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秋夜,明月高照,风平浪静,或家人团圆,或月下独酌。一轮明月,一方小桌,一壶好酒,怎能没有几首好诗。同一片月光,同一片大地,不同的诗词,不同的意境。让我们跟着古诗词,一起品味千年的情怀。
1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前两句大气磅礴,千古名篇。不管你什么时候品,依然拍案叫绝。寥寥几个字,写出了宏大的场面,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写出了动态的美,写出了意境的美,张九龄原是大唐宰相,遭奸人陷害被罢免后,这首诗写于那个时期。
全文没有一字抱怨,浑然天成,不露痕迹。从大气磅礴,写到孤独感伤,满腹心事,寓情于景。借景抒发,中年失意,仍心存希望。
也许还不是最坏的时候,至少我们还可以做个好梦。我当朝宰相张九龄不会轻易被打倒,在高位时鞠躬尽瘁,在低处时不哀怨堕落,世事难料,也许很快就有东山再起之时。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朗上口,流芳千古。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大诗人苏轼飘飘欲仙的豁达,皓月当空,登高望远,遗世独立。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有的?这个问题就像我从哪里来一样,这是一个高深的哲学天文学问题,把诗上升到一个高度。
当年,苏轼和弟弟苏澈,同时考中进士,父亲苏洵的文章得到文坛大佬欧阳修的称赞,父子三人同朝为官,名满京都,何等风光。然而朝堂风云变幻,福祸相依,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一,不支持变法,苏轼和弟弟一路贬官流浪,人生起起伏伏,往事如烟,怎能不心生感慨。
高处不胜寒,五字意境深远。想大展拳脚,匡扶社稷,又担心斗争旋涡,波及家人。人生处处无奈,只好借诗抒发。
在抬头看月亮的这个中秋夜,苏轼借这首诗,想明白了。工作的事情暂时想不明白就先放一放,不应该去怨恨,人生走一步算一步,但愿所有人家庭美满。 乐观的人即使一时失意,最终还是会洒脱豁达。强大的内心,让他从满腹惆怅到云淡风轻,这就是苏轼。
3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千古名句,想到月亮就会想到的一首诗。诗仙李白果然是非同凡响,豪放和失意结合的非常完美。对影成三人,月下的影子,杯中的影子,自己的影子,身处寂寞却自得其乐。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最懂我的人,还是我自己。我一个人喝酒,我孤独寂寞冷,但是我有月亮相伴,身影相陪,3人喝酒,我就是整条街最亮的仔,我何其潇洒自在?豪放之中有着些许悲凉,这就是李白。
酒和月,是李白诗中的常客。月亮是李白的知己,是他的内心世界,每次和月亮对话,就是在和他的内心对话。飘逸浪漫,豪放大气。后来有此意境的也只有苏东坡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4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秋雁,满目凄凉。战事频繁,民不聊生。杜甫的伟大在于,
别人在战乱中逃亡,他能在战乱中写诗。
别人奔走哭号,颠沛流离,他能把这乱世之中的悲苦,化成诗一字一字记录下来,这是在逆境中的坚持,这是一个文人对生活的接纳和反击。有时候我们不能改变生活,但我们能决定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战乱,内心还能从容平静,这是一种伟大的内在。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看似平淡的叙述,朗朗上口,直击心灵。每个战乱下的人民,都思念故乡,盼望和平。亲人团聚,共话中秋,这是一种期盼,是苦难中的一丝美好的愿望。
5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诗人张若虚,初唐诗人,在整个唐代寂寂无名。1000多年后的明朝万历年间,在选编唐诗时,这首《春江花月夜》才被学者发现,惊为天人,被赞誉为“孤篇压全唐”。
学者闻一多曾评价这首诗“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他面前,一切赞叹都是饶舌,几乎都是亵渎。”
这首诗里,你读得到花团锦簇,春意盎然, 天地清澈,万象更新,场面宏大,字字珠玑。大海潮起潮落,绵延万里,人生起起伏伏,波澜壮阔。
一个官场失意的文人,历史上留下他的生平资料寥寥数语,我们无法探知他的诗里如何拥有如此大的胸怀和境界,他心中有一轮明月,照耀着更为广阔的天地和人生。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这大江岸边,是谁先看见了第一缕月光?又是什么时候有了第一缕月光照耀世人?这两句充满了哲理和智慧,人类看似伟大,在大自然面前,都如此渺小。时间没有尽头,宇宙没有尽头。一切如同诗人名字,若虚。
一轮明月寄相思,中秋之夜,你在哪里,品着怎样的月亮,有着怎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