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国的音乐元素能被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欣赏,能为国外的专业评委所接纳,可见,属于中国的声音完全可以与世界对话。

古时,民乐从民间生活与天地自然中汲取灵感;当下,城市也应当为它的发展提供养分与舞台。这场让全城媒体的目光投向民乐的开幕音乐会,也许就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