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多少次我告诫自己 多少次告诫自己流泪到一败涂地

时间:2022-12-06 01:44:3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柏林第一晚。一时半。方才送C女士回去,可怜不幸的母亲,三岁的小孩子只剩了一撮冷灰,一周前死的。”

这是徐志摩到柏林后写给陆小曼的第一封信,信中的“C女士”,正是他已离婚3年的前妻张幼仪,而“小孩子”则是他和张幼仪刚刚夭折的幼子彼得。

张幼仪与彼得合影

徐志摩这次前往柏林,名义上是去料理幼子彼得的丧事,实际却是为了躲避风波。他与王賡的妻子陆小曼有了婚外情后,国内舆论不断。

因为有了新恋情,此时的徐志摩脸上虽有一抹忧愁,但精神头看起来非常不错。张幼仪后来在回忆中这样描述她离婚后第一次见到的徐志摩,她说:

“他比以前更有精神,眼睛里闪烁着光。看得出,他过得很好,至少,最近过得很好。”

相比之下,张幼仪就惨多了,丧子之痛让她的眼里暂时没了光,她的身形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消瘦,这是长期照顾病子的结果。

张幼仪很高兴徐志摩能来,她挂着两行泪把彼得的骨灰坛子递给他道:“你要早一周到,还可以看他最后一眼。”说到这儿,张幼仪就哽咽了,她想起:彼得一出生,他的父亲就为了一个叫林徽因的女人,逼着她签署了离婚协议,也因此,彼得和父亲唯一一次见面是在他月子里时,还是隔着玻璃的。

“彼得从来没有得到过父爱!”张幼仪悲哀地想着,她的眼泪像泉水一样不断地涌出来。徐志摩是个感性的人,他对幼子彼得虽然没有太多感情,但此时此刻,在异国抱着儿子的骨灰坛,他终于掉下泪来。

徐志摩为彼得写了一篇散文,名叫《我的彼得》,这篇散文,张幼仪后来看到了,他写得情真意切,可张幼仪并没有被感动。她后来说:

“那篇文章表达了很多他对彼得的惋惜和疼爱,可他对孩子的成长和生活却不曾提及一笔。他并不知道彼得在人间遭受了多少痛苦。”

张幼仪对于徐志摩的“不知道”并不意外,当初,他毅然决然地带着四个朋友逼她签署离婚协议时,他就根本没想过彼得,没想过彼得以后将如何生活。诗人,总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那个世界近似于梦幻世界,现实的东西,他们经常选择视而不见。

可张幼仪却是截然相反的,生活的艰辛,养育子女的劳累,她比谁都清楚。之所以那么清楚,全因为她嫁给了诗人。

离婚后的这3年,徐志摩事事顺心顺意,除了没能和林徽因在一起,他几乎事事如意。他不仅出版了诗集,而且还主编了著名刊物《晨报》的副刊。如今,他有了新的恋人,之前失恋的痛苦,也已被冲淡。

可离婚后的张幼仪却过着截然相反的日子,她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是顺意的。独自带着幼子生活在异国,她不仅要继续学业,与此同时,她还要忍受周围人不友善的猜忌目光。若非有个叫朵拉的女子帮忙照顾彼得,她真的不确定自己能熬过这些艰难的岁月。

苦难,总是能给人成长。苦难里浸润着的这3年,也改变了张幼仪。这点,徐志摩见到她时也感觉到了,所以,在给陆小曼的信里,他这样写道:

“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这是朋友的好处,老K的力量最大,不亚于我自己的。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张幼仪当然没看到这些文字,她也不会认为自己会丢什么炸弹,但有一点她却确信,那就是:她已经什么都不怕了。人啊,经历过最大的苦痛,跌入了最深的谷底后,就什么都不会怕了。

张幼仪

失去彼得后的这段日子,张幼仪总是想起自己独自一人在医院生彼得时候的情景,因为孤身一人、无依无靠,生产时,她一声也没吭。孩子生下来后,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生活,她曾祈求医院暂时“存放”彼得。

“一切都过去了”,张幼仪心里不断地这样告诉自己,可她心里的痛却依旧未减半分。

彼得的葬礼结束后,徐志摩邀请张幼仪和他一起去柏林,去意大利旅行。张幼仪心里太痛,她不想继续待在全是彼得气息的柏林,于是,她点头同意了。

这次意大利之行,同行的还有徐志摩的两个英国好友:泰勒姐妹。

正是这趟旅行,让张幼仪清楚地感觉到:徐志摩还是以前的徐志摩,他分毫未变。以前,每次带她出去,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自己一个人到处观光。这次,他虽然主动邀约她,可他也依旧只顾自己。

好在,这时候的她,英语、德语都已经说得非常流利了,她不需要傻等,她可以自己到处看看,或者和泰勒姐妹聊天解闷。

徐志摩对张幼仪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张幼仪却很刻意地拉开距离,她是个传统的女人:既然已经离婚,就应该有距离。

这次意大利之行,后来被张幼仪称作为“重生之旅”,在这个弥漫着艺术气息的国度,她的丧子之痛终于得到了缓解。

这趟旅行结束后,张幼仪就告别徐志摩,并回到了柏林。她的脚步是自由的,这是她和以前不同的地方。

当张幼仪前来与徐志摩道别时,他突然有些恍惚,以往,每次都是他主动离开她。在英国时,他为了他的恋爱连招呼都没打,就离开并抛下了已怀孕的她。如今,却是她主动来和他道别。

徐志摩想说什么,可却突然开不了口,他意识到:眼前的张幼仪,已经完全不是以前的张幼仪了。

到柏林后,张幼仪带上了彼得的骨灰,前往汉堡:她将去完成她下一阶段的学习。她离开后不久,徐志摩在得知“王賡已同意离婚后”,欣然回国。

1926年春天,张幼仪回国,当着徐志摩父母的面同意他和陆小曼的婚事后,她却并未出席。她只在他再婚后提出:要将阿欢带在身边。和徐父、徐母解释原因时,她说:“生活在大城市,对阿欢的成长有利,他在北京可以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

徐志摩与陆小曼

独自带着阿欢在北京生活期间,张幼仪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她先在大学教德语,后来又接管了八弟创办的云裳服装公司,还做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她的人生终于有了惊天逆转,而此时的徐志摩:却经常焦头烂额。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他们的经济经常陷入困窘中。陆小曼过惯了奢靡生活,她的衣服、鞋子都要最新款,她的零食也总要买进口的,她还迷上了鸦片烟。习惯被人伺候的她,还总在家里养着厨师、司机、佣人等等。

徐志摩和父母闹了矛盾后,和父母要钱本已不容易。他的收入虽然不低,可怎么也耐不住如此“花法”。此时的徐志摩,才真正懂得了现实的生活。他慢慢意识到:他以前之所以能一心创作,不用管顾其他,是因为有父母和张幼仪在身边帮衬。

为了养活陆小曼,徐志摩总是忙着上课,接活儿,他甚至为了钱,接了房产中介的活儿。

因为住得近的缘故,徐志摩和张幼仪经常见面,阿欢也经常能看到父亲。可遗憾的是,不论张幼仪如何引导,阿欢对父亲总是不冷不热,他更喜欢母亲和爷爷奶奶。毕竟,这个父亲,极少陪伴他。

阿欢的冷漠,让徐志摩心里不好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孩子越来越喜欢了,他很想有个“亲自己”的孩子,为此,他经常催促陆小曼“赶紧生一个”。徐志摩显然不知道:为了和他在一起,陆小曼曾经偷偷打掉了她和王賡的孩子,那次堕胎,让她的身体落下病根的同时,也失去了生育能力。

陆小曼没有生育能力的事儿,张幼仪并不知情,她只是奇怪他们为何一直未生孩子。更让她奇怪的是:徐志摩再婚后,竟和她较以前来往更多,且更亲近了。为此,她后来曾在回忆录中感慨说:

“人生真是很奇怪。我是个离了婚的女人,和丈夫离异的原因是他认为我们两个不搭调;结果我们离婚以后,相处得反而比离婚以前要好。”

徐志摩经常来找张幼仪,他甚至有些依赖她,有时,他来云裳请她帮忙做衣服,有时,他单纯来看儿子,有时,他是手头紧,想和她“拿点钱”。

对于这种变化,张幼仪自己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们明明已经离婚,她就不应该再和他过多牵扯,可她又总是避不开他。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刻意地和他保持距离,保持朋友和朋友该有的距离。

中年张幼仪

一次,徐志摩一到云裳就对张幼仪道:“我把领带搞丢了!”张幼仪“嗯”了一声后便没再说什么。他似乎有些恍然若失,他明显感觉到她总是不大搭他的话。

那天,徐志摩在店里说了一堆的闲话,可张幼仪却都淡淡地应和,她甚至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儿。那次,他离开时,她明显感觉到他有些失落,她猜想:他这段时间可能不是很顺利。

徐志摩的确不顺,为了生活,他接受了胡适的邀请前往北京授课,那也意味着:他将经常和陆小曼两地分居。因为太劳碌的缘故,他曾恳求陆小曼陪自己北上,可他等来的是一次又一次拒绝。

长期分居的夫妻,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感情也出了问题。因为陆小曼总是一个人留在上海,她慢慢与常住他们家的友人翁瑞午有了暧昧关系:他们二人经常躺在一个烟塌上吸鸦片。

徐志摩对这一切心知肚明,可他能怎样呢,他只能安慰自己说:“他们要真的有什么,就不会仅仅是在烟塌上了。”

徐志摩可以忍受陆小曼与翁瑞午长期共处,可他的父母却为此差点跳了起来。

一次,张幼仪刚准备休息,徐父、徐母就上门了,他们一见她便开始吐槽这位“翁先生”了,说到激动处,徐母还嚷嚷道:

“那个翁先生,是陆小曼的男朋友,他们经常在一个烟塌上抽烟,他(徐志摩)回来了也在烟塌上躺着,他好像不介意翁先生住在家里一样,像什么话。”

徐母越说越激动,最后竟脱口说:“这个家已经毁了,我再也不要住这里了,老爷和我想搬去和你住。”

后来,他们二老竟真的搬来和张幼仪母子同住了。因为觉得“说不过去”,无奈的张幼仪只好在家旁边的空地,为二老盖了一栋房子安置他们。

徐父(徐申如)与张幼仪、阿欢合影

徐家二老这次投奔张幼仪后,徐志摩终于没有再说什么了。可能,他自己也觉得很多事情是陆小曼有问题。

徐志摩一心想修复妻子陆小曼和父母的关系,徐父、徐母住到张幼仪盖的小楼后,他常带着陆小曼前来探望。可每次,只要看到徐志摩夫妇的车,徐父就会对老太太说:“说我不在家”,然后,他就会从后门溜出,穿过院子进到张幼仪的房子里,留老太太一人招呼他们。

若非离过一次婚又再娶,徐志摩很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原来,家庭和睦,也是需要付出的。他苦恼极了,可他没有任何办法。

徐志摩的生活一片昏暗之际,张幼仪的日子却越来越好过了。她的事业风生水起,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她的娘家哥哥们隔一段时间就会来她家里聚会,所以,她虽然一直没再找伴侣,却从不孤单。

张幼仪身边还有了很多追求者,这些人中最出名的要数罗隆基。罗隆基是知名学霸,他曾赴美国、英国的顶级学府留学,博士毕业,他还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创办《新月》杂志并担任主编。

张幼仪对罗隆基很满意,可当他知道他在老家也有原配妻子时,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别人问及理由时,她说:“我自己曾经是被抛弃的,我绝对不会让任何女人因为自己而受同样的苦。”

张幼仪拒绝罗隆基的另一个原因是:通过交往,她发现他和前夫徐志摩太像了。她曾明确告诉过自己:如果再婚,一定要找一个非常懂得现实生活的男子。

罗隆基追求张幼仪的事,徐志摩早有耳闻,但他什么也没说。

转眼就到了1931年,此时,正是他们离婚的第十年,这年,阿欢13岁了,他变了声,这也意味着:他成人了。阿欢依旧和徐志摩不那么亲近,他和父亲的距离感,一如母亲和父亲:礼貌却克制。

阿欢的个头长得很快,寻常父母看到孩子长大多半会欣慰,可徐志摩却不然,他更多的是失落:孩子长大了,依旧不和他亲近,以后更加难了。

徐志摩来店里做衣服的次数比以前少了,张幼仪知道:他在忙着挣钱。

陆小曼

他最后一次来云裳,是在1931年11月18日,即他遭遇飞机失事前一天。当日,他到店时,张幼仪和八弟都在,他和八弟打过招呼后就问:“上次我让裁缝替我做的几件衬衫,做好了吗?”

之后,徐志摩就笑着和张幼仪聊天,他说:“自己刚搭飞机抵达上海,准备带人去看一个朋友打算出售的住宅。”

张幼仪听出来了,他心情很好,她猜想:如果卖掉这个住宅,他应该可以得到一笔钱。那样,他就可以偿还他欠银行的部分欠款了。

“你刚到上海又要飞,需要这么赶吗?”张幼仪抬头看着他认真地道。徐志摩之所以这样赶,是为了去听林徽因的讲座,她这次讲座会用到他的东西,他应该到场。但那日,他并未把“赶飞机”的原因告诉张幼仪,他只笑了笑后,就把话题扯开了。

可能是有了不好预感的缘故,张幼仪并不想结束这个话题,她劝他说:“飞机旅行是件危险的事,尤其你还长期乘坐中国公司的免费飞机,如果非坐不可,你也应该坐外国公司的飞机。”说到这儿后,张幼仪自己停了下来,她知道:徐志摩之所以坐免费飞机,是因为经济拮据。

徐志摩听到张幼仪替自己担心,竟然有些高兴,他哈哈大笑着说:“你放心吧,我不会有事的。”

徐志摩与张幼仪

徐志摩走后的当晚,张幼仪去朋友家摸了几圈麻将,到很晚才回家。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她在半睡半醒中听到佣人对他说:“有位中国银行来的先生在门口想拿电报给您”。

张幼仪看到电报后如五雷轰顶,电报上写着:“徐志摩坐的包机在飞往北京的途中,坠毁在山东济南;机上唯一的乘客徐志摩和两位飞机师当场死亡。”

中国银行的先生告诉张幼仪:“我去过徐志摩家,可是陆小曼不收这电报。她说徐志摩的死讯不是真的,她拒绝认领他的尸体。”

听到他的话后,张幼仪内心涌出了无限的悲凉。将信差先生请进客厅后,她开始整理思绪:“没有人前往收尸,我已经和他离婚了,我不能去,阿欢是他的儿子,他必须去认领他父亲的尸体,可他只有13岁,必须有人带他前去料理后事。”

理清楚之后,张幼仪给八弟打了电话,将噩耗告知后,她问:“你明天能不能带阿欢去济南一趟?”

徐志摩大概永远也想不到:自己的身后事,竟是前妻张幼仪一手安顿的。他更不知道:他死后,陆小曼就和翁瑞午开始了长达30年的同居生涯。而那个被她抛弃的前妻,则一直替他照顾着家人和子孙……

而他死后,长期在硖石的凄风冷雨中,陪着他的,则恰是还未出生就被他抛弃的幼子彼得……

徐志摩墓(旁边是幼子彼得墓)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