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的承诺——当初的承诺因为太年轻…
一诺千金!老知青当年的一句承诺,过了40年才兑现,让人感动
冯世军今年已经67岁了,1954年出生于辽宁铁岭市的一个矿区,父亲当过民兵,母亲大字不识,但操持家务很在行,一生生育了7个孩子,但在那个缺粮少油的年代,其中三个孩子不幸夭折。
冯世军是家里的老三,也是学习最好的一个,但在初中毕业后,正好赶上知青时代,作为军人的儿子,冯世军小小年纪便很懂事,义无反顾的选择下乡插队,而他要去的地方,是父亲一辈子都想但又没能去成的地方——陕北!
当年,冯世军年仅16岁,已经有几波下乡插队的知青,自觉长大的冯世军,于1970年4月份的时候,从东北出发,辗转北京,又来到陕西西安,经过将近半个月的奔波,终于来到延安吴起县。
与他同来的知青,只有他是东北人,而其余的知青,有北京的,甘肃的,也有宁夏的。他年纪小,大家都很照顾他,每逢有窝窝头吃的时候,大家都先紧着冯世军吃,即使过去了几十年,每每回忆起当初那些好大哥大姐,冯世军都感动到落泪。
根据冯世军的回忆,他是最早一批来到小河村的知青之一,但不是最晚回到东北的。
当年,冯世军虽然瘦弱,但是力气大,大队书记觉得他年纪小,就给他安排了一份相对轻松的活:养牛。
而冯世军觉得,来这里就是要磨练自己,这份工作太轻松了,但书记不同意给他换工作,甚至还给了他一本俄罗斯的小说,这在当时是稀罕物,冯世军给牛割完草,为食结束,便津津有味的阅读起来。
可惜那个年代书籍太珍贵,一本书多少人轮流着阅读,以至于让书本最后都被翻看得破破烂烂,但也有知识分子家庭过来的知青,他们的父母会不时地给邮寄书本,糖果,冯世军父亲是军人,母亲不识字,肯定不会给他邮寄这些。
那些年,冯世军是知青中的香饽饽,因为他喜欢讲故事,在小时候,爷爷是私塾先生,有不少古籍,每当大家干完农活,茶余饭后,便开始绘声绘色的讲论语,讲三字经,虽然理解的不到位,但被冯世军夸张的动作吸引,谁会在意他讲的是真是假呢?
一转眼,四年过去了,已经20岁的冯世军,个头也长到一米七多,与刚来时的娃娃脸相比,他成熟了很多。
而养牛这份美差事,也被书记叫停,转而是打水坝。
这几年来,冯世军没有干过太多苦力活,但这次终于有机会施展不怕吃苦的本领,他毫不含糊,指哪儿就干到哪儿。众人觉得他夸张的动作很滑稽,但他毫不在乎,任凭别人怎么看待,把革命精神拿出来,认真踏实地做事才是硬道理。
刘二娃是与他一起成长起来的小伙子,比冯世军大半岁多,当时,刘二娃就是冯世军的小跟班,但冯世军口口声声喊刘二娃“二哥”。
两个人这几年相处下来,早已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平日父母邮寄过来点糖果,总是偷偷地给刘二娃藏着,而冯世军却舍不得吃。
有一次山体滑坡,刘二娃正卖力地在半山腰上挖土,心急如焚的刘二娃奋不顾身地跑去救冯世军,但被滚落下来的土掩埋住,还是迟了一步。
刘二娃把指甲盖都挖出了血,最终众人齐心协力,把埋进去的几个人救了出来,好在是虚惊一场,没什么大碍,这件事过后,冯世军在给父母的写信中被提及刘二娃救自己的事,父母为此专门给刘二娃置办了一身的确良新衣服,从遥远的东北邮寄过来。
但无奈,刘二娃身材矮小,这身衣服穿上去多少有点显得松松垮垮,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唱戏的。
但刘二娃不在乎这些,逢年过节的时候,刘二娃都会穿上。
有一次两个人忙里偷闲地聊天,刘二娃说:“我想去北京天安门,看毛主席像。”
冯世军说我以后带你出去。
而这句话,冯世军没有忘记,他心里一直记得这句话。
23岁那年,刘二娃大婚,和村里李姓的一个女子,两个人相差5岁,但冯世军没有什么礼物送给刘二娃当作新婚礼物,这时他想起来,临走的时候,父母送他一支崭新的钢笔,一直还没有用。
当他把这件珍贵的礼物送给刘二娃的时候,刘二娃很欣喜,可却转而是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冯世军着急了。
“到底咋了?不喜欢?还是觉得被感动哭了?
当冯世军问完,才突然意识到,刘二娃也是一个字都不认识,送他钢笔刚好戳到他的心窝窝了。
但也无妨,只是礼物,以后保存着就是。
1981年,迎来知青返城高潮,已经在陕北工作生活了11年的冯世军,也在这一波返城名单中,两人第一次喝酒,一晚上,聊了很多话,虽然人已醉,但心里却亮堂着,第二天早上,冯世军没有在送行人中看到刘二娃,冯世军有些难过,但他心里清楚,刘二娃舍不得自己走,不愿意面对分别。就这样,冯世军回到了东北老家。
回到铁岭后,冯世军的父母给他找了份工作,后来结婚生子,忙于生活,也一直没有机会再回到陕北,这个给他青春带来无数珍贵回忆的地方。
时间一眨眼的功夫,便来到了2021年。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当年和自己一起插队的老朋友们,已经有人离开了人世,但还在世的人,商量着一起回他们的第二故乡看看,冯世军有些迫不及待,他想知道,刘二娃还在不在人世。
一路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当年插队的小河村,今非昔比,早已变化的有些人不清楚,但是当年知青住过的窑洞还在,只是有些破败不堪。
正当冯世军打听刘二娃的时候,一个瘦弱的老头出现了,虽然身形瘦弱,但是看体格还是很健康。
“老刘?”
“老冯?”
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久久没有分开,村里的人以及知青,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对昔日故友再次相逢,着实值得庆祝,晚上,刘二娃和冯世军住在新建的石窑洞中,彻夜常聊,时而哭时而笑,有时候又会沉默半晌。
冯世军提起了当年去北京天安门的愿望,问刘二娃:“去过北京吗?”
刘二娃一声叹息:“没有,一辈子和黄土地打交道,哪有时间去。”
冯世军知道自己该兑现承诺了,知青们在村子里待了三天半,临走时,冯世军把刘二娃以及老伴,以及他的大儿子一起带到了北京,亲眼去看北京天安门,实现刘二娃的梦想。因为冯世军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大家年纪都不小了,有今天没明天的,这次不来,也许就没有下次了。
大儿子一路上照顾着几位老人,很细心,冯世军夸赞刘二娃:“老刘,你好命,有这么好的儿子。”
刘二娃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说:“我这辈子就靠这宝贝儿子活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