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近日,由皮克斯出品、华裔导演石之予执导的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在Disney+上线,收获了广泛好评。该片是皮克斯首部由女性执导的动画长片,也是第一个以华裔女孩为主角的作品。石之予曾凭借讲述中国式家庭的《包宝宝》获得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在《青春变形记》中,她延续了对这一主题的关注,探索了一名加拿大华裔女孩在青春期的成长蜕变以及她与母亲之间的情感关系。

皮克斯近年有不少动画电影都聚焦青少年的成长经历,比如《勇敢传说》《寻梦环游记》《夏日友晴天》等,但《青春变形记》却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诠释了青春期的尴尬与混沌。一天,13岁的小美在睡醒后吃惊地发现自己拥有了变身的能力:只要情绪激动,她就会变成一只毛茸茸的红熊猫。后来她才得知,不仅是她自己,她的母亲以及家族中的所有女性都有过相同的经历,这种从祖先身上继承而来的神奇魔力既是祝福也可能成为诅咒。在红月之夜的传统仪式上,小美必须为自己的命运作出选择。

红熊猫无疑是对青春期荷尔蒙的绝妙隐喻。然而,《青春变形记》在播出后也引发了一场小型舆论风波。发表于美国影视评论网站CinemaBlend的一篇文章称,“影片根植于多伦多的亚裔社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为了石之予的朋友和直系亲属制作的。这很好——但也有点限制了它的受众范围。”文章还认为红熊猫难以引起观众的文化认同,但这些言论很快遭到了观众和媒体的反对。鉴于评论作者为白人男性,其文章被认为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之嫌,最终在大量攻击声中被撤下。这些声音足以证明,《青春变形记》绝不只是靠红熊猫可爱的外表吸引了人们的热情,而是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毕竟,谁不曾拥有过冲动又羞耻的青春期呢?

01 红熊猫的青春隐喻

第一次发现自己变成红熊猫时,小美吓坏了——硕大的体型,毛茸茸的脸和四肢,满是赘肉的小腹,腋下还散发着一股异味,俨然是一个“恶心的红色怪物”。就像很多女性的真实体验一样,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变化有时突兀得仿佛某种诅咒降临,将自己与“正常人”的差异迅速放大到极致,令人倍感羞耻。一声尖叫过后,小美慌张地躲进了卫生间的角落,这让母亲意识到女儿可能是月经初潮来了。她一边努力安抚女儿的情绪,一边迅速掏出了止疼药、热水瓶和各式各样的卫生巾。

“你现在是个女人了,身体开始有变化了,这没什么好觉得尴尬的。你现在是美丽茁壮的花朵,必须保护你娇嫩的花瓣,经常清洗它们。”

这恐怕是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第一次如此公开地谈论如何处理月经的话题。它直指女性青春期的核心,却又巧妙地借由女儿与母亲交谈内容的错位化解了这一场景的尴尬氛围,生动又不失幽默地道出了每个女性的心声:月经不过是女性必然经历的正常生理变化,避讳它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尴尬。

不过,《青春变形记》并没有将话题停留于此。对于小美来说,早在发现身体的变化之前,她就已经察觉到自己内心的动荡——和这个年纪的其他女孩一样,她迷上了流行音乐,和朋友们共同深爱着一个偶像男团乐队,并自然而然地开始对身边的异性产生兴趣。就在变身红熊猫的前夕,她不由自主地在笔记本上画起了略带性感意味的插画,将她的罗曼蒂克幻想痛快倾泻了一番,却不料被母亲撞见,引发了一场误会。事后,小美羞愧难当,她为自己的“变态”举动感到自责。事实上,就连她也不清楚这些溢出的欲望来自何方,但直觉告诉她必须让自己回归“正常”。

对于小美而言,想要保持正常,就意味着压制内心的情绪和欲望。在东亚文化中,女性常常被视为过度情绪化的生物,这种羞耻文化认为女性外放的情绪会带来负面影响,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反感。因此,很多女性从小就被教导要收敛和克制情绪,不仅是为了展现她们优雅、稳重的一面,也是为了隐藏起她们与众不同的一面。然而,青春期肆无忌惮的荷尔蒙轻松击溃了小美表面的平静,令她长期以来被规训的部分也跟着松动起来。《青春变形记》有意让人们看清这一点,它将由此引发的一切混乱——诸如月经、身体变化、对异性的情感骚动以及极端情绪等——透过放大镜般的目光探照出真实的模样,并以形象化的方式投射到了一只红熊猫身上,成功地唤起了人们的注意力。

红色是突兀的、危险的,也是令人兴奋的、充满活力的,动物的形态宣告着本能与天性的自由释放。化身红熊猫的小美发现了一个潜藏在内部的自我,事实证明,这个新鲜又真实的“我”不仅不会招致尴尬与厌恶,反而让她成为了最受人欢迎的校园明星。有别于大多数青春电影对女性问题的呈现,《青春变形记》既不回避对性的认识,又没有让主角因此被性感化。它让人们意识到青春期对女性的影响绝不仅仅关乎性——即所谓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更关乎如何在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沌状态下确立自我,最终接纳一个差异化的自我。

02 突破二元对立的成长叙事

《青春变形记》的另一个核心主题是母女关系。从一开始小美就清楚地知道,维系家庭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孝顺父母。但与《包宝宝》中完全丧失选择自由的孩子相比,小美丝毫不担心自己会“过度归顺父母以至于忘记尊重自己”。她自信能够主导自己的生活,同时自觉承担着家庭的责任,真心实意地帮助母亲打理家族的宗祠事务,在学习和生活上也从不让母亲失望。

小美作为孝顺女儿和全优学生的形象或许符合很多好莱坞电影中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但她真是如此吗?事实上,小美从不是一个笨拙、不合群的书呆子;相反,她爱好广泛,拥有一群忠实的好友,在东西两种不同文化社群中都能应对自如。她对母亲的“有求必应”并非出于对权威的畏惧,而是源自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爱与尊重。同样,小美的母亲也不是一个被简单刻板化的“虎妈”。她从不吝啬对女儿的鼓励和赞赏,在发生意外时总是尽其所能给予帮助而非无情的指责,她的“过度保护”一方面来自对女儿刚进入青春期的担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深知红熊猫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通过赋予二人的行动以充分的逻辑和情感支持,观众最终看到的是一对更具人性也更加真实的亚裔母女形象。

在饱满的人物的基础上,《青春变形记》突破了典型好莱坞动画中个体与家庭、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成长叙事,揭示了东亚家庭观念的特殊之处。作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小美相信平衡个体与家庭的利益至关重要,而这种平衡必然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因此,即使当她发现自我追求与家庭期望相悖时,她也不会将其视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她屡次尝试获得母亲的理解,不愿意伤害母亲的感情,甚至不惜因此疏远朋友,都是因为她从未将自身利益置于家庭之外。

然而,从内心释放出的红熊猫让小美察觉到自己与上一代人的不同,她第一次主动站在了母亲乃至整个家族的对立面,也将母亲长期压抑的自我——一只如哥斯拉一般的巨型红熊猫激发了出来。两只“猛兽”在音乐会现场爆发的灾难性冲突将母女之间的矛盾推向了高潮。但随着母亲倒下,家族中的每个人都充满担忧,没有人责怪小美,而是齐心协力帮助她和母亲渡过难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式家庭内部,特别是女性亲人之间的团结与共情。

借由红月之夜的时空转变,导演巧妙地为母女二人安排了谅解的契机:在祖先的竹林里,小美意外地见到了青春时期的母亲正在为自身的不完美悲伤啜泣。代表着年轻一代的小美反而展现出更加勇敢、开阔的一面,劝慰母亲接纳自己。母亲也以变化的视角理解了女儿的欲求,在与之携手走出竹林、回归母亲身份的过程中转变了态度。在东西方双重文化下长大或许不会改变华裔移民孩子对传统观念的继承,但两种文化注定会在小美这一代人身上寻找到弥合的交点。小美的另类转向恰恰说明,打破传统没有那么可怕,更不意味着要与传统对立,因为真正需要释放的“自我”本就根植于家族历史之中,潜藏在人性深处。

03 特定文化元素不会妨碍人们产生共鸣

导演石之予曾对媒体表示,《青春变形记》的灵感来源于她的个人经历。影片中有不少细节都反映了这一点,譬如故事背景设定在2002年,那年石之予正值13岁,与主人公小美同龄。电影中还有一幕是小美的母亲出于对女儿的担心,偷偷跑到学校查看她的情况,这也是石之予本人亲身经历的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青春变形记》视为导演的自传或一个只与华裔有关的故事。不可否认,电影中小美和母亲的很多观念和行为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例如对家族的忠诚、对长辈的尊重等,但这些也不局限于东亚文化。

事实上,大部分父母都试图塑造子女,代际冲突在任何家庭中都普遍存在。传统的一代总是担心新兴事物会腐蚀年轻人,让他们走上歧路,而青少年也总是充满反叛意志,渴望自主掌控人生。皮克斯2017年推出的《寻梦环游记》就讲述了类似的故事,其中的墨西哥文化元素并未妨碍人们对故事产生共鸣,反而是为现有的青春叙事补充了新的文化视角。《青春变形记》也是一样,与其说小美的经历反映了华裔在东西文化中的摇摆,不如说她与大多数移民的现实经验吻合,但更具华裔色彩。

近年来,皮克斯的动画电影越来越关注个体叙事(而不是非人类主角的奇幻故事),但女性视角仍然十分罕见。自1995年推出第一部《玩具总动员》开始,皮克斯动画中的大部分主角都是男性,直到2012年的《勇敢传说》才第一次出现女性主角,这或许从侧面反映了好莱坞动画长期以来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有关女性青春期感受的描绘通常被视为敏感的话题,即使在《勇敢传说》中,电影也仅限于呈现女主角冲破家庭束缚追求自我的一面,却不曾直接探讨女性身体和心理上的细微变化,更不必提像月经和性冲动这类“禁忌”之事。这正是为何《青春变形记》得以脱颖而出——它极大地弥补了好莱坞动画在呈现女性经验方面的缺失,第一次让女性以自己的方式讲述她们的感受。

如果我们能与以往动画电影中的玩具、怪兽和动物共情,为什么不会喜欢上这个真诚可爱、会变身红熊猫的华裔女孩呢?这部电影不仅适合每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女孩,也适合那些蜕变之后的成人,特别是当一些女性成为母亲、面对着下一代的成长变化之时,《青春变形记》带来的感动将是双重的。它提醒人们无论是13岁、33岁还是53岁,都不要忘了自己也曾为内心深处的红熊猫做过一番挣扎。成长就是学会拥抱那只不完美的红熊猫。

参考资料:

Turning Red is for everyone, cast says after review calls film about Chinese-Canadian girl unrelatable, CBC/Radio-Canada,

Puberty, periods and parent problems: How 'Turning Red’ tackles growing up with a cultural spin, USA Today,

Why Turning Red is the Pixar movie we need right now, A.V.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