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被人欺负的微信名字大全】《勇者》 |重庆山火中的女骑手:戴着那把弓,度过生活的紧要关头。

时间:2023-04-11 06:27:3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装什么,和其他人一样。水、油锯和灭火器,这些都是重家伙,她的后背动辄就是三四十斤的重量。

2022年8月26日,重庆市璧山区缙云山上,骑越野摩托车运送物资的吴朴慧。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与平时骑车不同,后背背着东西,她需要分出精力,用更多的力量控制车身。吴朴慧觉得,最难的是背西瓜上山,随着车子晃动,两只瓜在背篓里滚来滚去,她既要想办法不让背篓晃动,还得把滚到一侧的西瓜给甩回去以保持平衡。她笑称,背一趟西瓜下来,“简直要怀疑人生。”

越野摩托车手们每天都要在山上工作将近10小时,凌晨才能下山回家休整。吴朴慧记得,回到家洗澡时,汗和泥黏在身上,每次都要洗好久才能干净,两侧肩上被背篓勒出血痕,胳膊累得抬不起来,只能麻烦男朋友的妈妈帮她吹头发。

即使躺在家里的床上,紧张的情绪依旧挥散不去,闭上眼睛,山火现场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她也不断在脑中思考送物资的路线、需要送到的地点。

吴朴慧从小怕黑。行驶在夜晚的隔离带上,久久不见人影,两侧是高大的树林,不远处火烧竹子的噼里啪啦声和越野摩托的发动机声更显空旷。骑车上山的第一晚,吴朴慧用跟自己说话的方法缓解心里的恐惧,平时参加越野摩托比赛的时候,她也用这种方法给自己加油。

她叫自己的名字,“吴朴慧,你挺住啊,前面是个坡,给油。”她提醒自己“你在做啥子哦,看路看路”“不要摔喽、不要摔喽,前面的人需要你。”

她怕自己出事了,还要麻烦别人来帮助她。挖掘机挖出的隔离带上满是石头,一不小心,吴朴慧还是摔了。好在她摔车的技术不错,人没有受伤,背篓里装的头灯和药也没有掉出来。后面的车友赶上了她,帮她扶起车子。

接下来的路,那个车友一直骑车在她的后面跟着,开着车灯帮她照路。吴朴慧心里感激,她知道,越野摩托骑慢比骑快更不容易,骑慢更需要花力气掌握平衡,身后的小伙伴在用自己的方式关照着她。

在吴朴慧心里,那是一种类似于“战场上的战友情”,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她感动于骑友的帮助,更震撼于志愿者们搭出的“人墙”。

8月26日,北碚璧山两区的明火被扑灭,全线转入看守阶段。灭火器、油锯、汽油等一线紧急救援物资的需求降低,同时考虑到越野摩托骑手的安全,指挥部决定最后这段物资供应,由人力搬运上山。现场的志愿者相隔半米一路站开,把越野摩托车送上来的食物、水、灭火器传递到山顶一线。

吴朴慧说,以前觉得众志成城只是一个词语,而那天,她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这个宏大词汇的演绎。

8月25日晚,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山火,火线逼近隔离带。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与越野摩托有关的八年

戴着红色蝴蝶结的山城女骑士出圈了,即使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她仍然被大家关注。

吴朴慧开玩笑说,2022年年底的日常就是“赶通告”,几乎每天都有采访和拍摄活动,她像个骡子一样转来转去,带着各路人马回访缙云山。

她知道自己还会回到以前的生活,“除了睡觉,就是跟摩托车在一块儿,修车卖车,没事约着车友骑骑摩托。”

吴朴慧出去骑车时,往车里加水。新京报记者 贺俊怡 摄

吴朴慧已经玩了八年的越野摩托。八年的时间里,她的生活是和越野摩托绑在一起的。

18岁那年,通过朋友接触到了越野摩托,那种刺激感让她着迷。她开始跟朋友学习骑车,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掌握了基本技能。骑摩托车让她找到了“在平平无奇的生活中挣脱束缚”的感觉。

小时候,她在老家绵阳跟爷爷奶奶生活,小学之后,在成都打工的父母将她接了过来。初二时,长跑出众的她想去一所体育学校,父母则希望她可以安安稳稳地直升高中,意见出现分歧,叛逆的孩子想尽快逃离束缚。

她开始逃学,父亲吴相中记得,那时几乎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在家和学校附近的大街小巷找女儿。

14岁,吴朴慧辍学踏入社会。最初,她在一家鸡汤铺盖面馆打两份工,既当服务员,又当洗碗工,她记得那时只有一件工服,下班洗了,第二天衣服没干就继续套在身上。几个月之后,她被介绍到一家冻库当搬运工,后来又在后厨学习凉菜,还学过美容美发,也在超市做过收银员。

自食其力的日子并没有让吴朴慧觉得自由,她忙于工作琐事,赚的钱只够勉强维持生活,烦心事一大堆。

越野摩托车像一个紧急出口,指向外面的自由世界。吴朴慧喜欢骑车出汗、释放压力的感觉,她更喜欢骑车征服一道又一道坎、一个又一个坡、一座又一座山,“到达山顶的时候,再看到下面渺小的车和人,什么烦恼都没了。”

吴相中从一开始便极力反对女儿骑摩托车这件事,既因为危险,又因为“骑车不是女娃儿该走的路”。

离开成都的家和父母,去重庆,是18岁的吴朴慧作的一个重要决定。在那里,她贷款5000块买了人生第一辆越野摩托车,没敢告诉家人。

少年时总想标新立异,吴朴慧“觉得自己又丑又怪”,便起了“丑怪”的名字,进入重庆的越野摩托圈子。她希望能练技术,取得好的比赛成绩,开摩托车店,把这项爱好做成自己的事业。

吴朴慧的这只绿色头盔,已经戴了五年。新京报记者 贺俊怡 摄

在重庆,越野摩托的发展有天然的土壤。从1979年9月15日嘉陵造出中国首辆民用摩托开始,建设、力帆、宗申、隆鑫等摩托企业在重庆生长起来。在这座大型老工业城市中,摩托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城市的支柱产业。

重庆因为地形原因,道路交通比较复杂,骑摩托的人也多,一些人戏称重庆为“摩都”,说它“三十年不禁摩”。

36岁的代松是重庆越野摩托车圈里的资深车友,玩越野摩托已有18个年头,自二十世纪初开始,他见证了越野摩托从危险的“炸街耍酷”到规范骑行的转变。

彼时,越野摩托在重庆还是稀有物件,社会上的年轻人,骑着车在大街上轰鸣着驶过,引得许多人驻足观看。他受此吸引,花2000多元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2008年,他参加了第一场越野摩托比赛,由于技术不好落得下风,但也见识了真正的高手是什么样。

代松开始自己练习技术。当他真正地把越野摩托看作一项运动之后,便也对“炸街”这件事感到不好意思。他到处跑比赛,拿过大大小小十多个冠军,也看到许许多多年轻人进入越野摩托的圈子。

在重庆越野摩托界,代松是一个乐于施教的人。2020年下半年,吴朴慧曾去投奔代松。代松教她卖新车,也教她骑车,后来,她的技术和动作都有了代松的影子。

在吴朴慧看来,骑越野摩托的人都有征服欲。到一个场地,他们都会给自己一个目标,“今天就是要翻这个坡、就是要过这个坎”,不冲上去不罢休;但冲上一个坡,也不代表结束,要反复冲坡,“把这个坡的毛给捋顺了才行。”

也是这种拼劲,支撑她玩了八年的车。她打心底里喜欢这项运动,也完全把自己交给这项运动。

从2018年到2020年,她先后开过三个摩托车店,但营收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店也难以为继。跟着代松学骑车之后,她的技术有了明显提升,但比赛因为疫情停办后,能让她发挥的舞台也减少了。

玩越野摩托没有让她挣到钱,没有得到关注,也没有闯出什么名堂,从2022年年初开始,吴朴慧陷入对坚持这份热爱的怀疑中。

生活的奖赏

直到这场山火,吴朴慧说,“它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

本是一场出于正义感的志愿活动,带来的关注和赞誉,将她从原来消极、自我怀疑的状态中连根拔起,低谷期就那么过去了。

2022年8月26日,在山上的最后一天,覆满灰尘的蝴蝶结从头盔上掉了下来,吴朴慧先用风镜将它绑好继续送物资,回到家后又将它重新粘到了头盔上。

8月底,吴朴慧将粘着蝴蝶结的头盔和越野摩托车分别捐赠给重庆市璧山博物馆和北碚区博物馆,她希望自己的这次救援活动,能给喜欢越野摩托车的车友做一个榜样。

之后的几个月里,她头发上有了一个新的蝴蝶结发卡,陪着她去北京参加活动,到甘肃森林消防驻防重庆的营地体验生活,她担任森林消防宣传大使,也登上了央视的舞台讲述自己的故事。

救援工作结束后,吴朴慧给爸爸吴相中打了个视频电话,她说:“老汉儿,火灭了,我这一辈子骑这个烂摩托还是有点用的,我还上报纸了。”说着说着,她忍不住哭起来。

她想到这么多年走过的路,想到了疼爱自己的奶奶——自己坚持骑摩托车这么多年终于有点出息,奶奶却没有看到。2017年,在她20岁的年纪,一事无成,从小带她的奶奶离开了,临走前奶奶还在担心孙女,吴朴慧觉得内疚又遗憾。

她还记得小时候,奶奶带她去村里的庙会看戏,碰上戏班子需要一个小孩唱几句词。奶奶鼓励她上台。小小年纪的吴朴慧没有怯场,完成任务后,得到了戏班的红包,她高兴极了,拿着钱去买鞭炮、辣条。那是她第一次尝到被众人关注的甜头,也为奶奶争了点脸面。

吴相中不善言辞,也不习惯直接表达对女儿的爱意和鼓励,他告诉吴朴慧“不要骄傲,这是应该做的。”他甚至担心女儿“高调出名”后会被人误解,引来攻击,劝女儿低调处事。

他没跟女儿说的是,早在两三天前,他就看到了女儿在山上骑着摩托冲坡送物资的视频。视频里的女儿满身灰尘,衣服“脏得要命”,一直在骑车。他的许多亲戚同事也看到了视频,给他打来问候的电话。

2022年8月26日,重庆市缙云山,吴朴慧的白色T恤被山土染黄。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那时候,吴相中是骄傲的,他心想:“孩子有出息了,女娃娃在外面能吃这些苦,终于是没有白付出。”

父女俩在沉默的表达上如出一辙,吴朴慧也知道爸爸一定是高兴且为她骄傲的,因为她发现,当她再打视频电话回去时,正在工作的爸爸会提高音量,让周围的同事都知道“老吴的女儿给他打电话来了”。

山火扑灭了,越野摩托车志愿者们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一些山火中的友情仍在延续。

23岁的陈成也是越野摩托志愿者之一。当时看到越野摩托志愿者的招募信息后,和8名车友从贵州遵义赶到重庆,参与山火救援。他想着“刚好他们需要,刚好我们擅长”。

2022年3月,“后备箱经济”成为热门时,他曾来到重庆摆摊卖柠檬茶,一直呆到7月。因为喜欢玩越野摩托,认识了一帮车友,吴朴慧是其中之一。但吴朴慧除了光顾他的生意,两人再没有更多交集。

在山火现场,陈成一下子就认出了吴朴慧,“就她一个女的,脸上贴着面膜,太扎眼了。”

那时正是早上七点多,前一晚送完物资没来得及回家,吴朴慧和其他车友在地上铺了瑜伽垫凑合了一晚上。趁着还没有“开工”的时间,吴朴慧翻到很久之前在包里放着的一片面膜,贴在脸上,试图补充水分。让吴朴慧哭笑不得的是,等她揭掉面膜去洗脸时,发现面膜都被脸上的土染成了黄色。

山火之后,陈成决定留在重庆。他与吴朴慧更加熟识,觉得吴朴慧“人挺好,说什么就是什么。”2022年12月,他和吴朴慧合伙开的豆腐店开业。

2022年12月,吴朴慧和陈成再次回到缙云山。新京报记者 贺俊怡 摄

陈成是遵义市桐梓县蓝天救援队的一员,有过做公益的经历,开了豆腐店之后,他们俩商量着,等生意步入正轨,就把豆腐店营业额的一部分拿出来资助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

得到关注后,吴朴慧也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去年11月,吴朴慧和陈成加入重庆市璧山区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坚守了23天,宣传防疫知识,组织居民核酸,做消杀工作。更多人认识了这个蝴蝶结女孩。

山火过后一个月,吴朴慧因着一次采访拍摄的活动重新回到缙云山。高温不再,下过雨后的山林空旷寂静,隔离带被千万人踩实,越野摩托行驶在上面已经溅不起烟尘。

吴朴慧不禁感慨,“现在走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曾经战斗过的战场。”现场还没有被完全清理,她在土里捡到了破损的毛巾、被遗落的志愿者袖标,使用过的灭火器也堆在一边。她仿佛还能看到那几日的焦灼、不安和紧张。

隔离带一侧,过火的树林黑漆漆一片,她蹲在地下查看,被烧过的竹丛根部,冒出了细嫩的新芽。

吴朴慧在社交平台写下:烧过的山林在努力发芽,生活即使充满坎坷,也努力面对。

2022年12月,缙云山上被烧过的竹林,重新冒出细嫩的新竹。新京报记者 贺俊怡 摄

幸运的是,这么多年,她坚持了自己热爱的事情,并得到了生活的奖赏。她记得奶奶经常跟她讲:“有苦咱们吃,不怕,不要管别人怎么说,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从进入社会起,她习惯以男孩子的性格和模样示人,觉得这样才不会被人欺负。时间长了,伪装便成了真实自我的一部分。

但她现在乐于展现自己“女娃儿”的一面。她将可爱、热情洋溢的红色蝴蝶结发卡戴在头发上,粘在头盔上,继续哈哈大笑、大声说话。

蝴蝶结成了她的一个“标识”,她叫自己“红蝴蝶结女骑”。

新京报记者 赵敏 贺俊怡 郑新洽

编辑 刘倩 校对 赵琳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