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台
刘禹锡《寒具诗》云:“纤细的手搓着玉髓来了,碧油发出淡黄色的心,夜春来了就睡不着觉,佳人缠着八金。
”据说这首诗写的就是油条,也有人说写的是馓子,具体写的是什么我们不去做考证,但是我看到这首诗,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那香喷喷的大油条。早餐的摊位热气腾腾,上班的人们来上一碗豆腐脑,吃上几根油条,一天的忙碌便又开始了。每次看到这热闹的场面,心底就会涌起一阵阵的幸福感。那种温馨把我带回孩提时代,那早起排队买油条的画面如同影片般从眼前一幕幕地滑过。
早餐标配
80年代初,村里还很穷。有我学话以来便存在的合作社,那是卖日用百货的地方,当时不知道“合作社”的含义,却知道那是可以买到我喜欢吃的糖果的地方。再有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就是我们村那唯一卖油条的家了。因了这油条,即使是数九寒冬,小小的我也会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早早地去排队买油条。那时,油条可以抵得上山珍海味,走亲戚,来客人,甚至是红白喜事,买上几斤油条可以让人挣足脸面。
全村人都吃这一家的油条,队伍从胡同最里面一直排到大街上。不知道卖油条的从几点开工,只知道排队的人从早上五点一直排三个多小时,直到晚来的人因为得下地干活实在等不急的时候,那条胡同才渐渐归于安静。卖油条的夫妇育有一儿一女,靠着卖油条家里最早盖起了大瓦房。听到过大人的赞叹声,从那后村里人开始有的卖豆腐,有的卖豆浆、豆腐脑,我对吃的认知也开始多起来,不禁感叹:原来世间还有这么多的好东西。搞不懂为什么喝完豆腐脑、吃几根油条,再就点小咸菜是那么的香甜可口,只知道那是父母奖励我好成绩的最佳大餐。
炸油条
凑近炸油条的工作间,只一口大锅,里面注满了油,女主人把油烧开后便一边续柴,一边给人称油条。称好的油条用纸一包,再用纸绳一拴,于是先买到的人便在后面排队者些许艳羡的目光中满意而归。男主人把一块块揉好的闪着油光的面团在一块青铁皮上切成条状,两手一扯,再往铁皮上一顿,随之往油锅里一扔,不一会一根根香喷喷的油条边出锅了。我曾经对此很是痴迷,一块普通的面,经油这么一炸便成为那么好吃的东西,我真是太佩服古人的智慧了,发明油条的人不是一般的智者。
最爱这人间的烟火气,不仅仅是因为“民以食为天”的古训,更是因为来自民间的底蕴,因为最接地气的才是最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