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问道家族名“问道家族名字大全统一?

时间:2022-12-02 12:50:5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在距离中国古城西安约70公里的秦岭终南山脚下,有一群忙碌的熊猫保护者——他们既是“野战医生”,又是“繁育师”“稳婆”,更是“保姆”“铲屎官”。

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让秦岭大熊猫家族“绵延子嗣”,并将一代一代的“新生儿”抚养长大。每年4月是大熊猫繁育配种的高峰期,也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因为他们的付出,秦岭大熊猫人工家族实现了“四世同堂”。到2020年底,人工种群数量已达到32只,陕西也成为世界第三大大熊猫繁育基地。

这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得从一场“粮食危机”讲起。

在秦岭奔波的“野战医生”

竹子开花,听起来多么浪漫而富有诗意!但对以竹为生的大熊猫来说,竹子开花是残酷的粮食危机。

不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部分大熊猫栖息地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很多大熊猫因此被活活饿死。

此时,一座临危受命的“野战急救医院”——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即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在秦岭山中紧急成立,几名被抽调来的动物保护人员,在这里随时待命,拯救大熊猫的另一个独立亚种——秦岭亚种。

秦岭大熊猫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与四川亚种不同,秦岭大熊猫头型更圆,像猫科动物,更憨更萌。“野战医生们”常年奔波在秦岭深山,寻找生病、体弱、年老、饥饿的秦岭大熊猫,并及时送医救治。

“1991年的冬天,大雪将秦岭腹地三官庙裹了个严严实实……在一处背风向阳的洞穴里,一只大熊猫幼仔孤零零地趴在散发着母亲身体余温的干燥草铺上,扯着嗓子嗷嗷待哺。”

大熊猫雪雪。 受访者供图

巡护员汪铁军将幼仔裹在自己的棉袄里救了出来。在《大熊猫“楼生”的故事》一书中,研究中心高级兽医师赵鹏鹏写下了野外救助屏屏的全过程。屏屏正是首只人工繁育的秦岭大熊猫“楼生”的父亲,是完成秦岭大熊猫人工家族“四世同堂”光荣使命的初代“功臣”。

秦岭地区生活着340多只野生大熊猫,天敌袭击、突发疾病、意外摔伤……复杂的野外环境,让它们随时都面临着生存威胁,三十多年来,拯救从未停止。

研究中心高级兽医师潘广林在野外救治野生大熊猫。 受访者供图

被救助回来的大熊猫,经过救治身体恢复良好的,会选择放归,达不到放归条件的,就像一颗又一颗种子,留在了研究中心这个“种源库”。

历经“八十一难”的“繁育师”

大熊猫从发情、配种、采精、授精再到顺利生产,就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大熊猫配种成功的关键一步,是发情期最佳配种时间的确定,这曾经是研究中心面临的头号难题。

2003年,在楼生的母亲雪雪与父亲屏屏配种之际,秦岭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还是空白,几乎零积累,这意味着大熊猫发情期最佳配种时间的确定,只能靠肉眼观察。

大熊猫屏屏。 受访者供图

圈养条件下,大熊猫一年只发情一次,多在冬春两季,每次持续时间约一到两周,而最佳的配种时间,往往只有一天。“雪雪发情那一周,我们全员24小时轮班,根本回不了家,连吃饭都顾不上。”当时参与配种工作的赵鹏鹏说。

多次采精,几度授精,反复配种。2003年8月2日,雪雪顺利诞下一只雌性幼仔,体重187克。这是陕西首只借助人工技术成功繁育的大熊猫,取名“楼生”。

赵鹏鹏与大熊猫楼生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生殖激素检测技术是大熊猫人工繁育的核心技术。2017年年底,该技术被攻克,研究中心大熊猫人工配种更加科学,繁育效率明显提高,仅2020年就迎来了4名新成员,到2020年年底,研究中心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达到32只,陕西也成为世界第三大大熊猫繁育基地。

大熊猫永永和刚出生的幼仔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其中,2020年8月,楼生的女儿大熊猫永永,成功诞下一雌性幼仔,它的出生,标志着秦岭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迎来“子三代”,秦岭大熊猫人工家族实现了“四世同堂”。

比照顾自家孩子更称职的“保姆”

出生于2014年的大熊猫永永,是楼生的女儿,也是秦岭大熊猫“四世同堂”家族的第三代。永永刚出生时,研究中心兽医师侯佳曾是它的“保姆”之一。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侯佳说,他对自家孩子的用心程度,可能还不到对永永的十分之一。

侯佳正在做人工育幼。 受访者供图

“举个例子,永永吃完母乳,我们取仔时,要先把手搓热,如果你的手太冰,一碰到母猫,它就会下意识地夹紧幼仔,这样对幼仔就很危险。”侯佳说。

人工育幼,必须做到科学、专业。“幼仔出生时,体重仅是母体质量的近千分之一,非常纤弱。”侯佳说,“这要求我们得有极强的耐心和毅力。育幼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良心活,因为你是跟一个脆弱的小生命打交道。”

“保姆”们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每只大熊猫都能健康长大。

幼年时期,大熊猫成长很快,一个月平均增重2公斤左右。“它们吃得越多,我们也越累,最多的一天,光是捡粪便,就得捡50斤。”研究中心助理兽医师徐光岚说,“但看着它们从粉粉嫩嫩的‘小老鼠’模样,一步步长成黑白分明的‘大团子’,我们就很开心。”

徐光岚与大熊猫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作为‘国宝’的陪伴者,我们希望经过呵护后,它们最终都能回归自然。”研究中心主任雷颖虎说。野化放归,是所有被圈养大熊猫迁地保护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一条艰辛的求索之路:一轮成功的野放工作至少需要50年,历经三代大熊猫。

所以,保护之路还很漫长……

眼下,新的繁育季已经来临,作为终南形胜之地、我国道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楼观台,正经历着新一轮的生命周期,西周时的尹喜也曾结草楼于此,观星望气,静思至道,故名“楼观”。

“我们也是在问道终南,不过我们追求的道,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雷颖虎说。

出品:赵丹平 孙波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刘恺

记者:孙正好

编辑:闵捷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陕西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坊出品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