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跃林专栏】
“你不要生气”让我真的有点生气
——校园故事传真
作者|姚跃林(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
前天近中午时分,我到校园几处施工点转转。返回办公室途中,远远看到艺术馆舞蹈教室下面橱窗处的绿化带笼罩着一团水雾。走近一看,是水管打开了,水流在绿化丛中四溅。声音很响,但不明详情。玻璃幕墙上,道路上,天花上,橱窗上,到处是水。周围无人。我拍了张照片发到“平安校园”群里,问了句“此处水管是不是有问题”。物业经理回复“不是,保洁员开的水龙头”。我问“干什么”?经理又发“早上开的”“绿化浇水的”。我回复:“有这么浇水的吗”?随后我上传了5秒钟的视频,现场情况从中一目了然。
我正在琢磨怎么关掉水龙头,过了一会儿,经理过来了。我说:“哪有这样浇水的,遍地都是?”他说:“主要考虑平时浇不透。”我说:“怎么就浇不透?浇不透也不能这样漫灌。都浇了两个小时了,不还是有地方没浇到。”因为地不平,地势高的地方仍然没浇到。我说:“你要有人在这看着浇。不然还是涝的涝旱的旱。这不是浪费水吗?”他又连说几遍“怕浇不透”。联想到上次喷泉中的水开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我路过时趴在地上才关掉的事,我不禁提高了嗓门说:“怎么浇不透?我来浇给你们看!”他说:“你别生气!”听到这句话,我不想再讲话,转身离开了。他走进绿地,关掉了水龙头。
“你别生气!”这句话让我真的生气了。单听这句话,似乎错在我。什么大事,不就是浪费点水吗,犯得着生气吗?其实,在说这句话之前我并未真的生气,我只是就事论事的说说。事后想想,也许是语气上有某种腔调。我希望听到的话是对这件事的检讨。所谓浇不透,是因为你用时不够。你拿着水管挨着浇,只要时间足够就一定会浇透。如果你能用钉耙松松土,那就更容易浇透。如果你觉得站在那里很累,或者想同时做点别的事,自然也可以。譬如接个水管放在那里,水量开到适中,任其浇一会儿,等会儿再换个地方。但不能这样任其四溅。既浪费水,又达不到目的,还会弄脏玻璃幕墙,弄潮橱窗后板。但是,这个时候,你听到的永远是狡辩。一句道歉或自嘲即可以化解一切,但是,你永远听不到。你听到的通常是“你别生气”,让我感觉到最终还是我的修养有问题。
回到办公室,在这个视频后面我留言:“如果是自家,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办法!要从根子上解决这种粗放的管理方式!”如果觉得事不关己,自然可以高高挂起。如果干部也抱这个想法,则问题就会层出不穷。为什么会出现喷泉池子的水流一夜,而且不止一次?是因为不用心。他的时间精贵,又是日理万机。水龙头打开了人就离开了,接着下班就回家了。然后就出现了那道经典算术题的变式:进水管和放水管同时打开,什么时候水池能放满?其实,放满后水就开始漫溢,一晚上白白放掉很多水。你要是说他,他又告诉你“你别生气”。我不是个过分节约的人,甚至有些大手大脚,但看到出现这种浪费现象时我就会批评,当我听到“你别生气”时我才真的生气。我觉得我的“生气”某些时候也应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同情。
我这个大手大脚的人,在广播体操的嘈杂声里从1楼能听到6楼的空调没关;我抬头看一眼电子阅读室,从窗户玻璃的水汽能断定空调未关。在某个时间段,我会特别关注某些事,而我关注的往往就一定存在问题。类似的问题判断我很少失手。所以,我说“关键时刻有我”“我在现场”。我更不是动辄批评人的人,但我希望看到一种应有的姿态。出了问题又无所谓,还狡辩栽赃,我就不能容忍。
前天中午回家,我将这5秒钟视频放给太太看,解释给她听,又说了“你不要生气”的事。太太没有安慰我,反而说“你有的时候就是有些严厉”。我相信太太的感受,所以我也要检讨自己。沉默了一会儿后我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换个位子我也没必要生气。太太又说,你比较一下你对待同事和学生的态度。我似乎若有所悟。
前天傍晚我在操场跑步,6点半的时候,校外瓦格宁根路上的路灯亮了。现在昼长,路灯7点10分开启完全可以。附中的路灯定时在7点10分。看着瓦路上亮着的灯,我虽然有点“感觉”,但一点也不生气。但如果附中的路灯这时亮了我肯定要问,一问再问还是这样我就要批评,批评得不到合理回应我就会有点 生气,生气后还听到“你不要生气”我就真的有点生气。
在厦大附中,我就是个多管闲事的人。在我的同学和朋友眼中,我多少还有点“愤青”。翻看我写的东西,不承认也不行。然而,从教35周年,让我感到最失望的是,现在的青年学生太过世故。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龙应台1984年写的那篇短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35年过去了,我承认,我依然是还会生气的中国人中的一小撮。
2019-08-01
姚跃林校长简介:
姚跃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2007年9月到漳州招商局开发区,参与创办厦大附中。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人民教育》《福建教育》《教师月刊》《德育报》《教育时报》《安徽教育》《辽宁教育》《云南教育》《教育家》《当代教育家》《中小学校长》等20余种报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专著《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安静做真实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让教育更加尊重生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第一版)、《教育无非服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主编《家庭教育热点疑难答问》(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编著《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指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等。曾荣获上海铁路局“十佳青年教师”、上海铁路局“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全国优秀教师、漳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漳州市劳动模范等称号。2017年12月,被招商局集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栋梁奖”,被漳州开发区先后授予开发区建设“金鼎奖章”和开发区建设“功勋奖”。
延伸阅读:
父性的教育之声
——读姚跃林《让教育更加尊重生命》
作者|郭培旺
《让教育更加尊重生命》由华东师大出版社 2019年5月出版,与《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安静做真实的教育》组成了大夏书系“姚跃林教育三部曲”。三者一脉相承,都是附中故事、附中理念,前两本多是报刊发表过的教育评论,本书则是校内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园文化月等重要活动的“郑重致辞”,包括部分“回信”。常人印象中“校长致辞”或枯燥生硬,或花式雷人;我的学生黄可轩却说,好爱听校长讲话,能听懂,打动人,好期待啊。
这并不意外。姚校长自称“寡言之人”,熟悉的人却会感到颇为健谈。
他的确在说个不停。“校长周末讲座 100 分钟”, 他给自己找话题立规矩成系列,说给学生听;“时评写作”校本课程,他以个人作品为例,带学生在质疑反思中追寻自由表达的价值;建校十周年,他在礼堂说了三个小时,网络直播中“想念母校”的弹幕满屏密布“;校园故事传真”系列已70余篇,《福建教育》邀请开设“姚跃林侃校园故事”专栏,河南《教育时报》邀请开设“教育无非服务”专栏……师生家长的书信短信微信纸条就更多了,问题方方面面,人物形形色色,一 般人挠头不已,校长反似乐此不疲,总会认真答复甚至促膝长谈,甚至说信件“将来放到校史馆”。
他能说但不多嘴,更不会“毒舌”。附中教师大会很少,姚校长也极少出差,遑论到处“讲学”。博客文章数百篇,几百万字,他却几乎不会把文章链接推到老师那里,读不读随你,写不写在我。2019年5月26日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举办了《让教育更加尊重生命》一书的新书发布会,是区外教育人主办,近百位外校老师参加,围绕“生命”“尊重”等教育话题,热情交流阅读感受,爱不释手,如遇知音。迄今为止,《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已六次印刷,《安静做真实的教育》五次印刷(江苏张家港市一次性订购万余册)。在附中校内,这几本书却从未认真推介,遑论“掀起阅读狂潮”了。
写给谁看、说给谁听呢?除了必要的交流功能,我认为他是写给自己看,初心不改,痴心不改。这三本书都是出版社朱永通老师阅读博文后策划并反复“催产”的。了解附中,您去浏览官网;理解附中,您去读校长博客。原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评论道,厦大附中何以建校十年就成为福建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典范,书中自有答案。诚哉斯言!
这本书分上中下三编,“尊重,根于独立人格的培养”“尊重,与高远的目标相联接”“尊重,是人与人的一种关怀”。鲜明而坚定的思想在书中处处可见,“一所学校如果将培养领袖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那一定是个大忽悠。一所学校如果将‘驭人术’作为首要课程,这所学校基本就是‘教唆犯’。”“人类的好奇心是非常宝贵的,遏制人类的好奇心是不人道的。”“刻苦读书与快乐学习并不必然构成一对矛盾。”“作为老师,我愿意努力帮助大家保持兴趣并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让你失望,让你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作为演讲,很难引经据典长篇大论,又不能总是重复,想要讲出思想、讲出教育效果,难度其实很大。姚校长总会从校园故事讲起,讲述身边同学的经历,让人感同身受。也会讲些别的故事,表达他的思考,如某牙膏公司牙膏管开口扩大 1 毫米而扩大销量的“成功案例”,认为不是创新而是坑人。
“每一次演讲我都要立足校园、直面学生精心准备,用学生喜欢的话讲学生能听懂的道理。”健谈不因口才好,而是因为心里时时刻刻日日年年装着教育,因为对教育问题看得透彻理得清楚,更因为对学生和教育发自内心的挚爱和激情。某种意义上说,其“寡言”是因为审慎,因为敬畏,因为行胜于言。卢梭《爱弥儿》说,“我要教他去感觉、去喜爱各种各样的美,保护他天然的爱好和趣味不被败坏,以免未来有那么一天,他把追求财富当成寻找幸福的手段,而幸福的办法原本就在身边。”姚校长说个不停,“做幸福的平凡人”,“在多元文化大潮中我们该坚守什么”,或许无非也是在践行这种父性的爱,希望天下的“爱弥儿”都能幸福,“用向上的进取心和向善的情怀,勉力做一个好人”。
“让教育更加尊重生命”,重在“更加”,坚守底线,但又需要韧劲和希望,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眼望前路,脚下踩稳,止于至善。如此去做,或能少一 些反教育、反常识的言行。
作为演讲集,本书对教育者提升说话艺术也大有裨益,目中有人、心中有度、口中有情,是不变的法则。
附中任教九年,我仍旧说不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校长。《论语》《老子》兼爱,散文评论俱佳;称呼老师为“同事”,“您”不离口,动辄“抱拳”;“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夸奖、问候、安慰、祝福、鼓励”,既会谆谆提醒,也会拍案而起,走廊里有时会回荡着他嘹亮的回声。他坦陈,“附中之路实乃多重价值冲突中的理性 选择”,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又是中庸主义者,既有高远眼光,又会踏实做事。“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此姚校长之谓也。
(本文发表于2019年8月19日《闽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