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孤独是

读书的时候,最怕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但比被点到名字更为在意的是,老师念错自己的名字。被念错名字的时候,大家哧哧地笑,那一刻感觉很寂寥。

"

对得起

自己的「 名字 」

办公区坐了很多90后的新同事,每天眉头紧锁,思绪万千。你偶尔喊一声他们的名字,他们反应时间不会超过0.01秒,并且伴着朝气蓬勃的洪亮声线大声回应:“到!怎么了?”

一两次还好,但当每一次都能吓到我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问:“你们是知道我要叫你们吗?我喊你们还没结束呢,你们就回答我了,要么就是你们有预知能力,要么就是你们工作太不认真了。”

小同事们红着脸尴尬地说自己今后一定会注意,转眼第二天,仍是这样。我只能叹口气哀求他们:“你们能不能放松一点啊,搞得我也很紧张呢。”

2013年最后一天,同事们在一家位于二层阁楼的小餐馆聚餐。菜没吃多少,酒早已十几杯下肚。手机收到几条新同事的短信,有人说:“同哥,谢谢你,最近的工作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你总说我有时兴奋过头,精神不集中,其实我是怕没能够及时回应你的需求,让你失望,所以才一直观察你在做什么。”

喝了点酒的我坐在座位上,看着手机里的短信,又抬头看着眼前热热闹闹的敬酒场面。突然就想到了2003年,刚毕业的自己,好像对于别人的肯定也是如此在意的吧。

2003年,我刚毕业那会儿,精神高度紧张,感觉自己进入社会的那一刻,整个人便变得毫无重量感,陌生人给我投来一秒的目光都能让自己镇定。

在办公室里,虽然手里做着自己的事,心里也像新同事一样惦记着所有人的情绪,一旦有人喊到我的名字,就会像弹簧一样站起来,大声说:“到!我在这里,需要我做什么吗?”

他们说我像打了鸡血,每天都像跳大神一样兴高采烈。听起来,有点像个神经病,那时我和小同事一样,希望有人在需要我的时候,我不会让他们等太久的时间,也不希望他们把我的名字当成一个语气助词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我很爱看一部叫《希瑞》的少女动画片。每次有人大喊一声“希瑞”的时候,她就会举起一把剑,立刻变身成女神的样子,就没有她搞不定的事。无论动画片的情节有多曲折困苦,只要一喊希瑞的名字,就意味着本集要圆满地结束了。

少年时的我,觉得名字就是咒语,念到时就必须显得不太一样。只是可惜成绩一贯不好,每次被老师喊到名字,我多数时候都是低着头,犯了罪似的,不敢让人看到自己的脸。工作之后,我听到名字便迎风而上,终于克服了多年的心理障碍。

对自己的名字保持高度的警惕,似乎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刚玩QQ的时候,取的名字都是“蓝天Sky”、“白云Rain”、“海豚恋人”、“梧桐叶”什么的,把自己投射到一个想象中的形象里,在网络上扮演另外一个人。初识的网友说:“你怎么回事,怎么完全搞不明白你?”一旦别人这样评价,我就贱兮兮地觉得自己真棒!让人摸不透!好像让人摸不透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但幼稚的我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一个人连朋友都没有几个,还整天演戏让人摸不透,演给谁看呢?

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让自己变得更像自己,不需要扮演另一个人,尽可能让有交集的人尽早地了解自己。被人更多理解,才是减少内耗的方式——除非你想一辈子都躲在自己的世界里。

后来陆续有了很多的社交工具,我开始放弃用网名的想法,直接注册了自己的名字。每当看到有人还在注册“威尼斯的阳光”、“一生一世等待你”、“金戈铁马”之类的用户名时,我就会用刻薄的语言打击他们:“你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敢使用,请问你是干了多少见不得人的事情,还是你打算要干多少见不得人的事情?”

曾和一位前辈聊到招聘新同事的个人标准,不约而同地说到了社交工具账号,如果应聘者不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好感度便少了30%——说明这个人还没有建立社会个人标签的意识。如果前十条微博大都是转发内容,而没有个人原创见解,好感度继续降低——说明这个人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这个人的微博大多数都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层面,好感度基本消耗完毕——一个没有自己钻研方向的人,工作起来也应该是没有情趣的吧。

我似乎能理解,那些可爱的新同事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为什么一个比一个激动了。

每个人都从沼泽而来,越过坎坷之地。只是走着走着就忘记了很多困难、很多事,忘记了一些不想随身携带的痛苦,只记得一些令人愉悦的回忆。
我忘记了自己也曾经那么在意别人的期望,忘记了当时自己全神贯注的紧张感。

我试着把手机悄悄举过头顶,在熙熙攘攘的相互敬酒中,好几位新同事立刻扭过喝得通红的脸,远远看着我。他们的眼神在问:“怎么了?”我笑了笑,用眼神回答他们:“我只是测试一下,你们是不是真的那么在意别人的需求。”

我把手机放下来,换成一整杯啤酒,与小孩们隔空干杯。我想,多年后的他们一定会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如我一般想起过去的自己,然后为自己干上一整杯吧。

一个对自己名字敏感的人,多少都是一个在意自己的人。我曾经担心他们会因为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迷失,现在发现多虑了。那些打了鸡血的90后同事经过那一段之后,渐渐地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如何与人沟通,对工作比其他人更加负责。名字对于他们而言,就是自己的商标和品牌,做不到如雷贯耳,也要赫赫有名吧。

2014.3.21

摘自《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作者:刘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