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8辑《乡村纪事》(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作 者:杨宝雨

迎亲(网络图片)

婚 娶

解放前,男婚女嫁多由媒婆牵线,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在我村,解放前还要打听打听男方家粮食够不够吃。相中之后,由父母选择良辰吉日喜结良缘。做子女的只能惟命是从,婚前根本见不着面。男女未到成年,十几岁即可结婚。那时,十七八岁不嫁人的就是老姑娘了。有的贫寒人家将自家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嫁给七八岁的富户男童。许多富户都娶大媳妇,贪图的就是懂事、会干活儿,能帮忙料理家务、照顾孩子。那时的婚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童养媳。贫寒人家将七八岁的女孩送到男家,等长到十六七岁时再行婚礼。作童养媳须打狗、喂猪、轧碾、推磨、洗衣服、做饭,伺候全家人的生活,是最受气、最可怜之人。村民杨凤于的二姐12岁就被送到王官营焦庄焦家做了童养媳。

〔2〕错配婚姻。有的家长贪图男方财产,竟把自家聪明伶俐的闺女许配给富家傻小子,或给富户大龄男人做二房。

〔3〕守节。在封建礼教之下,男人可娶二房、三房,如果不想要女人了还可以写休书,如果女人先故可以再娶,称为“续弦”。然而,女人则必须从一而终,男人先故只能守寡,叫做“守贞节”,一生伺候男方父母。守贞至老称贞妇,以死殉夫称烈女,县长发给牌匾,以示表彰。

至于迎娶形式,解放前贫穷人家和富裕人家是有很大区别的。富裕人家用轿,中等人家用木轮滑轱辘子大马车,贫穷人家用毛驴。解放后迎娶形式较前有了很大变化,1975年前用胶轮马车,上罩苇席棚,1988年前用自行车,1990年后用1至2辆双排座,2000年以后则用4至14辆〔或更多〕小汽车。

送葬(网络图片)

丧 葬

过去父母去世,子女要穿孝鞋三年,长子要披麻戴孝,逢亲友要磕头,名曰“孝子头,满地留”,不要还礼。守孝期间的礼节主要有:

〔1〕报庙。去五道庙烧纸钱,名曰“到阎罗王面前报到”。

〔2〕接三。根据家庭条件,停棺三、五、七日下葬。灵车前烧纸扎,送葬路上烧纸牛纸马,以送亡者归西。

〔3〕堂祭。请村内学究先生立牌位,写死者姓名、生辰、去世年月。

〔4〕出殡。请风水先生选择吉地以求“子孙昌盛”,请木匠选择上等木料做棺材以求“不朽”,将银库、摇钱树、纸钱等烧在坟地以备死者阴间享用。

〔5〕圆坟。下葬三天后进行,以后五七、百日、周年都要祭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节省木料,用水泥制成棺材。1990年后实行火葬,一切风俗从俭。

〔6〕吃坟。土改以前,杨、揣、郝三大姓都有祖坟地七八亩,每年包给族内一户人家耕种。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借着给祖宗送寒衣的机会,承包户请族人吃顿午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上述礼节普遍从简,越来越讲究实用,讲究能表达对死者的哀思,能使活着的人心灵得到慰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移风易俗的结果。

祈雨(网络图片)

陋 习

在传统民俗中有许多陋习,所幸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昌明,这些陋习已渐被人们摒弃。其中以下3种已绝迹:

〔1〕拘魂票。为受惊吓人写的咒语,题为《各臣着斩散射》。其词曰:“荡荡游魂,何处留存。三魂早降,七魄来临。河边野外,庙宇荒村。公庭牢狱,坟墓山林。虚惊怪异,失落真魂。今请山神五道,游路将军,当方土地,家宅灶君,吾君差官,着意搜寻。收魂附体,助起精神。天门开,地门开,千里童子送魂来。急急如律令!失魂人×××。×年×月×日。”晚上,受惊吓人躺下后,家人将其〔拘魂票〕焚化于头前,边烧边呼唤受惊吓人的名字,念叨着:“回来吧!回来吧!”按巫婆神汉的说法,受惊吓的人会在反复念叨声中慢慢睡去,次日晨起前失魂即可入体。

〔2〕夜叫词。为夜间爱哭闹的小孩写的求神词。张贴于路侧,冀得过路人一念。按巫婆神汉的说法,只要有人念诵,孩子的毛病就会得到治愈。词曰:“天荒荒,地荒荒,我家有个夜叫郎。行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3〕求雨。过去,每逢旱年人们就会头戴柳帽、敲锣打鼓到龙塘等地的龙王庙求雨。民国时传下来的祷词为:“南赡部洲河北省迁安县距城〔迁安县城〕90里之米城庄全村人等,因旱情至重,特来祈愿:入春以来,虽然下了场小雨,但星星点点,无济于事,田野里处处荒凉。农历五月二十几才下了一场毛毛细雨,好歹把地种上。直到小苗出来后,至今未下一场透雨。小苗不能生长,百姓人心惶惶,哭爹叫娘。眼下青黄不接,口粮断顿,草根树皮吃光,讨荒要饭,饿死人也。为此,我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真是痛心。祈请各海龙王,九江八河、五湖四海之神,快请玉皇大帝大发慈悲,下旨给我村来场透雨,救救我们吧!下雨吧!下雨吧!”祷词唱毕,全体跪拜。

温馨提示:尊重原创 远离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