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目前,我国的毛果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首位。
线上课程成为大学生学习任务的一部分,一些课程甚至要求全部在线上完成。与此同时,“付费刷课”产业链也随之产生。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付费刷课”已成为一些大学生群体中公开的秘密。“便宜高效”、“X元一门”的朋友圈小广告让不少大学生尝到了“不学而过”的甜头,也让很多勤奋诚实的大学生对在线课程产生质疑。网课不能成为“刷学分”捷径
近年来,我国的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线上课程成为大学生们常见的学习形式,一些课程甚至全部要求在线上完成。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网络课程平台更是成为居家学习常态,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线上课程火爆的背后,不乏“付费刷课”现象。流传在朋友圈与QQ群中的“人工刷课”“5元一门”“不学而过”……让不少线上课程沦为形式。
“付费刷课”的乱象揭示了网络课程教育的另一方面。比如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意味着老师很难监督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更高。而一旦这种“教”与“学”之间的监督管理不对称,就会引起更多问题。报道提到,一些坚持自己完成网络课程的同学,最后发现不仅耗费了很多时间,而且最终成绩还不如“付费刷课”成绩高;一些学校对慕课选修管理不严,相当一部分学生将其作为“刷学分”捷径。即便一些学校通过后台数据加强了监督,也很难完全防止刷课机构衍生出新对策。
学校考核不能只看重“数据”
面对“付费刷课”乱象,板子不能只打在学生身上。大学网课教学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样值得深刻反思。一些网课含金量不足,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有调查显示,45%的学生选取慕课学习是因学校的强制性要求,因为提高专业技能和个人学习兴趣的,仅仅占36.88%和25.63%;另外,有62.5%的学生认为学习效率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觉得与其将时间精力耗费在网课上,不如花钱请人代为刷课,自己还可以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还有的网课教学管理不够科学,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许多高校的网课学分,只是依据完成进度,选修的慕课越多,所获得的学分就越多。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网课学习,到头来分数还没有付费刷课的同学高。这难免会促使更多学生放弃自主学习的年头,加入到付费刷课的队伍中来。
形式主义的表现在下面、根子在上面,线上课程形式主义泛滥,同样需要深挖根源。综合各方信息,除学风不正的内在原因,也有“迫不得已”的外在因素;除了学生自律不严的问题,学校网课占比安排不科学、老师教学管理不负责任,也是重要原因。正如专家建议,学校考核应当从唯“数据”转变为学生知识内容的掌握,不拿第三方的数据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在网课课程设置上为学生适当“减负”。
不能让学生为了学分丢了学风
此事也提醒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慕课选修课的学习管理,不能过度迷恋慕课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方式节省了教育投入,方便了学生,似乎十分高效。问题在于,慕课作为一种大型开放式课程,是建立在选课人的兴趣和自主性基础上的,只有一个人对学习有强烈需求和热情时,才能积极认真地完成课程。而一旦将其作为高校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即便是选修课,也因为学分要求沾染了强制色彩,难免被一些学生“钻空子”。
新冠疫情暴发后,线上课程正在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但线上课程永远不能替代线下课程,即便是推进线上课程,也要管好用好,不能沦为学生花钱买学分的工具。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老师,尤其需要认真对待,合理安排线上课程比重、细化优化线上考核细则、精心录制精品课程,让学生愿意学、有收获,不为学分而刷课,不为学分丢了学风。
微言大义:
@宅家的大橘:没有上课却能得高分,这说明课程的考核机制有问题,这样的网课设置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茶色文章:别人“付费刷课”高分考过,我不要做自己上课的“傻子”。
@未辞Acekiline:学进去多少只有自己知道。
@爱音乐非常爱音乐的人:快管管网课吧,现在学校已经可以正常上课了,就不要再上网课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付费请人代为刷课成为常态,认真对待课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却成了“例外”,甚至被当作一种自我要求的“高标准”,这并非什么好信号。长此以往,大学生学业被荒废,网上海量课程被浪费,学校学风被带歪,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前途,更是教育的未来。网课管理必须提上日程,课程安排要科学,课程考核更要严格,以避免学生投机取巧。规范学生学习习惯,首先就要从规范课程设置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