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群图标大全】种群和群落容易出错,就容易混淆知识点

时间:2023-02-13 05:03:5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在种群相关内容易出错,会混淆知识点。

班级名称

一.了解人口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一个种族。对

菜园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一个种族。错了

池塘里所有的鱼都属于一个人口。错了

4.学校高一全体学生属于一个种族。错了

人口密度是人口最基本的数量和空间特征。错了

6.仅凭军队密度就能反映军队人数的变化趋势。错了

7.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密度必须相同。错了

8.每平方米草坪上的车田池的数量可以表示车田池的军需密度。对

9.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对

10.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有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对

1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移率和迁移率会直接影响军需。对

12.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错了

13.不同种群的年龄构成大致相同。错了

14.推算一个物种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就可以确定种群的密度和大小。错了

15.人口由特定自然地区内的所有成年个人组成。错了

16.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对

17.一个校园里所有的白杨。对

18.河里所有的鱼。错误

19.山上所有的鸟。错误

20.草地上的牛、羊、草。错误

21.在一个校园里生长的各种高大的树。错了

22.生活在一个森林里的所有雄性和雌性。错了

23.菜园里长的白菜、大蒜、大葱。错了

24.青海湖鸟也生活在保护区的不同年龄段的棕鸥。对

25.在利用标志材料捕获法进行调查期间,种群个体最好不要迁移或迁移。对

26.在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时,两者的样本大小必须一致。错误

27.标志再布法应确保被调查的种群在整个调查地区均匀分布。错误

28.不能在一片农田中采用调查某种蚯蚓种群密度的样本方法。错误

29.种群的空间特性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

二、人口密度和调查方法:

1.取样的核心是随机取样。对

2.样本内各年龄段的个体需要统计数据。对

3.不能选择藤蔓或茂盛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对

4.不能用标记材料捕获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错误

5.某森林每平方公里舍利数为其种群密度。对

6.用抽样方法调查,得到了某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对

7.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都是标志物捕获法。错误

8.如果应用标志材料捕获法进行调查时,部分个人的标志物下降,人口密度数值就会大幅出现。对

9.使用标记材料捕获法进行调查时,个人被捕获的概率与标记状态、年龄、性别有关。错误

10.计算各样本的种群密度,以该群体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取最大值。错误。

11.用样品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准确统计样品线上的个体。错误

12.用抽样方法调查时,抽样的关键是随机抽样。调查地块的长度和宽度相差不大的地块时,应该选择的采样方法是5点采样方法。对

13.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是样本面积大小必须不同。例如,在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本面积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本面积更大。对

14.植物一般用样品方法调查。活动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使用标志材料捕获法进行调查。对

15.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绿化树木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采样法采样。对

16.动物被捕捉一次后,如果更难捕捉,则通过标记再捕获法获得的数据比实际数据更大。对

17.减少样本面积容易统计个体数,因此可以减少调查误差。错误

18.群体都具有群体密度、年龄构成、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错误

19.用样本方法表示再炮法,可以准确计算特定组的授课体数。错误

20.通过调查在一个树林里种树的蝉的成虫数,不知道这个树林里蝉的种群密度大小。对

21.如果一个物种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必然会增加。错误

22.样品方法和标志再包法的适用范围:样品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和蚜虫、跳跃等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标志再布法适用于活动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群,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和特定昆虫。

23.双子叶植物易于识别个体数量,因此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核心是随机取样。不能在密度高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五点采样适用于调查块的长度和宽度差异不大的地块。对

三。人口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1.居住在某个地方的人口男女比例为1.07: 1,属于军需特征。对

2.近年来,某市65岁以上人口比例增加,属于种群数量特征。对

3.麦田里每平方米有20棵杂草,属于军需特征。错误

4.由于米卡莫英里的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上升,属于种群特征。对

5.年龄构成是指人口中各年龄段个人人数的比例。对

p>

6.根据年龄组成可推测,未来该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

7.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错误

8.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正确

9.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正确

10.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正确

1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正确

1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正确

13.种群除了数量特征以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正确

14.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的必备特征。正确

15.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错误

16.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正确

17.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正确

18.衰退型年龄组成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正确

19.增长型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大。正确

20.稳定型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可能保持相对稳定。正确

21.集群分布属于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正确

2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没有显变化。正确

23.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错误

24.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错误

25.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种群数量一定增加。错误

26.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期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正确

27.三孩生育政策主要是通过调节年龄组成来改变出生率,进而影响人口数量。错误

28.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正确

29.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的影响。正确

四.种群数量的变化: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正确

2.“J”型增长曲线反映了种群数量与食物、空间等的关系。正确

3.在实验室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可成“J”型增长。正确

4.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段时间内可能成“J”型增长。正确

5.“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恒定不变。错误

6.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错误

7.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正确

8.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错误

9.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错误

10.环境容纳量是不会改变的,不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错误

11.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正确

12.若某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则该种群没有K值。正确

13.在食物和空间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将一直呈“J”型增长。错误

14.若某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则种群密度会影响其增长速率.正确

提示:由于受到食物和空间等的限制,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15. 当一个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该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等于死亡率。正确

16.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发生波动。正确

17.“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没有K值。正确

18.“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假设条件为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正确

19.自然条件下,由于受到环境资源、天敌以及传染病等的限制,正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正确

20.自然条件下,由于受到环境资源、天敌以及传染病等的限制,正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在数量达到K值后,其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正确

21.害虫治理的时间越早,越容易消灭,所以害虫治理的最佳时间是在K值之前。正确

22.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正确

23.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正确、

24.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正确

25.种群增长率指的是数量增长率,而增长速率指的是曲线的斜率。正确

26.“J”型增长时,增长率为r-1,保持不变,而增长速率一直增大。正确

27.受诸多因素限制,自然界中多数生物均为s型增长。正确

28.环境的容纳量是相对稳定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正确

29.在鱼类养殖中在k/2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正确

30.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正确

31.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空间分布、迁入率、互利共生、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错误(提示:物种丰富度和互利共生属于群落的范畴。)

32.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正确

33.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正确

34.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正确

35.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错误

(提示: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数量,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36.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正确

37.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果可靠。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的种群密度,则应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正确

38.年龄组成只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错误

提示:年龄组成是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

39.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且性别比例适中的种群数量较稳定。正确

4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正确

41.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正确

42.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但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还有综合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正确

43.如果调查块地为长方形的狭长样地,调查种群密度时长常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正确

44.样方法计数时应将样方内和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植株统计在内,而不应将边缘上的植株全部统计在内。正确

45.调查对象应选取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择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正确

46.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该不同。正确

47.对于压在样方边线上的生物,应遵循“记上不记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48.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正确

49.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正确

50.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错误

51.在资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就会呈现指数生长。根据指数生长的特点可知,若地球上某种生物数量按指数增长无限增长下去,则这种生物最终会把其他生物从地球上排挤掉,同时它自己最终也会走向灭绝。正确

5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S型增长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的实际最大值可能大于K值,但由于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随后种群数量会下降,从而出现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的现象。正确

53.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正确

群落的演替

1.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草本层。正确

2.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对植物和动物的作用分别是提高了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4.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错误

5.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正确

6.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正确

7.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正确

8.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正确

9.退耕还林,退塘还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错误(都会发生次生演替)

10.沙漠环境中水资源有限,限制生物生存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水分)。正确

11.沙漠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防风固伤,使沙漠绿化,通过治理可以使群落演替向着丰富度增多的方向进行,但由于沙漠受水分等条件限制,最后不一定能形成森林。正确

12.生态光伏治沙实现了利用太阳能板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羊,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正确

13.可以借助沙漠风向特点,在流动沙丘迎风坡的适合位置通过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科学搭配种植,构建群落的垂直结构,从而提高光照等资源利用率。正确

14.由于地形的变化、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的水平结构。正确

15.火灾后的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正确

16.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正确

17.被大火烧毁的森林,原有的植被虽然很多已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可能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因此森林被大火烧毁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正确

18.群落演替的方向具有可变性,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一定增加,如随着气候逐渐恶化,草原可能演替为沙漠。正确

19.成熟群落中生物具有波动性:群落演替到成熟阶段后,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达到动态平衡,此后由于气候条件变化等原因,物种种类与生物个体数量可能发生变化,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可能发生变化。正确

20.同一区域内,同一地点不同高度分布着不同种群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呈分层现象;同一区域内,不同地点分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一般呈镶嵌分布。正确

21.人类参与恢复群落的建设后使滑坡区植被生物量得到了快速恢复,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正确

22.人类活动可能有利于群落演替,如废弃矿区的修复;也可能阻碍甚至破坏群落演替,如过度开垦,围湖造田等。正确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