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猜图缝纫机」缝纫机发朋友圈怎么发…
缝纫机
文/画量轻轻表达
传染病期间,很多女性朋友学会了做蛋糕吐司,朋友圈并不快乐。
但也有人把家里奶奶级的缝纫机搬出来,用一整天时间擦干净灰,学着扎线脚。我觉得这种有生活气息的女子比较让人喜欢。
缝纫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大件”之一。据说六十年代“三大件”是锤子、锄子、小锅子,七十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八十年代是冰箱、彩电、洗衣机,九十年代是空调、电脑、录像机。
既然是三大件之一,那价钱就贵,就不是随随便便哪家都能拥有的,是财富的象征。
财富是可以骄人的。比如那个年代娶个媳妇嫁个女儿,接亲的队伍扯着两里地,嫁妆肩挑背扛,引人注目。路人要评论这家“家务”如何,就看有没有“三大件”(后来变成了“三转一响”)。手表戴手上看不见,自行车骑在屁股底下也不好看,只有缝纫机是抬着走,两个壮汉抬着缝纫机,脸上油光灿烂;娘家人也不时盯一盯前面的缝纫机,脸上的得意气压都压不住往外冒。
得意是有道理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台上海牌缝纫机要卖127元。127元现在看起来不算啥钱,但当时一个国企工人一个月也就挣30元,而这30元可以养活一家人。这样换算,缝纫机绝对是奢侈品。
虽然是奢侈品,但绝对不谈实用性也不对。缝纫机本质上是家庭用品,补个裤裆扎个线缝肯定方便,但最重要的用途是做衣服。
扯块布回家做衣服,一般的家庭是用针线一针一线地缝,手艺不好的,衣服穿身上难免东拉西扯;有缝纫机的家庭就不同了,在缝纫机上做,针线细密,穿着舒服。小姑娘穿上缝纫机缝的花裙子,走个路都忍不住要蹦跶几下。
缝纫机缝衣服,看起来容易,其实也是一个技术活——比如扎个线,脚要踏板,手要把面料扯平,走线要匀,手脚并用配合要到位。初学缝纫的人手忙脚乱,那线脚往往像一个人喝醉了酒走路,深一脚浅一脚歪歪扭扭,看得人气不打一处来。
那时候有缝纫机的家庭,家里的女孩一般都会学,毕竟那是一门技术或者叫手艺。给邻家姑娘做件褂子,给自己做套嫁妆,都是很得意的事情。
我印象中,最开始的时候上海人用缝纫机的多,是因为上海人虽然到了像德阳这种三线建设城市,但相比本地人,家境要好些,而且原先就有缝纫机,带过来,顺便也把大上海的时尚带了过来。大上海的时尚当然也包括自己在缝纫机上做衣服。
但是,如果不是开制衣厂,作为固定资产的缝纫机能赚回成本,一个家庭拥有一台缝纫机,实在是浪费,因为你一年也做不了几身新衣服,论费效比,实在没法谈。
但奢侈品从来不会拿实用性来说事。好比你问一个打高尔夫球的大佬,打高尔夫球是不是可以练出八块腹肌,人家会笑死你。(原载于2020年6月29日《德阳晚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