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栾评
“亲,我在看案例书,真好,案例编辑简练,很便于查看。”
看到同事的微信,还没来得及回复,一张图已跟着过来,那是一本摊开在读着的书。
“最近在做破产案件,一片茫然,正好有这部分案例,我先通读破产篇一遍。”她愉快地说。
我知道,她在说的是《天同十八部》。从它进了民二庭的那天起,我就不时收到她的信息,她说,法官们都好喜欢这套书。
那时我还没见到过书,只知道是一套民商事案例集,整理自法院判决,是很受欢迎的法律工具书,却不料有法官直接当书来读,一时不由深为感动,对它也格外多了些向往。
1
我最早知道《天同十八部》,是它还在孕育时。
我记得那天,在读库群里,有人忽然问起:怎么好久不见陈枝辉律师?回复:陈律师闭关了,在编书。
是闭关了一个月,几个月,还是半年,或者一年?已记不清楚,感觉该是一年,感觉似乎也已是好久以前的事。后来见到陈律师出关日拍的相片,脑后已然绑起了小辫,——闭关那段时间,他甚至没出门理过发。
那时起,我就对这本书充满好奇,期待着到时阅读。到书真印出,已是2019年底的事,网上看到图片,禁不住倒吸一口冷气:整整十八卷!
这么大的工程,难怪要闭关一整年。其实岂止一年,过后很快得知:为这套书,陈律师付出了整整七年的努力!
收到书时,我被深深震撼了,尽管几个月前我曾在朋友圈称它“辉煌的《天同十八部》”,真见到时,陡然发现它的辉煌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书的规模绝非“十八部”和“4200多万字”能描述,满满的两大箱,重量近200斤!每一本抱在手都相当有分量,它带来的踏实和愉悦伴着深深的感动,那就是:
——一旦拥有,别无所求!
2
“研读判决,是法律学习的开始。”
在为这套书做的《序》中,台湾大学名誉教授王泽鉴老师的这句话,令我想起了自己过往的一段经历。
记得,那是毕业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到民一庭报到。简单的寒暄之后,老庭长指着办公室靠北墙的大档案柜对我说:“有空多看看卷,好好学习学习。”
我不是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到法院要从事的是综合岗工作,因院里有规定必须先到业务庭工作一段时间,所以被安排去了民庭。
我对法律工作一直很向往,成为一名法官也是自小就有的梦想,自然不想错过这个学习的机会,一个人在办公室时马上打开了档案柜。满满一大柜子案卷迎面扑来时,却顿感茫然:我不知这里面究竟有多少类案件,不知哪个案件办得更好更值得学习和借鉴,不知该从每个案卷中学什么。
那一年的民庭工作结束回到综合岗时,我手里多了一本书,是一本刑事《案例集》。业务庭的工作经历令我意识到案例确实是一种简单便捷的学习,但民事案件种类太多,我心有所惧。反正法律学习只是业余,我想懂点刑法也就够了,就这样我买了那本书。
又一年,院里来了新院长,新院长一上任就大刀阔斧抓业务,他从大学法学院请教授出题,组织了一次全院业务大考。考卷分民事、刑事、行政几类,作为综合岗我们可自由选择,我选了刑事。
考完试后的那天下午我值班,在院办公室,带班的副院长和刑庭庭长在谈论刑事卷,我听着不由地就加入了话题——有道题我的答案和他们很不一样。
刑庭庭长不屑与我争辩,他用眼神制止我:切,你懂什么?
卷也是大学老师给批的,成绩很快就下来了,我的成绩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排名刑事卷全院第一。
那时起,我真正意识到了案例对于法律学习的价值,也由此打开了一扇门,并于日后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
3
我对《天同十八部》的热诚和关注,这段经历可谓缘起——我期待借由对它的阅读,弥补自己与民商事法律之间的疏离。
判决先例的价值在法律界是达成共识的,诚如梁慧星教授所言:
——无论立法有多完善,法律条文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鸿沟,始终依赖于法官智慧的连接,变动不居的现实面前,法律空白更需要法官创造性地填补。若论中国法律体系,仅看立法,只是远观骨骼,深入案例,方可领略其血肉与脉络。
从事过多年实务工作的法律人都知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案件其实都是曾发生过的,或者是相近的。我国虽不是判例法国家,但同类案件的处理不会有大的出入,这是法律公平正义的要求和体现,也由此为之后的判决提供了借鉴。
陈枝辉律师在《序》中也谈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他说他通过司法考试开始从事律师工作之初,就特别意识到判决先例的重要,可以说他的律师历程就是从研读判决开始的。与天同律师事务所主任蒋勇的结缘,观念的共鸣,让他走向了极近专业的案例整理编纂之路,也由此成就了之后的《天同十八部》。
然而作为阅读,《天同十八部》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太大了,面对图片我曾感慨:我大概一生也读不完它。我注意到朋友圈有法律人也在说:我会用一生去读它。
三级目录体系 快速查找类案
收到书的那天,我好半天没拆开塑封,犹豫着它放在我手里会不会是个浪费。然而当我开始拆封,那个过程却如同一种仪式,它就像一个新娘,端坐在那里,任你将她的盖头慢慢掀起,——从拆封的那刻起,我们之间有了默契,它将属于我,而我将读遍它。
拆着塑封,我忍不住又想:4000多万字,涉及2万多条裁判规则,穷其一生,有谁能真正从头读完一遍?
我当然马上也就有了答案,我知道有个人,读完它只用了7年的时间。
而他读过的又远不只这4000多万字,而是多倍于它,因为每个案例,都是他从长篇累牍的判决原文中汲取的核心和精华。他以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归类整理编辑了它们,由此,他读过也肯定不只一遍!
那个人就是陈枝辉律师。
正是他将每个案件筛选精简,成就了这套书,——他赋予读者一把钥匙,深入一个宝藏,唤醒每一个沉睡的案例。
他用七年的时间,成就了这套大书,也成就了他自己。
4
“作为执笔人,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本书上,它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背后的设计故事》里,读到陈枝辉律师的这句话,一时有些泪湿。这套书我还没真正开始阅读,但了解成书的过程内心盈满感动。
七年的时间,陈枝辉把自己活成了西西弗,每天十二三个小时坐在电脑前,重复着同样的看不到头的工作。
他终于把巨石推向了山顶,——以书籍树成一座峰,人们看到了他的成功,却难以想象这背后的执着和努力,那近乎一次修行。
七年间,他曾三次历经“心脏”的告警,所幸每次昏厥都发生在白天,身边都有人。深知中年心脏猝死不是“殊例”,他一直把这套书的过程做得慎重而眉目清楚。他把文件夹以及出版社编辑等信息,放在电脑的显要位置,以避万一不测发生,而致前功尽弃。
——成书的那天,他带着妻子和孩子,一家三口去了庙宇。
关于《天同十八部》,很多人不会忘记,2019年底,成书之前,在读库公号上参与的“挑错字”游戏,——那不是普通的“游戏”,先后两轮有奖挑错,天同付出了十八万元之巨。而最后一轮,极至“一字千金”,——挑出一处错误奖励人民币一千元。
“一般的说,现在的书已经走到了一个越来越便宜的死胡同,各个环节都在想着压缩成本”,书的设计师刘晓翔也忍不住感慨,从内容到设计,天同人却是如此地追求完美、不计成本,从封面装帧到页码位置以及页面留白,整部书完美地近乎艺术。
付出这么多,为了什么?能得到回报吗?我不只一次地在心里发出疑问。
“我们从未计算这套书的经济价值,也不确定它能在当下拥有多大的影响力,但始终确信这是一件无比正确的事。”蒋勇《序》中的话,如同对我的回答。
这套书上市后,目睹他们宪法日预售的盛景,看到他们对疫区法律人的公益,对贫困地区和新任职律师价格上的扶持,听到蒋勇说“只有更多法律职业者共享,才能更好地在法治实践中发挥它的作用”,不由想起王泽鉴教授的一句话:
法律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个使命。
5
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
然而七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却举足轻重。
七年,可以使一个新生儿背上书包迈进小学课堂。这是成长。
七年,也可使一个高中毕业的孩子,读完本科修完硕士,从一个懵懂的少年,迈向令人羡慕的岗位或平台,这是成才。
这是一件大事,这是一套大书。编它的人因不负年华而成就了它,拥有它的人也将因不负它而成就自己。一旦拥有,无论对谁,它都将是无法被忽视的存在,——这就是辉煌的《天同十八部》!
这是一个读者的心声。作为一个法律人,我如此确信,它会助我们成就更好的自己!
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