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藏线219国道旁有一处低矮的房屋,每逢有游人商客的车辆经过时,他们都会对着此处鸣笛示意。这时会有一个女人站在公路旁,朝他们挥动手臂,目送车辆远去。

这个女人穿着一身脏旧的迷彩服,头发乱蓬蓬,嘴唇干燥起皮,每颗牙齿都不服输地往外翻,泛着高原红的脸上刻满了沧桑,样貌实在是和好看沾不上半点干系。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竟赢得了“昆仑女神”的名号。

“昆仑女神”

“昆仑女神”的由来

新藏线从新疆叶城开始,一直绵延到西藏拉孜的国道219路段结束,全程2138公里。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9℃左右,周围高山耸立,罕无人烟,光是想一想,都不禁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但“昆仑女神”不仅在此地住下了,而且一住便是三十余年。

这位“昆仑女神”又是何人,她为什么会独自一人住在昆仑山脚的低矮房子中呢?

“昆仑女神”的原名叫杨丽。据当地人回忆,杨丽从年轻时就出现在了新藏线附近。那时的杨丽还是个扎着马尾的青春靓丽的姑娘,只不过这位姑娘好像有点不正常,每天总是在乱石和群山之间急切地寻找些什么。

经过了解,大家方知晓,原来杨丽是在寻找她的新婚丈夫。她的丈夫是一个进藏的修路工人,成婚后没多久便离了家。但等新藏线上的公路逐渐拓宽,逐渐绵延到更远的地方时,杨丽的丈夫都没有归家。

有人跟她说你的丈夫这么长时间没回家,可能是去了,你就不必再等了。你还年轻,还可以改嫁。但杨丽却不相信,她总觉得丈夫在昆仑山的某个地方在等着他,她要找到他。循着心底的这股强烈的意愿,杨丽千里迢迢地来到了昆仑山的脚下。

昆仑山下的泥沙和劲风是冷的,但杨丽的心却是暖的,她觉得自己和丈夫的距离又进了一步。她徒步翻越了几座山,又穿过了片片荆棘,但都没有看到丈夫熟悉的面孔。

一月月,一年年,杨丽从不停歇地在寻找。初见到她的人,以为杨丽是个疯子,但了解到她的遭遇后,大家在唏嘘感动之余,对她又多了几分敬仰。有人听了杨丽的寻夫事迹后,还非常热心地替她寻找,但可惜的是仍是一无所获。

时间一长,杨丽年轻的容颜也慢慢退了色,她心里也大抵是明白了些什么,但她还是不愿离开昆仑山。她要留在丈夫曾经呆过的地方,继续等候他的归来。于是,杨丽便在新藏线k324道班界碑的不远处安了家。

刚开始的房子是土胚造的,锅灶就建在屋前。碎石、黄沙、铁丝网围成的简易院落,这便是杨丽的家。她家的旁边,则是一条绵延到天边的“天路”。

低温、稀薄的氧气、人身的安全、生活开支的获取,这些对于没有收入的杨丽来说,样样都是生存难题。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旅友听说了她的事迹后,纷纷给她送来了一些生活用品。

刚开始没有经过加固的土屋根本禁不住风沙的侵蚀,当地的相关部门为了杨丽的安全,便给她盖了几间结实的石屋,还给石屋刷了一层红色的涂料。周围都是永冻土层和连绵的积雪山脉,视野内突然出现了一排红色的房子,倒给这苍茫广阔的地方添了几分温暖的底色。

再后来,红色石头房子换成了设备更为齐全的铁皮屋,周围的铁丝网也加固了好几层。新藏线周围的地区,夜间经常有狼群经过,用铁丝网加固院子,能抵挡狼群的袭击。高原无人区,经常有牧民被狼群围攻。

即便是对杨丽居住的房屋不断加固,当地的有关部门还是很担心她的安危。他们也曾劝说杨丽搬到更为安全的地方,但都被她给拒绝了。她就要住在这,住在这里,她很安心。有关部门只能尊重她的意愿,时不时地派人来检查她的房子。

就这样,杨丽在昆仑山下独自生活了三十余年。

海拔高的地方水质比较“硬”,里面所溶的钙和镁含量较高,虽不会对身体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但长此以往,“硬水”会对人们的牙齿造成损害。

杨丽没有净水装置,长期喝“硬水”。于是,她的牙齿开始脱落,变得参差不齐;高原上的风锐利如刀,刀刀割在人的脸上,再加上烈日的酷晒,杨丽的皮肤开始变得粗糙而黝黑;

由于水源的缺乏,平日的洗漱基本是没有的,所以杨丽的头发和衣服看起来都乱糟糟的,初一看,跟路边的乞丐好像没什么两样。但就是这样模样邋遢,容颜早已老去的杨丽,却被人们送上了“昆仑女神”的美丽名号。

高原修路的往事

很多人在听到杨丽的事迹后,心里都会感到震惊,一个弱女子竟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坚持了数十年。但大家有没有想过,穿行在高原上的那条“天路”是怎么来的。杨丽的丈夫是一名修路工人,自离开家后,她就再没见过丈夫一面,连尸骨都没有。

还未修建公路的高原就如同一片蛮荒一般,荒芜恐怖。据G219线新藏公路新疆段改建整治工程建设指挥长马志新回忆说,高原上的筑路工人,面对的最大挑战便是恶劣的自然环境。

新藏公路周边地区的含氧量还没有正常空气含氧量的一半,只有大约47%。很多筑路工人因一时适应不了高原的气候,纷纷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人经常身处气压较低的地方,心脏和肺部器官会逐渐变大,进而导致心脏病、高血压、肺水肿等疾病。

高原上医疗设备紧缺,一旦发病,得不到及时地救治的话,很容易丧命。即使慢慢挺了过来,也会留下很多后遗症,如反应迟钝、不孕不育等,这种症状可能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挺过疾病这一关后,还会面临具体的生活问题。高原上种不活花草蔬菜,也洗不上热水澡,人在上面呆久了,连喉咙里的痰都带着血丝。晚上睡觉也睡不好,耳边都是呼呼的风声,经常半睡半醒的。第二天醒来,整个人都萎靡不振的。

刚到新藏线的杨丽,她那时也会遇到这些难题。而这些难题,也是她丈夫曾经经历过的。

除了这些,筑路工人们还要干活,铲土、铺沥青,而在干这些活的时候,随时都有可能遇到雪崩和极端天气。一旦遇害,尸骨都难寻。但即便如此,还是有无数筑路工人咬牙挺了过去。

杨丽和她的丈夫在没有进入新藏线路前,只是一对平凡的小夫妻。但当他们踏足雪域高原时,他们的身份便有了意义。杨丽的丈夫虽不知名姓,但他算得上是一位筑路英雄。就是因为有无数个他们,后来的人们方能有机会领略高原的风光。

杨丽丈夫的尸骨可能早已与高原的冰雪土层融为了一体,而留在这里的杨丽,她守护的不仅有自己的丈夫,还有无数来来往往的游客。

“昆仑女神”的生活

现代人总是羡慕旧时车马慢的朴素情感,一生只守护一人的忠贞在钢铁水泥的丛林中,仿佛早已变成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所以当这个传说在生活中有了具象时,人们先是会质疑,而当有越来越多的人亲眼见证时,内心的震撼与感动则会加倍递增。

杨丽在新藏线上没有寻找到丈夫的身影,但她留了下来,她愿意用一生去等候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回来的归人。

关于昆仑山的种种传说飘渺得如同天上的流云,但在昆仑山的脚下,却有一个真实的姑娘在等候着她的丈夫,从青丝等到白首。

这样的事迹,亲眼见证者没有人不受到震撼。他们相信杨丽的等候,也相信她也在守护着绵延的昆仑山。在他们心中,杨丽便是一位活生生的“昆仑女神”。所以当他们经过杨丽的房子时都会鸣笛致敬,并赠予她一些生活用品。

杨丽也很感激旅友们的馈赠,但她不是个贪心的人,面对那些五花八门的物品,她也只是挑选自己能用到的。用不到的,再好的东西她也不多拿一件。有时候缺什么东西,杨丽也会主动开口让人给带回来。

杨丽曾养过一只黄白相间的猫咪,每逢有人给她送东西,花猫也会出门迎接。别人看到她的猫,都会问,“这是你养的猫吗?”这时杨丽都会笑着说,“你看上了吗,看上了你就带走。”

别人肯定是不会带走猫的,杨丽也不舍得。在漫卷的黄沙中,能有只花猫为伴,杨丽孤寂的生活有时也会染上浪漫的暖色调。

有段时间,杨丽抽烟抽得很凶。她的牙齿本就崎岖且残缺,再加上抽烟,就变成了参差不齐的黄口牙,看起来好像更不雅观了。

很多前来给她送东西的旅友,有时也会给她留下几包烟。烟雾缭绕间,心中的寂寞与烦闷也会消散几分,这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每逢有人给她送东西,杨丽都会跟人聊上几句,“你是从哪里来的?”“你旅游的终点是什么?”“需要住宿吗?”

时间长了,杨丽的住所就成了新藏线上的一个临时停靠点,如果有旅友赶不到预定的住宿地点,他们就会在杨丽这里借宿一晚。有人借宿时,杨丽都很高兴,不仅仅是因为能和人说上几句话,还因为她能帮助更多的人。

在新藏线上,杨丽见到了世间无数的善心。而留宿和发自内心的虔诚祝福,就是她对大家的回报。

杨丽独自一人能守在昆仑山三十余年,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大家相信她给出的祝福,能保佑众人一路顺遂。

“昆仑女神”的现状

新藏公路附近的地区每到隆冬时节,都会有数月的大雪封山期。结冰的路面根本就寸步难行,尤其是从新疆界到藏区的那一段长达几百里的无人区,人称“死人沟”。别说是旅友们的车了,即使是装备最高级的车辆都难以通过。

也可以预想到,大雪封山时期,杨丽的日子会更加难熬。随着网络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杨丽的事迹,也有很多人专门来探望她。不能前来的,也会托当地的朋友给杨丽带上一些生活必需品,甚至有网友还给她送了猪头肉。

前段日子,就有位退役军人特地赶在过节和大雪封山前给杨丽送去了物资。听闻有人来看望她,还未等大家的车停下来,杨丽便迎了上来。她的脚步有些蹒跚,面上带着明显的欢喜。

大家给杨丽带来了米面粮油,水果,几提瓶装矿泉水,一包过冬的衣物,还有生火的炉子。东西都比较朴实接地气,但却能填饱肚子,救人性命。

杨丽的双手插在迷彩服的兜里,满脸笑容地看着大家,嘴里说着感激的话语。许是很长时间没见到旁人的缘故,杨丽的双手又从衣兜里抽了出来,局促地拍了几下。她说起话来,似乎有些口齿不清,说着说着便又自顾笑了起来。

她还是那副邋遢落魄的样子,貌如乞丐。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人,大部分人都会捂着鼻子躲开。

但此时此刻的杨丽,早已成为人们心中那位为爱独守雪域高原的“昆仑女神”。

杨丽老去的样貌委实与“女神”二字沾不上半点关系,但是很多人还是愿意称她为“昆仑女神”。这说明,她精神世界的高度早已超越浅薄的外表,在大家心中成为了坚守的象征。

除了在用大半生去守候的杨丽,雪域高原上还有另一群可爱的人,他们便是驻守在我国边疆的军人们。他们用自己挺拔的身躯,把风雪和危险都挡在了塞外。而这次特地赶来给杨丽送物资的,也恰恰是一位退役军人。人的信念感也会进行良性的传递,

我们未曾亲眼见证的,并不代表那些事不存在。肩挑扁担,手拿锄头,在高原的冻土上开辟出一条“天路”的筑路人。他们有的留下了终生难以治愈的高原后遗症,还有的则永远地留在了高原的冻土中,与妻儿天人永隔。

参与修筑新藏线的人除了普通的工人外,还有无数勇敢的军人们。他们远离家乡,来到高原终日与残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时刻进行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的付出,应该被看见。

而身处高原上的杨丽不仅“看见”了她的丈夫,还“看见”了更多为修路、为开拓奉献的无数军民,她的守候不再是个人意义上的守候。

杨丽“看见”了他们,而我们则看见了杨丽,她是当之无愧的“昆仑女神”。

“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杨丽用自己的大半生,活成了别人心头的远方。远方不止有诗意和苟且,还有世间最动人的守候。

这不是一个故事,也不是一个传说,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无论你相信与否,“昆仑女神”杨丽都守候在那里。在她的心头有个美丽的梦境:昆仑山顶的积雪终年不化,山脚的公路旁边有一处房子,烟囱中飘出了袅袅的炊烟。门口站着的,是她终于归家的丈夫。

文章参考:

《环球人文地理》:《新藏线:最波澜壮阔和神魂颠倒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