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爱由心生

在这个时代,我们从来不缺少对爱的探讨。爱这种能力与生俱来,但的确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事情,所以《相爱相亲》的英文名字叫做:Love Education。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海报上的三句话:

她相信一辈子。

我相信一句话。

她相信一刹那。

不得不说张艾嘉是一个很懂爱的人,一部电影,三代人。把一个稍有不慎就容易拍得狗血的故事,在克制的情感表达和恰到好处的现实暗讽下,拍得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情脉脉,动人至极,在深秋里带给我们一袭久违的暖意。

故事由慧英(张艾嘉 饰)的母亲去世引出,慧英想要把父亲的坟从乡下迁到城里同母亲合葬,没想到却遭到父亲在乡下妻子(吴彦姝 饰)的阻挠,继而围绕这件事三代人的观念以及行为进行展开。生长于信息时代的年轻一辈;正处于更年期/退休等中年危机的父母辈;经历了物质精神均匮乏走入夕阳的祖辈。三代人,对于爱的不同表达和认知汇聚成了《相爱相亲》这部电影。

仓央嘉措说:“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对于姥姥来说,爱了就是一辈子。她握着外公留给她的片刻温存,眼神清明,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等待。她可以守着一座坟过完她的一生,这是祖辈的幸福。可现实就像歌词里那样“陌上花开,等不到浪蝶回来”。当姥姥意识到那个男人就如同那张被雨水打湿后再也看不清面目的照片一样,也许她从未看清,从未拥有。伴随着大雨的痛哭之下,她清楚要放手,无论他人怎么想,怎么看,说起坟也就起坟了。那句“我不要你了”,干干脆脆,不带犹豫。张艾嘉也说,这部戏中最通透最果敢的就是处于乡下的姥姥。因为她很简单,决定了一件事,就不会再考虑那么多。祖辈们远不是我们以为的愚昧无知,也不是对爱瞻前顾后的我们可以相比。我们在自诩跟着时代进步的同时,丢掉了很多不该忘记的东西。

以慧英为代表的中年一代则更倾向于一句一诺。他们在乎形式上的认可,对于爱本身反倒羞于表达。那浸润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之中的亲情和爱情,是属于父母辈的浪漫。就像影片的最后慧英和孝平(田壮壮 饰)在车上的对话,不华丽却有着动人温情。

“我每次生气你总是很高兴。”

“你在乎我,我自然高兴。”

而关于迁坟,与其说慧英是没事找事,不如说她借由这件事迫切的想要抓住往日和父母的羁绊。有人说,当父母真正离去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成人的时刻;也有人说,当父母真正离去的时候,我们才惊觉自己从此变成孤儿,没有归处,再没有避风港湾。这是中年一代无法避免的恐慌。

而与慧英对父母合葬异常执着相对应的是薇薇(朗月婷 饰)近乎事不关己的冷漠。也许一开始对她而言,这种形式根本没有意义。所以她可以把当时拍摄的视频拿来和同事分享,可以带着没有恶意却几近残酷的客观对姥姥说,外公不爱她,也不曾回来,为什么不改嫁,为什么还要想着他,真不值。她代表着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普遍想法,因着避无可避接收大量信息,所以更理智,更冷静,也更孤独薄情。比起天长地久,青年一代更在乎及时行乐的刹那激情。青年一代被迫习惯权衡利弊,计较得失,然后慢慢忽略掉心里最原始的想法,比起父辈和祖辈,选择太多反倒容易迷惑,更瞻前顾后,也更善变。但爱,本不该用值不值来衡量。

又也许是这个时代的现状造就了薇薇这样的青年一代,在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映射现实社会的种种。缺乏对受访者起码尊重和悲悯的媒体,只注重成绩不理解孩子的父母,日新月异的环境,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被摧毁的回忆,套路化的恋爱与婚姻。印象深刻的是,采访姥姥却被揪耳朵的女主持愤愤的在采访车上说,这段一定得用上。看不出一丝对受访者的理解,别人的家事和苦难,也不过是他们的素材以及观众茶余饭后的娱乐,我们看到娱乐至死之下逐渐枯竭的爱的能力。

这样的三代人因为“迁坟”,前所未有的联系起来,从最初互相不理解的冲突,到后来相处中逐渐打开心房,慢慢理解,在爱的基础上,才更容易彼此宽容。慧英不再执着于迁坟,姥姥不再执着于守坟,而薇薇似乎也打算为爱等待。也许爱本该这样,从心出发,没有其他。从爱出发,自然容易宽容,也更容易相亲。

影片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激烈的批判,它克制的陈述着,却轻松让观众代入思考。片尾打出了“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字样,可这个虚构的故事,恰恰是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也许张艾嘉的初衷就是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唤醒我们心底的爱和宽容吧,就像海报上那个繁写体的爱,把心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