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宇,北京人,39岁,
从事摄影业已经15年了。
2017年,34岁的她突然陷入混乱。
我拍得好吗?
我是个好女儿吗?
以后能自己养活自己吗?
你想结婚吗,生孩子吗?
.
她找不到不安的根源。
这可能是社交网络精致生活造成的困惑。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可能是女性力量崛起的时代。
感到挑战和压力。
她想找到答案。
女人到了30岁、40岁,
她该如何面对各种问题和人生选择?
《人人女也》系列
冯旭把相机对准了周围同龄的女性。
听他们的故事并记录下来。
她有合伙人,父母,
金钱、工作、自我混乱,
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
每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
这些照片和文字最终合并在一起了
是一部名为《人人女也》的作品。
荣获“中国青少年摄影推广计划昆彭奖”。
入选“第八届中国照片年度排行榜”。
《人人女也》系列
不久前,我们来到了北京丰旭的家
有一次轻轻地说话,她说:
“我其实没有找到标准答案。
从30岁到40岁,那只是我们成长的一个阶段。
如果不贴标签,就会释放很多东西。
我们反而可以更自由地选择生活。”。
自述丰裕
于宣仪主编倪楚娇(音译)
丰裕在家,这里也是她的“工作室”
遇见了冯宇本人,她果然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典型的北京大女子。短发、干练、不拘小节,在采访中直接盘腿坐在沙发上,展现出老朋友的样子。
难以想象,仅仅五年前,她焦虑、忧郁,不能出门。“有一段时间,每天睁开眼睛,都能感觉到几块黑色大石头直接压在自己身上。”
人到中年该去哪里?从对现实生活感到困惑到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质疑,冯旭脑子里有无数的问题像走马灯一样循环着。“我知道我想得太多,但那些问题嗖嗖地钻进你的脑子里,无法控制。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抑郁症。”
被朋友称为“能源区”的冯旭像一个漏气的皮球一样在自家沙发上迷路了,动弹不得。
“不能再这样走了,得做点什么。“就在那个县即将崩塌之前,冯旭想到了拍照。
s-cn-i-qvj2lq49k0/ecba49b33689404fab4014dcc912f55b?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7" width="640" height="960"/>《人人女也》系列
作为摄影师,拍照是她最擅长的“手艺”。在这之前,她已经做了十年的商业摄影师,拍过许多名人。而更久之前,是父亲给她拍下各种照片,一起在家里冲洗胶卷。摄影,是她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方法。
她决定走出家门,去拍点儿什么,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其实要拍什么,拍谁,我并不不清楚,但总归先拍起来再说吧,算是自己给自己治疗。”
然而,正是这次误打误撞的自我疗愈,成就了她日后的创作——《人人女也》。
《人人女也》系列
以下是冯昱的自述:
2017年开始,我陆续拍摄并采访了一些和我年龄相仿的女性,用图片搭配文字的形式做了一个项目。
这个名字最初的想法是——从她而来的故事。“从”字表示“由,来自”,也有“顺从”的意思。后来,我把“从她”两个字拆开,就变成了“人人女也”。
《人人女也》系列
我的对象是一些普通人,她们中有公司老板,也有失业的人,有单身的,也有全职妈妈,但我把她们的名字和身份都隐去了,只留下女性的身份,我希望还原出她们生活中自然的状态。
记得当时有人说:我愿意被拍,但是我长得不好看,可以吗?我说:当然可以!有故事就行。
《人人女也》系列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一个前同事,她和我年纪差不多。拍了一半突然停电了,我俩就坐着聊天。
那段时间她的爸爸刚去世。她说,父亲去世以后,她突然意识到“死亡”很近,因此想要更好地面对生活,至少美美地面对每一天。而在那之前,因为生孩子、养孩子,她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打扮自己了。
所以有一天晚上,她翻出了以前的化妆品,找了根口红给自己抹上,然后发了个朋友圈。没想到有人评论说:“你怎么大晚上出来吓唬人,看上去特别丑。”
可能那人只是一句调侃,但她看到后心里很难受。她说,没有人了解她当时真正的状态。
这次聊天给了我一些方向。在当下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追求几十个字就要概括一件事的“效率”,我们再没有时间和耐心去了解完整而繁复的信息。经过简化再简化,最终有了一个个标签,故事的原貌被隐藏在了层层包装之下。
当我们习惯了,给每个人、每个人生阶段贴上粗暴的标签,我们也没法细细整理自己,理解自己,这就会对未来充满焦虑。
所以我想,如果可以细细了解每个女孩的过往、和真实的样子,我们对自己也许就不会那样苛刻。
《人人女也》系列
在我的拍摄对象里,有很多反差巨大的女孩。
有一个很酷、很有个性的女孩。很多年之前,我和她见过一两次,印象中她说话特别爽朗,还经常换发型。
那次拍摄我才知道,她不停变换的发型,都是假发。她18岁时得了红斑狼疮,因为化疗,头发都掉光了。那段时间她抑郁过,也尝试过自杀,但没死成。她说:“既然没死成,那就不如好好活着,该干嘛干嘛。”
过了几年,22岁的她又病危了一次。当时她爸站在床前说:“我和你妈没有办法继续帮你活着了,我和你妈也要活。”她说就这句话把她给气醒了,醒了后想:“我还是可以和健康女孩一样,美,工作,谈恋爱。”
她也谈婚论嫁过,但因为生病的缘故,婚事都遇到了坎坷。
她在讲这些经历的时候,没有我说得这么沉重。虽然她的父母还是希望,她可以结婚,将来有个依靠,但她现在认为:“我不希望两人互相给对方压力,两个人在一起开心就行了。”
她的内心的强大和独立,非常触动我。
《人人女也》系列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个很阳光、很温和的女性,我经常看她发做饭、把家布置得很温馨的照片。但也是在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在她心里,其实有一处最黑暗的地方,不想让人知道。
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得了抑郁症,随着病越来越重,他的情绪开始失控,还打她的妈妈。她小时候特别害怕回家,经常吃饭吃着,饭桌就被掀翻了。她每次走到校门口,都要把眼泪擦了再走进去。
整个童年,几乎都处在一个非常压抑、昏暗的状态之中。
但她的妈妈是个传统的女人,觉得不能离婚,否则会被人说抛弃家庭。后来这个女孩儿20岁的时候来到北京,才知道有很多类似的家庭,有些人比她还要惨。
29岁的时候,她的爸爸用刀切掉了他自己的两个大拇指,扔到下水道里冲了。经过痛苦的纠结和考量,她把爸爸送进医院,安排他长期住院治疗。
她也对妈妈说:“不要再在意别人的想法了,你在别人的口舌下生活了那么多年,你就是你自己。你该有自己的生活了。”
但她告诉我,这么多年了,那些特别痛苦的记忆,已经模糊了,“我现在还能记得,我小时候回家,爸爸不犯病的时候,他把我举得特别高。我回家他帮我提行李的画面。”
后来我们一块去了她家楼下的儿童游乐场,透过绿色滑梯的小窗口,我拍下了她。对于我来说,我会觉得它像是一个童年的窗口,从那里可以看到她的过往。
我问:“你确定你的故事可以被写出来吗?”她说:“是的。因为我觉得我已经走出来了,我想让其他跟我有同样遭遇的人,也可以从中走出来。”
《人人女也》系列
很多时候,我们会聊到同样的问题,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比如我拍了好几位妈妈,就会聊:如何才算一个好的妈妈?
有一位全职妈妈,她有两个孩子,大女儿10多岁了,小女儿只有一两岁。她非常坚定地跟我说:“让一个女人既兼顾事业,又兼顾家庭、养育好小孩是天方夜谭,自欺欺人。”
她说起自己的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她选择到北京闯荡,把大女儿留在了老家,8岁的时候才接到身边。从女儿读幼儿园到小学毕业,她一共接送孩子不到10次,她甚至连孩子第一次来月经都不知道。她觉得很惭愧,母女之间至今还有隔阂。
当她40岁的时候,结了第二次婚,生了小女儿,也给了她一个反思的机会。
我拍她的那段时间她正在搬家,老公也不在北京,她每天都带着小孩跑来跑去。有一个朋友跟她说:“你每天就只是围着孩子转,已经没有自我了。”
但她觉得,照顾孩子就是我现阶段最重要的事业。
《人人女也》系列
我拍的这些妈妈中,有一位我的好朋友。她像我亲姐姐一样,每当我有事不知道该怎么办好的时候,就会问问她。
那会儿她已经有了第三个孩子。她说:“我现在身体很差,等我生完了,调理两年,你再来拍我,就会看到我能把一辆撞了三次的车修好。剖腹产对身体的伤害实在太大了。”
她是个要强的女人。在有老大、老二的时候,经常焦虑,担心不能给他们最好的。后来她明白了,如果想给孩子最好的,首先自己要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想给孩子健康,自己先学医,想让孩子有文化,就自己先读书,再开书单给他们。
她小时候是很爱玩的,如今她只干三件事:工作、休息和学习,她说:“我现在紧张的就是这一辈子时间太短了,怕悟不透这些书。”
没想到,去年5月的时候,她突然生病离开了人世,那也是我们最后一次深谈。
冯昱正在拍摄中的“三代人的故事”:我的姥姥
因为拍了这些女性,我会想要拍我的姥姥和妈妈。我想,她们不只是妈妈、姥姥,她们也是她自己。
我姥姥是那个时代大部分传统女性的一个缩影,一辈子把精力都放在了家人身上。我姥爷一直叫她“掌柜的”,意思是姥姥是管家的人。
她总是特别忙,永远在那干活,永远在照顾大家。在我妈妈和舅舅小的时候,姥姥会在家接一些零工,一边照看孩子,一边挣些钱。后来孩子们慢慢长大,她就去外面找了一份工,一直干到退休。
对她来说,从农村来到城市,住上了楼房、有了电话,孩子们都生活得不错,这一生就很幸福了。至于有没有喜欢的东西,爱情什么的,她没有想过。
“三代人的故事”系列:我的妈妈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似乎很难理解这样的一生。记得小时候有次和我妈吵架,我对她大喊:“长大以后我绝不会像你一样当个家庭妇女。”那时候,我觉得“家庭妇女”是难听的词儿。
当我拍完这些女性、这些妈妈以后,我意识到,家庭妇女也是在工作,只是她们更多的精力在照顾家人,这些工作同样辛苦,她们应该被看见,被尊重。 而且姥姥、妈妈除了照顾家,也有在外面工作。”
《她》系列一张为冯昱拍摄,一张为参与者自拍
2019年,我又做了一个项目,名字叫做“她”。
我还是拍的30到40岁的女性,但这次我除了给她们拍照,还教她们怎样在影棚里使用器材,为自己去拍一张照片,每个人10分钟,现场只有她和自己。在这个项目中,我希望她们自己掌控自己的样子,也希望提供给她们一个与自己对话的机会。
拍摄之前,我会问两个问题:1、你希望你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人?2、你在自己眼中是什么样的人?
《她》系列
问题1的部分回答:
- 贤良
- 有趣的人
- 一个独立、理性、温和、宽容的人
- 稳妥
- 有能力,有自我的人
- 自由、潇洒、真实、可掌控自己的人生
问题2的部分回答:
- 无比粗糙、无比懒,但是无比善良
- 悲观,谨慎的人
- 一个普通人、有压力,不断地调整状态去适应任何环境
- 不够聪明勤奋
- 善良、心软、内向,偶尔阴暗
- 一个缺乏安全感、有时虚伪的人
其实这两个问题,也是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我们在意的外表、妆容,很多时候都是给别人看的,那我们自己的内心是怎么看自己的呢?
有一个参与者,她是学舞蹈的,平时也是一个很注重形象的人,但那天她穿得很朴素就来了。我当时问她,你是什么感觉?她说,接受真实的自己还是挺难的。
另一个朋友的朋友,她属于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的一个女性,但她对自己的评价是“不够勤奋聪明”。 通常我们会觉得,让一个女性放下包袱,自由地面对自己,真的不容易。但这只是这个项目的表象,我想让大家自己去体会,去思考更多的东西。
《她》系列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女孩,最早认识她的时候,她是个上班族,后来她把工作辞掉去学了舞蹈。因为拍摄联系上她的时候,我们有十年没见了,没想到她还在坚持跳舞。那天见到她,我看着她那一头长长的秀发,感觉特别自由。
她的回答是:1、要是真的啥关系都没有的“别人”,我一点都不在乎自己在这个“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2、我是个严肃认真的人,理性和感性两极并存,坚定但敏感脆弱,追求真实。
有很多人问,你是怎么挖出这些故事的?
其实我没有挖,我只是给她们一些点,还有足够的时间,她们就打开了话匣子。就像一包沙,我只是戳了一个洞,沙自然就会从洞里流出来。
我记得最长的一次,我和被拍摄者聊了10个小时,从早饭一直聊到了天黑,我们也从陌生人成为了朋友。
通过拍她们,我意识到,每个人生来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有着不同的经历,才造就了今天我们不同的自己。人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需要一个标准的答案。30岁到40岁,它其实只是我们成长的一个阶段,它并不代表什么。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经历,痛苦的还是脆弱的故事,都是你之所以成为你的原因。
《人人女也》系列
与此同时,我一边听她们讲自己的故事,一边了解自己,观照自己。
我以前并不喜欢自己的女性身份。我总觉得女人代表着脆弱、多愁善感。后来我发现,这些都是一些标签,就是这些标签让我矛盾、困惑。如果不贴标签,把很多东西都放开了,反而可以更加自由地去选择,去生活。
虽然是女摄影师,拍了女性题材的照片,但我并不是只想给女性看。我想把自己照片当作一个桥,尽量客观地,自然地呈现她们的样子。她们有可能就是你的女朋友,你的妻子,你的妈妈,或是你的女儿。
有一次展览,我碰上了一个学生,他说:“我好像在这个照片里看到了我的妈妈。原来我妈妈是这样成为妈妈的。”
注:
《人人女也》《她》以及“三代人的故事”
图片均由冯昱提供
为保护隐私,图片不与故事主人公一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