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鲸落”还是“鲨掉”,科学解释都是大型海洋生物死亡后,尸体逐渐沉入海底的过程。显然,这样的科学解释完全不能体现出“鲸落”的凄美和“鲨掉”的。。。(呃,此处省略2个字)。

发现“鲸落”

虽然鲸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动物,但是在浩瀚无际的海洋中能发现“鲸落”却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更何况它们是在数千米的海底深处。目前人类发现的自然鲸落也不足50个(这里不包括为了实验,将鲸的尸体放入大海形成的认为“鲸落”)。

幸运的是,在2020年4月3日,在中国南海,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这也是中科院“探索一号”船科考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中国南海发现的“鲸落”

“一鲸落,万物生”

鲸是一种有灵性的生物,它们能感知死亡,当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它们会安静的离去,等待死亡来临。死去的鲸会慢慢沉入海底,形成一个深海生命绿洲,供养万物长达百年。就像一首生命的赞歌,一次生与死的轮回,生于海,长于海,归于海,隐于海。

“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海底的食腐生物花费几年时间吃掉鲸尸上90%的软组织,这一过程称之为“移动清道夫阶段”;然后,小型的无脊椎动物将剩下的鲸尸当作食物,这一阶段为“机会主义者阶段”;最后,用50-100年的时间,细菌将剩余的鲸骨中的脂和油及其他组织转换为“硫化氢”,让化能自养生物可以获得能量,这一阶段为“化能自养阶段”。

“鹦鹉螺号探险队”蒙特雷湾国家海洋保护区拍摄到“鲸落”画面

你以为“鲸落”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在地球发展进程中,这还远远没有结束。当残余的鲸落所有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了,海底沉积物会逐渐将鲸的骨骼埋藏,经过漫长的沉积作用,鲸的硬体骨骼逐渐形成化石。随后,经历亿万年的地质变迁,沧海变桑田,鲸的化石会随着岩石的风化剥蚀,最后重见天日。

完整的“帝王鲸”化石

为何海洋生物容易形成化石?

形成化石的几率很低,而且并不是每个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都有机会保存成为化石。一般来说,要想形成化石,必须具备合适的自身条件和独特的环境因素。

显然,拥有外壳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骨骼,更容易保存成化石。绝大多数古代生物的化石保存在有水的环境中,即使在有水的环境中,想要形成完好的化石,也需要安静的水体环境和细小的沉积物,还要在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基本保留在原地。

完整的鱼龙化石

所以,这样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三叶虫、贵州龙、鱼龙,甚至大型的帝王鲸都能保存很完整,而恐龙这种陆生动物却很难发现完整的化石。

完整的贵州龙化石

文字/排版:古生物趣谈

图片:网络(侵删)

关注我,了解更多有趣古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