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这个季节整座山都是绿色的。河边、山沟、小溪里耸立的一根翠竹沐浴着细雨,脱掉寒冬的旧衣服,换上绿色的衣服,树枝稍高,轻盈活泼。
这些野竹子与毛竹体型相差很大,我记忆中,常被砍去围篱笆,或者成为少年们手中的鱼竿。山间、河畔都是野竹子
但让它们真正热闹起来的是每场春雨后,那秃噜噜冒出来的小笋子。家乡的野竹子品种不多,所以可食用的小笋也就那几种:一种外壳是带黑点的,叫花笋子;一种又细又长,褐色皮壳,叫苦笋子;还有一种笋壳油光水滑,个头普遍拇指头粗大,叫油笋子。每每到拔笋子的季节,村子里的婶子,婆婆们都戴着斗笠,拿着竹筐或卷着蛇皮袋呼啦啦涌向四方。
油笋子
油笋子大家最喜欢了,每每发现了一丛,乐开了花。因为油笋子壳薄肉厚,去卖时很上秤。每到拔笋季节,四面八方的笋贩子就不约而同来到各个村。带壳5毛一斤,去壳8毛一斤。手快勤劳的婶子们,一天拔个七八十斤还是挺容易的,我们那有个婶子最高拔过150多斤。仔细算下来,一天可以赚个50块。要晓得二十五六年前,这可是笔不菲的收入。为了赚点零花钱,八、九岁的我,在周末也会跟着妈妈加入拔笋大军。运气好,我一天也能拔个二三十斤,赚个十块、八块的。
拔笋子
拔笋子看似有趣,实则是个苦力活。女孩子家头发长,不方便钻竹丛,用花毛巾一裹,活像个大蚕豆。刚开始拔笋,一掰,“蹦”一声,笋子落入手中。可时间久了,手就被笋壳磨破了,扎痛了,也就没了最初的那份兴致。有时笋子扎太深,滑手了,还会来个屁股蹲。摘个几日,大家悟出其中门道,也就纷纷戴上了手套,这下拔笋子又快又安全了。
钻竹子丛,拔笋
要说拔笋子最怕的就是下雨了,竹丛里又闷又热,那三月的雨滴落在脖颈里,冷得直哆嗦。头发被雨水沾湿,黏在额前,脸颊旁,又痒又碍事。可无奈的是,只要雨水一下,笋子就哗啦啦地长,往往昨天刚摘的地方,第二天又冒起了许多,所以冒雨拔笋子是最常有的事。
下雨天拔笋子
通常,刚拔笋子的那几天,我们会把饭带到山上去吃。一个饭盒,装点米饭,夹点咸菜也就凑活了。有时怕耽误事,直接用塑料袋包个饭团,饭团里面塞点菜,就随便往地上一坐,吃了起来。
拔笋子忙
待晚饭时间,天黑了下来,大家就陆陆续续下山了。等吃过饭,歇了神,就一家人凑在灯下卷笋子。去壳的笋子虽然重量少了,但是毛价贵,两相权衡,去壳的还稍微多赚几分。卷笋子要数奶奶最快。笋头一折,右手食指勾住笋壳,顺时针往下卷几卷,光溜溜的笋子就出现在眼前。往往我才卷个一根,奶奶已经三四根了。人多力量大,几个小时后,月亮高升,小百把斤笋子就全剥掉了壳。
剥笋壳
笋子剥完,需要立马下水煮,才能去除那股子涩味,也不易折断。于是妈妈婶子们又在迷蒙的水汽中忙碌起来。爸爸、叔叔们则打扫着笋壳,然后抱去猪圈,羊栏里给猪羊们加餐了。奶奶则收拾那些剥断的笋子,去掉残留的笋衣,准备第二天拿去炒盘菜或者做腌笋子。
煮笋子
笋子在我们这地方备受欢迎,有几道酒席菜都有它的身影,如老鸭笋子煲,笋子香菇酿。若说家里,那笋子更是吃得多了,笋子炒辣椒,笋子炒腊肉,笋子粿,腌笋子,干笋烩菇子。我最喜欢一道笋子炒腊肉,笋子切成段,把腊肉切片,然后下油把笋子煎到表皮微微发黄,下腊肉、辣子,翻炒。等到出锅,笋子独有的清香和腊肉浓重的烟熏香味,搭配得天衣无缝。笋子也因吸了腊肉的油,更脆、更鲜美。
笋子炒腊肉
当然吃不完的笋子,也会晒干或者腌制、泡制,以便随时食用。奶奶做得一手好腌笋,不仅可以保存到秋冬季节,而且味道鲜酸可口,炒辣子,做酸汤,那也是十里八香的好味道。
泡笋子
笋子最鲜嫩的季节很短暂。往往未到5月,笋子就老了,卖不出价格,自己吃也不可口了。这时的它们自由疯长,长成那一片片高挑、浓绿的竹子丛。可那拔笋子的日子,却给我们单调的乡村生活增添了几分喜悦,更增加了些收入。回忆起来,曾经山头河畔的竹子丛里,都留下了我们欢快的身影。这份欢乐,有多少个春天都消失了。春天,你拔过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