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从一个小故事开始。

行者问老和尚:& ampquot你上路前在做什么?单击

老和尚:& ampquot砍树,打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用这个故事可以很好的理解我们常常说的人生三重境界。何谓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还在孩童的时候或者学习某项技能时通常是这样的,那时的我们善于投入,敏于接受,平和无忧,灵性十足。这个时候我们玩就是玩,睡觉就是睡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长大些,接触各种思想,经历各种境遇后我们变得片面,狭隘,焦虑,傲慢,这时那山那水因心境产生变化,扭曲,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接着我们经历很多的痛苦,刚开始我们排斥痛苦,这时候的痛苦就是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突然有一天改变了对痛苦的看法,不再排斥选择了拥抱,利用痛苦进行高质量的思考,渐渐的我们有了诸多的收获,感想,并付诸行动改变自己,不计较,不思虑,天真无邪,“复归于婴儿”。《道德经》里把“复归于婴儿”当作一个得道者的状态。很多书法大师集大成时反而是一手“孩儿体”可能和这个意思相通。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像婴儿一样,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此完成了婴孩,凡人,得道者人生三重境界。

“复归于婴孩”,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此之谓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