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少女〕雪中悍刀行向日葵少女?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
四个从小城市来到大都市打拼的女孩,活得既努力又热气腾腾。但谁也没想到,剧情第一集,那个被称为朋友圈里的“小太阳”胡晶晶(金靖饰),就跳楼自杀了。
晶晶原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群贴心的闺蜜,还有期待生活越来越好的梦想。可就在她26岁生日当天,却经历了各种各样虐心的遭遇。
先是公司老板要求她主动辞职,拒绝任何赔偿。接着因为老板从中作梗,导致她整个下午的面试屡屡碰壁。后来又因为帮闺蜜出头,进了警察局。
终于解决完所有问题后,晶晶收拾心情独自去了游乐场,给自己堆了一个沙子蛋糕。生活那么难,但依旧要继续啊,晶晶努力在困境中治愈自己的悲伤情绪。
却没想到,回家路上新衣服被弄脏,赶去见闺蜜的途中,又接到了催债人电话。耗尽了希望的晶晶,毫不犹豫从楼顶跳了下去。
有人质疑,胡晶晶的情绪是不是太脆弱了,一个电话就让她跳楼?
其实压垮她的不是那个电话,而是生日当天一系列不公的遭遇。这个电话,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育辉教授在《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中提到,当我们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情绪资源”被消耗殆尽,就很容易崩溃。
李育辉教授是一位研究者,多年研究“组织行为学”这个领域。
在这本《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中,她将“组织行为学”的魅力,融入一个个经典案例中,让读者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顺利转化为行动力。
01:什么是“情绪资源”?
电视剧中的胡晶晶,是所有人眼中的“乐天派”,没心没肺不知疲惫。但长期扮演别人的“树洞”,长期承担身边人的痛苦,往往会消耗更多的情绪资源,也更容易被击垮。
李育辉教授在书中提出“情绪资源”这个概念,她认为,情绪不是一种纯个人的、无关紧要的感受,而是一种与外界互动频繁,同时价值极高的资源。
美国心理学教授斯特万·霍布福尔的说法更直接,在他看来,人的情绪就和金钱一样,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因为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不仅需要借助专业知识,还要集中注意力,努力排除干扰,调用自身所有的情绪资源。
比如演员在演戏时,看起来只是在镜头前说几句台词、表演几个动作。但演员有没有真正投入其中,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有些影视剧虽然排场大、布景美,但一看到演员就容易跳戏。
而有些演员,即使什么也不说,只一个眼神就能让人沉浸其中。比如“得过所有奖”的周迅,她的每一个角色几乎都是沉浸式表演,融入自己的全部情绪。
也正因为如此,每一场戏结束后,她都要花时间平复情绪、疗愈自己。
学者在《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中提出,人的情绪是一种资源,当情绪被消耗,当然需要及时补充。
在某些服务类行业,对表情管理有严格的要求,但普通人很难保证时时刻刻都处于真开心状态。这种情绪上的劳动也是一种资源损耗,很容易让人感觉倦怠或抑郁。
所以我们需要在工作时间之外补充情绪,下班后跟朋友逛逛街、看个电影,或者找个舒适的场所安静待一会儿,做些放松的事情。
02:“情绪资源”的意义
初次翻开《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总会怀疑这本书是不是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似乎只有领导层、管理者需要了解“组织”的意义。
但其实,越深入阅读越会发现,“组织”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切不断的联系。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组织”中:在公司这个组织里,我们是员工;在家庭这个组织里,我们是亲人;在孩子的学校这个组织里,我们是家长;------
因而在“组织行为学”这个概念中,我们其实都不是旁观者。
大家早已在这个“局”里,又何必忧虑到底该什么时候“躬身入局”呢?
了解“组织”的存在意义,随时做好准备切换自己的角色,才是当局者应有的态度。而影响我们随时切换角色的最关键因素,其实就是“情绪资源”。
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百分百投入热情到一件工作上后,过一段时间就会感觉精疲力尽,进入“不想工作”的状态。
因为情绪资源已经过度消耗,身体在提醒我们慢下来。这种拒绝和逃避,其实是我们对自己情绪资源的一种保护反应。
但如果我们最近刚好遇到一件很开心、或能量很大的事,比如升职加薪。那么即使此时要解决棘手的工作麻烦,我们依然会觉得信心满满。
因为情绪资源足够饱满,大问题也可以轻松解决,甚至会觉得这是一种成长挑战,无所畏惧。
管理情绪的过程,其实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了解情绪资源对自我的影响,其实也是认清自我与“组织”的关系。
自我是个体,但“组织”是集体。个体与集体之间有共性有差别,有协同也有分歧。了解了自我的情绪资源,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与“组织”相处。
03:如何让情绪资源更充足
书中有一个故事:
一名优秀的员工老李,临时加了好几个夜班后身心疲惫,情绪资源已经大量损耗。
但周末休息时,邻居一家来串门,一进门就对老李表示感谢,感谢这位优秀的老员工对新员工邻居的帮助。
邻居走了之后,老李的爱人再次肯定了老李的付出,语言和目光中都是称赞。此时,疲惫的老李再也感觉不到累,相反心里是满满的能量,情绪资源得到了充分补充。
这是一个通过“工作与家庭”产生正向反馈的情绪通道。
我们父母那一辈人,社会环境相对简单。工作、家庭、生活,似乎都没有很明确的界限。很多人在同一个单位上班,还住在同一个家属院里,邻里之间非常熟悉。
工作上荣誉感可以顺利传导到家庭中,情绪资源及时得到补充。
但当下,市场化的人才流动已经成为常态,90后平均一份工作时长仅十九个月。这种情况下,别说成为好朋友,连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都是难题。
而且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明显,很多人楼上楼下住了好几年,也许连面都没见过几次。
对于我们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怎样才能及时补充情绪资源,让自己充满能量呢?书中提到了三个方法:
(1)用生理资源补充,比如健身、睡觉。
运动可以减轻百分之五十的焦虑症状,如果感觉力不从心,不如换上运动鞋下楼跑一圈。大汗淋漓之后,身体疲惫心却更轻松。
或者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洗个澡换上舒服的睡衣,把自己丢进被子里,睡上一觉。高质量的睡眠是最好的疗愈药,可以削弱日常工作压力和补充能量消耗,醒来后太阳依旧从东方升起。
(2)强迫大脑跳出目前的情境,比如冥想。
所谓“冥想”,其实就是“保持正念,专注当下”。冥想有多好,谁用谁知道。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压力大、身心俱疲,并不是真的忙碌,而是在生活琐事中无法停歇,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
冥想可以让我们暂时忘却生活中的压力,集中精神只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感受身体的吐纳,重新审视当下。
(3)从维护亲密关系的角度出发,保护情绪资源。
曾经有人问,“人为什么要结婚?”
一个高赞回答是,“只有婚姻可以满足马斯洛需求的所有层次。”
无论什么时候,亲密关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通过亲密关系来补充情绪资源,无疑是最佳选择。
一位互联网行业的中层管理者深谙此道,她会定期给员工家人沟通,感谢家人对员工工作的支持,并肯定员工的工作价值。
这种认可从工作传递到家庭,从个人传递到亲密关系,从一个组织传递到另一个组织,立刻形成了良性循环。
04:写在最后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系统科学,却是关乎我们所有人的科学。它提供给“组织”的,是一份行动指南,但提供给我们个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底层逻辑规律。
李育辉教授指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实证主义科学,这与传统管理学中强调“经验主义”完全不同。
用事实说话,找出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判断,才能及时补充情绪资源损耗,也才能为自我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洞察“组织”的模式,跟上“组织”的节奏,甚至超越“组织”的变化,提前制定策略,这是当下每个人“躬身入局”前该做的准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