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天重刷了《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这部电影。


主角丽贝卡每天不是在血拼,就是在血拼的路上。她回忆起购物时的感受是这样说的:“想起模特身上意大利皮靴的味道,只要刷了卡,就都属于自己了。你会感觉自信并精力四射,买到东西的那一刻简直像上了天堂一样,通向天堂只需要一张卡!”


对白真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每次清空购物车的感觉实在太爽了。


电影的结局丽贝卡刷爆了十二张卡,经历了失去爱情,朋友,工作等一系列波折,后来醒悟,竟然还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反正我是不信的,过年前刷下的一张卡,我起码要“吃土”好几个月才能还清。像女主角的幸运,只有屏幕里才有。


在看心理学家沈家宏所著的《根本停不下来:用心理学戒瘾,做一个自律的人》这本书之前,我只是单纯地看看电影过过瘾,或者感慨感慨:我可不能像这女主角一样购物上瘾,这意志力也太薄弱了,被虚荣心给害惨了,然后不了了之。看到这本书之后,我才开始思考上瘾背后的形成逻辑。


以前总觉得只要意志力足够强大的人,就可以抵挡任何想法。从心里鄙视那些因为购物而欠下巨额债款的人,沈家宏让我意识到:上瘾和爱好的的区别是,上瘾停不下来。


我才惊呼,虽然我不会疯狂购物,可是我每次刷短电视剧都停不下来,一停下来就觉得心里莫名其妙地烦躁不安。要是看的都是财富秘籍的内容还有点说得通,可我看的都是家长里短,明星八卦。连我自己都想不明白,明明想看二三个电视剧就睡觉,结果看了二三个小时都意犹未尽,直到手机没电才不得不停止。


原来我不是喜欢看电视剧,而是上瘾了。


还好作者提到,他在32年的工作时间里,帮助很多人戒瘾成功。而且结合心理学知识,去除心瘾。可以说这是一本从业经验总结,也是一本戒瘾成功指南。


只有了解上瘾行为的特点,分析了心瘾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方案,把讨厌的上瘾行为给戒掉。


一、上瘾,在吞噬你的生活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容易成瘾的年代。手里的上瘾清单,遍布各个角落:饮料、游戏、购物、美颜……蚕食着现代人的生活。

Gabor医生曾在ted 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他把一位待产女性丢在医院里,跑去音乐店里买古典唱片。本来计划好买完就回来接生,可是一进店里就再也不想离开,直到听完全部的交响乐才舍得走。当然,接生的工作也没有完成。


过度沉迷古典音乐,连工作都忘掉了,这在我们身边并不多见。


但如果提到游戏上瘾、疯狂购物、吸烟酗酒等这些情况,那就要常见得多。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甚至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科的范畴,引起网友争议不断。


虽然严格意义上,许多行为上瘾症状还不能纳入“精神障碍”的诊断范围,但却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前段时间,有段新闻引起热议。四川一男子跑上天台准备轻生,问其原因竟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原来他的妻子去年dai款购物20万,还未还清。今年又刷下30万的包包和化妆品。旧债加上新债,逼得男子临近崩溃。


你看,旧债未还并不会让妻子购物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影响现实的生活。


《根本停不下来》这本书说:“没有伤害,就不是瘾。”


我们可以得出,是否上瘾,主要可以从二点进行判断:


首先我们会不断地增加成瘾物质的数量,以满足强烈的渴望。


这个很好理解,人的梦想总是无穷无尽的。有了自行车,就想要有摩托车,有了摩托车,就想要汽车。


毕竟相同的分量带来的满足感,总会消失。只有不断加码,才会得到更大的愉悦。


赌徒心理就是这样,他总会越战越勇,加倍下注,希望能一举挽回损失,并且加倍盈利。


我看电视的时候也产生过这种期待,总是希望下一个电视带来更多欢乐,而之前曾带来好看的电视早就索然无味。


渴望就像是无底洞,行为带来的短暂愉悦,之后走向无趣,我们只能寻找更大的想法。


其次是明知道行为有害,却没办法停止。


我一直以为迷上手机是因为一个人抵抗力不强,常常陷入自责的压力中。可是就算责怪自己浪费时间,还是停止不了刷屏的行为。


书中说,上瘾的显著特点就是无法控制,也就是不受我们意志的左右。需要关注的是长时间的上瘾行为会改变大脑结构,让我们容易冲动和情绪不佳。


怪不得每次有人打断我看手机,我就会觉得很烦躁,失去平时的耐心。


上瘾,让生活变得一团糟,就像许多麻绳缠在一起。


要想解开互相缠绕的麻绳,获得自在生活,就要找到上瘾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


二、上瘾背后,是亲密关系的缺失

我们会遇见各种新奇有趣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对某件事着迷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其实,对快乐的追求还只是表象,上瘾背后有个“总导演”,也就是亲密关系的缺失。

如果我们的生活缺乏亲密关系带来的愉悦感,我们本能地就想从别的地方获取。


而如果这个时候,你体会过一次购物或者玩手机的快乐,你就想一直追求这种感受。这会驱动你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动作,填充内心的空虚。就像仓鼠在跑轮里一直跑步,却停不下来。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鲁斯·亚历山大曾做过一个老鼠实验:实验人员把老鼠放入一个环境拥挤、食物短缺的空间。同时在空间里放入二种水,一种是普通的水,另一种是加入会上瘾的物质。

结果老鼠会选择易上瘾的水,并常常因为过度饮用而死亡。


之后,布鲁斯又重新建立一个老鼠乐园。与旧空间不同,这个乐园有玩乐的同伴,充足的食物,宽敞的环境。乐园相同的是,都放了二种不同的水。


令人惊讶的是,老鼠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普通水,远离易上瘾的水。


老鼠成瘾并非单纯的物质所致,而是孤独感和环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触发。


可见,无论是迷恋烟酒这些物质,还是沉迷购物游戏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因为内心的匮乏感。


《根本停不下来》这本书中提到:一个人成瘾之后,成瘾对象就变成成瘾者的亲密对象,二者合二为一。


可见,想要成功戒瘾,我们需要了解心理状态,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戒除心瘾。而不是通过单纯的道德谴责就可以解决的。


三、3个方法,远离上瘾


认清了上瘾的本来面目,戒瘾就可以事半功倍。


结合书中的理论,我找到了三个方法戒掉刷电视剧,和你分享一下:


01.找到负面感受,用正面的方式代替


在上面的老鼠乐园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人际关系或周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感受,会引导我们迫切地找到快乐的按钮。


在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竞争压力日趋紧张的今天,我们有太多无法宣泄的情绪,加大了戒瘾的难度。

很多时候,我会在工作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时,选择看连续剧。这听起来就像是自相矛盾的事情。越是忙碌,越想放纵自己。一边责骂自己为什么还不去工作,一边疯狂地刷屏。


现在我才明白,瘾已经成为当时解决问题的钥匙。当我工作压力大,心情焦虑时,我渴望从手机里找到慰藉,寻求释放情绪的出口。


后来我找到几个解决焦虑的方法,比如在工作有一点累的时候,会选择给家人朋友打电话,或者小睡一下,或者打扫卫生。这些不会上瘾的方法,可以帮助我恢复精力,防止压力持续增加,降低打开手机的渴望。


你也可以在生活中观察自己,看看自己会在什么时候渴望上瘾物质,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就会在工作不顺利或者失恋的时候暴饮暴食,20天就直接让体重从二位数变成三位数,之后又陷入疯狂减重的模式。


觉察到自己的行为模式,不让自己陷入浑浑噩噩的陷阱,用适合的方式来代替上瘾物质。


02.找到外部吸引,刻意远离物品


随着时代的便利,我们更容易接触上瘾的物质,大大增加了上瘾的机会。

比如随手打开手机上的搞笑片子,一刷手机就可以足不出户地购买衣服,都可以让快乐来得很容易,让大脑的多巴胺大量产生。


特别是当我们在想要远离吸引的时候,一旦见到“心爱之物”,会增加复发的风险。


所以远离外部干扰,需要提高接触的难度,必要时我们可以借助身边人的力量。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卸载掉娱乐软件,并且禁止丈夫当着我的面使用软件。就像戒烟的人看见有人吸烟,心总会痒痒的,就算是闻闻烟味也满足。让家人一起戒掉娱乐信息,也可以起到督促对方的作用。


当然一开始总没那么容易,总是想重新下载软件来看看有没有啥新玩意。


不过书中说,只要减少频率,降低伤害那也算是戒瘾成功。比如之前天天刷几个小时手机,而现在一周才瞄上几眼,对生活完全没有造成影响,那就是一种成功。


这种说法让我如释重负,生活工作那么紧张,偶尔放松一下也是生活的调剂。


在上瘾的时候刻意地远离外部干扰,在想放松的时候也接纳一下自己,这样的调节方式让我觉得更容易接受。


03.去除“需要”想法,运用正向语言


人的执念,总会自动地浮现在脑海里,拦都拦不住,特别是上瘾的时候。


我有时看书看到一半,就会突然想到:“今天实在太累了,我要犒劳自己一下,需要看点电视剧来放松一下。”然后就会开始新一波的刷屏动作。


后来我尝试告诉自己,先把手里的工作先做完,等下再找时间看。奇怪的是,等忙完工作,反而就没有那个迫切的想法。


类似的渴求就像一阵风,只要当下那一刻不搭理它,它就会消失不见。

书上说,我们的行为受想法控制,同时我们的语言也会影响想法,成功压抑冲动。


通过控制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渴求,我对掌控自己这件事越来越有信心,就算偶尔看一次手机也不会沉迷其中。


也就是说,看手机只是我多个爱好中的其中一个。我收获的是纯粹的快乐,而不再是不安和羞愧。


沈家宏在《根本停不下来:用心理学戒瘾,做一个自律的人》这本书中,结合多年的戒瘾经验,结合4大心理流派,针对不同阶段,制定了多种戒瘾方式。而我只选用其中三种,减轻了上瘾行为。


这本书不仅从观念和意识上启发和纠正我们对上瘾的认知,更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帮助我们找回自我控制的力量,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每日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