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序朋友圈、微信朋友圈倒序查看?
朋友圈10年,为了出圈好像买了热搜。我想消费失忆。
出于好奇我也翻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那时候对新事物的接受总是慢一些,第一条朋友圈直到2014年底才发出。
连续几天几条朋友圈都是关于母校校庆活动,有校庆的文选、主题曲,还仓促地做起了校庆活动的图文直播。
朋友圈很纯粹,点赞评论都很真诚。我都能马上想起活动当天的许多人和事,以及没能到场的校友们催更的急切。那时候的朋友圈还真是朋友,像我这种毕业没几年的人,母校的共情能力大,能迅速引来围观。
我承认,我确实被回忆“杀”了一次。又急不可耐地以倒序的方式翻查,企图找寻过往更多的痕迹。还是终究不免失望,朋友圈发的越来越少,关于自己生活的记录就更少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身边人对此共鸣颇多,加的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圈真正称之为朋友的越来越少,发朋友圈分享的欲望也越来越低。
这和微博的性质还不同。微博是放在一个广场上,大家相互不认识,不会联想,不会贴标签,想发啥发啥;而微信不是,从你们互加朋友之后,对方就会有一个大概的画像,比如职业、年龄、样貌、喜好,任何一条朋友圈都在塑造这个个体,不断地删减标签,还会成为大家聚在一起的谈资。
如果这个人是相熟的朋友,那自然没问题,可以增进实时的了解;但只是一面之缘,或者工作商务伙伴,多少有点被窥探的不自在。
十年前,初生的朋友圈尚未融入复杂的社会关系,但十年后,朋友圈已然成为一个大染缸。朋友圈在岁月的增长中日渐远离纯真,它一步步变得复杂而厚重。
为了解决这点隐私上的介怀,微信也想过很多的办法。比如朋友分组可见,比如允许查看朋友圈范围,比如“仅聊天”功能,只不过都有点隔靴搔痒。
比如,分组会嫌麻烦,你先得对每个朋友有明确的标签判断,有些还可能交叉,得分在不同的组别内,发朋友圈还要想哪些可见哪些屏蔽,久而久之还不如不发了;
设置时间范围解决的是不被翻历史记录的,比如设置三天就看不到三天以前的,设置半年就看不到半年以前的。但这个功能并不直接解决当下的问题;
“仅聊天”就有些决绝。通常针对的是那些推销的工作号。这些人算不得朋友,原本就会被屏蔽。
所有的这些尝试,不过是“黑名单”的退而求其次的表达。内容的定向展示向来都是个麻烦事,不独微信如此。
还有的人说,朋友圈现在都是广告,不想看也就不发了。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很是微妙。刷到的广告多了,产生了厌恶情绪,不想与之为伍,就不使用了;自己有这样的情绪,别人也可能会有,就不发了。
分享朋友圈,从出发点上说都是有炫耀生活的成分,会关注点赞,会等待评论。如果没有了这些互动,使用的冲动自然会降低。
现在,我更倾向于将朋友圈看成一个社交媒体。当微信培育的公众号羽翼渐丰,当新媒体时代到来,朋友圈日渐具备了舆论媒体的属性,成为爆文传播的主阵地。
大咖分享、公众情绪澎湃的朋友圈逐渐挤占的就是私密空间和个人属性,冲淡了朋友圈狭小、个性化的纯真语境。
互联网产品都开始在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庆祝,可见互联网不再是新鲜事物。有依然坚挺的,有不断迭代的,也有被取代,从此消失的。归根到底,互联网产品还是要凸显互动社交,关照个体情绪。
所以那些被弃用的,也许不单单是产品本身的问题,也有使用者的心态发生变化的缘故。
长期经营朋友圈,不可避免地会暴露自己。因此,我们的朋友圈在不断缩小,这不单单是群体性的逃离,也是讲述一个关于个人渴望表达却又敏感的故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