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发朋友圈]汾酒朋友圈文案…
& ampquot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池屋;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望着小麦黄色。& ampquot这首童谣里唱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粽香四溢,又是一年端午至。
端午节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又叫五月节。在古汉语中,“端”有初始、开端的意思,因此称“端五”也即“初五”,又因古代“五”与“午”通用,慢慢地,“端五”演变为今天的“端午”。
很多人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才有的节日,其实不然。
早在春秋时期以前,吴越之地就有以赛龙舟来祭祀太阳神的习俗,屈原在《九章》中也写道“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社”,描述了端午节赛龙舟的壮观场面。
每到端午时节,人们悬艾叶、挂菖蒲、佩香包、系五丝,这些都是顺天应时的传统习俗,而吃粽子、饮美酒相对而言则更带有人文情怀与文化底蕴。
夏风和煦,阵阵粽香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端午日,正值初夏,东南风和煦温暖,吹满殿阁,樱桃也于此时成熟,沉香木和檀木所制成的熏香,在壁纱窗下安静焚烧。纤巧小扇,微微摇晃,送来几丝清凉,悠悠夏日绵长,阵阵粽叶飘香。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食粽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物,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包粽用米已“白莹如玉”,粽子形状也呈现锥形、菱形。对此,日本文献中曾记载过“大唐粽子”。
宋代,出现了“蜜饯粽”,果品开始入粽,粽子的口味也丰富起来。这从苏东坡的诗句“时于粽里见杨梅”可以寻见。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发生变化,由原来的菰叶变为箬叶,后来还出现了芦苇叶包裹的粽子,附加料也进一步丰富。
粽子的发展演变,也从另一角度见证了我国深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它早已超过食物本身的含义。粽香深处,更多的是那些不该被遗忘的文化和记忆。
诗酒清欢,共话端午
端午时节,除食粽之外,饮酒也是另一流传千年的习俗。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便为我们描述了古人端午饮酒的场景。人们用兰汤沐浴,正冠更衣,以此祛除身上的污秽和晦气,然后捧一壶清酒,闲坐于桌边,举杯共饮,把酒言欢。
唐代诗人殷尧藩有“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佳句,写的是年轻时候,总爱触景生情,看到眼前之景,就会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在端午时节,已经懒得学人家挂艾草和驱邪符,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中“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更是直接写出夏日悠长的意境,端午时节已经接近夏日,白昼时间逐渐拉长,盐和梅子已在鼎中增添味道,美酒也被倾倒于杯中。
从古人的诗词之中,端午与酒的缘分可谓不浅。
端午恰处小满刚过,夏至未及之时。同为饮酒,但在这个节日,人们所饮之酒多为酿制酒。
山西汾酒酿造历史悠久,有“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等十条工艺秘诀。所酿之酒,一味清爽,与世无争,软绵温馨,清明爽净,搭配香甜黏糯的粽子,别有一番滋味。
一口软糯粽子,一口清香美酒,粽香与酒气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若有兴致,还可赋诗几首,在觥筹交错里,追忆古人事迹,品尝岁月清欢,正是初夏好光景。
一岁一光阴,举杯思远方;捧一杯汾酒,携几缕粽香;愿人间芳华,岁岁年年长安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