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人民日报》称赞山东基层干部:“大雁振兴了乡村”。
“大雁”飞跑振兴乡村
头雁先飞,军雁一起追。
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大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农村广阔的天地发挥才能,大力施展才能,展示实力,激励建设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在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农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各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脱贫巩固坚实成果,有效地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一幅乡村振兴的玫瑰画卷正在大江南北慢慢展开。
本报记者深入山东基层一线,现场了解“大雁”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记录了他们的奋斗故事和前进。
——编辑
西夷村党支部书记刘继杰3354
村里的事多协商
济南市昌庆区文昌街西二村说起村党支部书记刘继杰,村里的人都赞不绝口。刘书记,戚村有一套。
十七年前,当书记的时候,刘总是皱着眉头。“勺子怎么能不碰锅呢?家长里短,邻里摩擦常有!”不仅要膨胀钱袋,头发也要富有。刘说,光拔贫穷的根是不够的,但要提高村民的素质,要兴起文明的新风树。实现这些关键要看“三句话”。
西二村有十八个胡同,设有十八个胡同。胡同是卢柳奇村的“微网”。胡同队长是刘某挑选的能人。第一句话是“把胡同的事情交给胡同”。
一天,刘在微信群里发现一位女微信签名很奇怪。“你生了我,我的生命不是你的。”刘某琢磨这件事很奇怪,找到了胡同李兆华。
聊天的时候,姑娘谈到了男朋友,妈妈不允许两个人来往。姑娘一口气买了安眠药。刘某和胡同队长“合作”,一起说服了他。“结果,终于举行了家庭、玩偶!李兆华说。
小事不出胡同就找胡同。“但是有些事情不是胡同可以解决的。“刘某说,这第二句话就是胡同外的事情是看村子的规则。
为了制定村规,刘咨询了很多专家,其稿子非常容易,《西李村村规民约》最终形成。要规范行为,承诺新的风气,就要在人心中写作。他把村规民约印成书,动员党员入户宣传,使村规民约家喻户晓,成为大家的行动“戒子”。
刘治村,第三句是“把大家的工作交给大家”。几年前,村子需要修路,拆除部分街道民居。“没有一分钱的补偿,但大家自愿搬出去,还是站的方法好。”村民刘鑫说。好方法是依靠民主协商。遇到大事和小情,村党支部协调,定期举行议事会,大家面对面坐着协商解决。
几年前,刘说:“全村的姓氏,名字叫霜。胡同是花园,街道是客厅。村民是主人,文明是家业。”
保加坦村党支部书记李丰——
帮助村民兴业
转过几个沉重的弯,爬了几个坡,到达了泰安市泰山区增长镇开家滩村。村子藏在山里,但很热闹。从城里来的小车一辆接一辆地来。村民们说要说变化,要感谢李丰书记。
《85后》里的李风啊,白发多着呢!硕士毕业后,李丰在济南的一家企业经营。2015年泰安市实施了“育苗升级”工程,鼓励大学生回到家乡创业,在贵村任职。李风在老书记的鼓励下回到了村子。
保家滩曾是一个性别贫困村,贫困家庭的年收入平均为1000多元。李风敲穷人家的门,搬小麻子,打开话匣子,问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为什么不能拔出贫穷的根源?
本来家家都种猕猴桃,但是村民不懂技术,武当产量不高。山地高度差异大,灌溉也很困难。“扛着潜水泵好不容易到了水库。打开开关,怕水流走,赶紧跑到田里去了。”村民张锦树倒苦水。不仅如此,销路迟迟不开。“推着小车,步行10多公里,运到家卖。卖不出去的东西眼睁睁地看着腐烂。”李风心里确定了方向:打破难题,开创产业。
兴业、李丰让种植者将“拧成一排”纳入合作社管理,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灌溉地很累,她为大家安装了灌溉设施。“你知道,现在肿胀的土地有多容易。单击果园里,长金水打开阀门,水沿着灌溉渠流入稻田。武当产量成倍增加,提到了三四千斤。
猕猴桃“喝”山泉水,长得很好。李风带着几名年轻党员成立了“电商服务队”,教村民在线销售。她以播音员的身份成立了微店,现场直播,将猕猴桃销往全国。去年,省长津的采集庆典在滩头举行。老百姓都说是摘日,希望,李风书记处理得好!
李风站在村口,俯视着整个狗家滩。“看这边。穿梭在山和湖中。要建旅游路线。博加坦应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李风指远着呢。
墨家村党支部书记李学海——
鼓舞干劲,富有
"贫穷不生根,有钱人不发芽。"
50年前,李学海带着妈妈教的这句话,怀着2分钱到外面战斗。十年前,已经是知名企业家的他回到村里担任书记,心里喃喃的还是这句话。现在的李学海已经67岁了,但仍然身材修长。
2010年,在地方干部动员下,首先致富的李学海决心回到村里带领家乡人创业,但现实让他为难。安丘市惠运河镇毛家村是山区,风景秀丽,但土地贫瘠,荒山野岭也很多,老百姓出去打工或开山卖石头为生。致富之路在哪里?
好山是好水,不能搞砸。李学海和邑内合计决定通过事业带领百姓致富。山峰绵延九条,巍峨耸立,村里早有开发风景区的计划,没有资金,所以很辛苦。
李学海深思道:“只要有野心,就没有人注定贫穷。”以村干部为核心,李学海成立农林集团,以生态、体验、旅游、苗木、种植、高效农业等为主导,将南石江荒地坡建设成8万多平方米的旅游胜地。周围村民的年收入达到了3万多韩元,老百姓的生活一下子繁荣起来了。
很多村民在其中发现了机会,有些人成立了农舍,有些人在旅游景点周
边支小摊。“人气越来越旺,游客越来越多,瓜果蔬菜再也不愁卖了。”村民刘伟说,村里种的水晶梨,之前四处托人销售,现在很早就被游客订购一空,价格也比原来高出1/3。看见大伙儿士气高涨,李学海又借势发展现代农业。他与村民一起注册成立合作社,让周围12个村的乡亲们“抱团”搭上致富“直通车”。针对失去劳动能力的村民,李学海通过土地变股金、资源变资金的方式,使无力耕种的村民每人年均增收500余元。
啥叫富不长苗?李学海说:“地里的庄稼不会自己长出来,幸福的生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大家对于美好生活还有更高期待,我们不能停下来,要带领乡亲们继续往前奔!”
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徐祥新——
小山沟喜变样
郭家沟村,村如其名,地处济南市莱芜区小山沟中。村党支部书记徐祥新,身材消瘦,却精神矍铄。一进村办公室,徐祥新没急着介绍工作,偏偏拉记者看起了报纸。
报纸名为《新郭家沟》,居然是这个小山村自己办的内部刊物,桌上摆着厚厚十几摞。细看其中内容,从村庄建设到乡风文明,从新闻报道到乡村文学,一应俱全。这张小小村报,一办就是11年。
1988年,徐祥新退伍后被安排到莱钢特钢厂,当起了驾驶员和调度员。1998年,他不顾家人反对,辞掉端了10年的“铁饭碗”,在村里建了山沟沟花生油厂。赚到钱后,徐祥新没忘记村里。谁家有个急事难事,他都出面帮助。2004年10月,全村24名党员推举徐祥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徐祥新没想到,自己接了个“烫手山芋”。当时,村集体账上只有7.64元现金,还有40多万元贷款。如何破局?徐祥新和班子成员带上村民上岭进沟,义务植树。一天中午,趁着休息,在栽树现场,他召开上任以来第一次村民大会。徐祥新立下誓言:“3年一定让咱郭家沟变个样!”一听这话,大家心里都攒上一股劲儿。大家经过两个多月奋战,在荒山秃岭上挖出7万多个树坑,全部栽上了扁桃。
在徐祥新看来,治村是个精细活,得拿出绣花功夫。翻看《新郭家沟》,每期都把党支部会议内容、财政收支等进行公示,发给每家每户。村民徐小平(化名)经常带头挑村里的毛病。徐祥新想出一个妙招,聘请他担任民主理财小组组长,专门监督村里的账目往来。干了一阵,徐小平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以前不了解情况,如今村里的每一笔收支,都得俺们理财小组审查签字后才算数!”
“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健全制度管人理事,靠公道正派树立新风,靠干事创业凝聚民心。”徐祥新说。
《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日 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