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回答都是:轻芒自身是可以自负盈亏的。所以轻芒的关闭与财务可持续性关系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过去的运营工作中存在一些疏漏”。
自从被天降正义之后,大家也就知道,对于轻芒这个产品来说,基本上也没什么其他的方法,可以让它在国内继续服务。虽然他们搞了一个国际版 ReadMark,而且仍在运行,但它严格区分了国内用户的访问。
运营同学继续坚持了一段时间的官方公众号写作,有时做事实核查,有时请老用户过来,在飞书开文档讨论一个话题,然后生成一本电子书。
但是,毕竟大家最习惯的按住标黄这个简单的工具已经消失了,用户体验做得非常好的一个产品,硬生生的就不能用了,这也很打击其他用户的积极性。
然后就是现在。轻芒团队的下一个产品“阅览室”回到了小范围流通的路线,而且通过付费设立基础门槛,以防止像之前那样,用户大量涌入导致审核能力不足,出现管理漏洞。
轻芒的“命门”是当今任何想做内容社区的人都会面对的问题。面对全网用户,一些你在线下根本不可能相遇的人,会被有意无意安排到同一个舞台。
在线下,也许你等车时候听对方讲电话,就知道你们不是一路人;看他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看学生手表,也知道无需理会。但是在网上,你们不仅可以吵起来,而且可以互相举报对方。
这个是非常要命的。以前,只有 Uki 和猿辅导等遇到过竞争对手到评论区搞事。但是现在有很多的“义务监督员”,而且很要命的是他们监督的标准不统一,一些人认为是很寻常的事情,在另一些人看来就是大逆不道,必欲除之而后快的。
一个合格的中国大陆社区,至少应该能够平衡这几类人——开放、中立、保守——之间的关系。要么就是像豆瓣一样,增强区隔,让圈层之间减少接触,各色人等圈地自萌。要么就是放任甚至鼓励破圈,在统一审核池的同时设立引流话题,集中火力,消耗那些精力旺盛的“监督员”,让他们不要殃及长尾冷门内容。
豆瓣式的圈层隔离,现在看来已经到了极限。也就是说,总有一些人是想要突破自己所在的圈层,而成为一个全网范围的净化者,所以他们有一种内生的力量,想要突破到别人的圈子里。
他们看到某些话题有一种内化于心的介入冲动,在别人的“精神角落”里摧枯拉朽让他们产生了崇高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在轻芒,用户的人格化概念是被极度弱化的,一个用户更像是一个可供订阅的信息流。
“先锋读者”可以被追随,但 ta 除了不断摘文章做笔记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自行同读者互动,引流效果也很弱。所以它理论上应该是采取圈层隔离的方法,以减轻人工审核的压力。但最终,用户扩张的速度还是超过了运营的能力范围。
至于引流钓鱼法,现在还活着的大型社区多少都有采用。但这样的代价是彻底毁掉了“千人千面”,因为引流问题要全量推送才能取得最大效益。所以再怎么调教时间线,你都永远会被阴魂不散的性别话题、情感问题等等缠绕,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即使如此,也未必成功。这样做对于一些特别“钟情”于该社区的喷子是比较有效果的,但是用户基数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对方采取“人海战术”,总有一些新用户会被随机分配到一些新的“战场”然后打扰到其它圈层的用户。
建设一个开放式的内容社区,对于现在的创业者来说并不友好。审核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调性”,成为事关社区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力。
缺乏这个能力,就会让出问题的社区逐一被“射落”,让互联网上的讨论不可避免地集聚到少数的中心化节点。
今年以来,猫扑网、超级大本营论坛(部分板块)、铁血论坛等相继宣布关闭。微软的领英也在中国区停止了社交业务,转型为纯粹的求职招聘平台。
放眼未来,小型的,沙龙 / 俱乐部式的讨论依然需要在一个可以沉淀的环境中被收集,被记录,以成为支撑中文互联网和汉语这门语言发展的基石。
如果你不希望有思想和有趣的人,因为缺乏讨论氛围而闭嘴离开,而众声喧哗的都是看不下去的比特垃圾的话,那么曾经通过论坛、猫扑、天涯、贴吧、豆瓣、人人、知乎们进行的长篇讨论、理性思辨,现在就依然需要通过新的平台和载体继续下去。
轻芒团队也许不想背负这么庞大的使命,只希望创造一个安静的,有利于阅读的虚拟空间。
但不论空间大小,阅读总会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也就意味着总会需要审核。
这个新的空间如何能不被“天外来客”打扰,仍然是一个必须认真解答的课题。
#专栏作家#
书航,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提供全原创科技新闻和观点。为您呈现文字有力、观点鲜明、打动人心的文章。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