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仝氏微信名字】卫生评论:清末陕西西安邑《仝氏丙申谱》叙述,202102-61(共1582号)

时间:2023-03-26 23:30:4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五精致泽、六革俗弊(为学之弊、冠婚之弊、丧祭之弊、用乐宴宾之弊、待客之弊、演戏之弊)。摘录有关语录(朱熹《训蒙诗》、《小学》,贺复斋《清麓集》,薛仁斋《八善堂歌》,朱柏庐,《圣谕十六条》,杨损斋,林致之,张杨园,《纪氏家训》),兼有撰谱者所加按语,适当加以发挥。卷八为“家规”,包括礼仪之规、处事之规、劝戒之规、颁胙之规、立名之规、录功之规、黜过之规、立后之规;然后为《祠堂坐位次序议》、《吉凶庆吊暨奖劝学士礼仪议》、《抑屈右直息讼议》、《晏远族暨馈贐议》、《义学培养振衰议》。此部分似为撰谱者独立撰写,操作性较强。卷九为“家法”,包括误公济私之法、不孝不弟之法、苟且渎伦之法、骂人殴人之法、盗宗窃族之法、酒色财气烟等法。是为撰谱者适当参照《大清律》制定,目地在于对家族成员加以警戒约束,教化其心存敬畏,本意并非真正施用刑罚惩处。卷十为“附录”,节录程颐、秦蕙田关于宗族论述;节录郑樵《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之《裴村记》、《华阴王氏宗祠记》、《原姓》、《日知录》,彭维新《姓氏溯源序》、汪琬《汪氏族谱序》与《立后》、纪大奎《宗法论》、龚自珍《农宗后自记》、魏源《庐江章氏义庄记》、惠士奇《为人后》、方苞《异姓为后》、李黻《分居》、法坤宏《宗谱例言》、纪昀《景城纪氏家谱序例》等书或文章中关于宗族的有关论述,略加按语,经查,此部分内容《皇朝经世文编》多有,显然系节录,但在得书不太方便的基层民间,阐述氏族宗法对于教化家族成员具有重要作用,亦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最后为梁生荣所写的本谱跋语。

2.安邑《仝氏丙申谱》编撰始末

安邑三家庄仝氏,大概在仝敬兄弟被封为义民后,创建祖先厅,墙壁遗文续仝氏世系及元明事迹,后来墙壁破损,但孟翁先生手抄全文。明代已有家谱,后来二门(仝谦支系)迁移河南时携带而去,经明末兵燹。一百几十年后,乾隆二十八年(1763),十三世仝琛组织重新竖立合大支世谱碑作为族谱。七年后,乾隆三十五年(1770),圣字小支十三世祖仝弘义创修本族支谱(五十年后,道光三年正月,十五世仝万年续修该谱,照录原序)。又过了五十余年,道光元年(1821),和字小支十四世仝步月创建支碑,记仝美后裔世次;七十年后,仝步月曾孙仝庚庆续造继述,本支世系明白易辦。大致道光初,智之小支十四世祖仝履、十五世祖仝重曜、仝汉宰改创本支影,旧影于清初绘像,分长次两门为二轴,尺幅有限,本次改创合为长左次右,夫妇同座统系旁注。又三十多年后,咸丰年间,仝景郊创修本支家谱,并详加注释。经过光绪丁丑戊寅大旱,卒亡过多,其孙仝宏宇缘此于影谱之末续补,萌生创编三门合支谱的念头,但鉴于在外经商且学养有限搁浅。丙戌年(1886),仝宏宇渡河求学于三原大儒贺复斋,尔后学业大长,志乃定。光绪二十二年(1896),仝万年长孙仝辅清当值祠堂,与宗亲商议推举仝宏宇创修三门合支大谱。仝宏宇直系几代一直为编修家谱努力实践。

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初九日开笔。约请十七世仝相清、仝殿桢誊写,三年后,戊戌年(1898)五月,成谱十卷,兼统十一小支。是为仝氏三门丙申谱。一年后,仝宏宇又发现两种族谱资料,一是康熙末年中字小支十一世祖仝枝发曾序其支谱于高祖坟茔之碑阴,另一是乾隆元年(1736)圣字小支十二世祖仝允文序其支谱。于是继续增补,经过庚子(1900)、辛丑(1901),国家有难,仝宏宇恐底稿失于兵燹,急求仝相清誊抄,仝相清鼎力抄写,不避大暑和大寒,得以完成。前后历时六年,于光绪二十七年冬十二月,十五世仝庚辛主持,率合族后裔70余人告祭谱成于鼻祖太始祖三门始祖等历代祖宗神位前。此后大概再次增补修缮,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最后完成告竣。光绪丙午(1906),安邑县令武樹善(1905年起权理安邑县事)受请作序。

由上可见,仝宏宇执笔修撰三门合族谱时,先后参考的仝氏家谱材料有:明代二门族谱两篇序文;孟翁先生手抄祖先厅墙壁遗文续仝氏世系及元明事迹;仝琛重竖合大支世谱碑;仝万年续修谱,照录仝弘义创修本族支谱原序;仝步月创建支碑,记仝美后裔世次,其后曾孙仝庚庆续造继述;仝履、仝重曜等改创本支影;仝景郊创修并详加注释的本支家谱,后来其孙仝宏宇于影谱之末续补;仝枝发于高祖坟茔之碑阴序其支谱;仝允文序其支谱;十余小支之支影。清代资料相对较多。资料的收集利用及编撰,正如谱中所言“考之于碑,察之于谱,详之于影,录之于主,稽乎匾额樑记之上,审乎约契账簿之间,参乎遗嘱分书之际,访乎耆老亲故之前。旁搜远览,无不考其详而录其实”,“诸端虽有所考而得之于影者独甚多”。参考的族谱资料分为册谱、影谱、碑谱三种类型,还有神主实物、匾额樑记、约契账簿、遗嘱分书、耆老亲故口述。

二、安邑《仝氏丙申谱》的谱牒学价值

安邑《仝氏丙申谱》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女真族夹谷部后裔元末定居安邑三家庄直到清末550繁衍发展的历史,该谱述仝氏得姓渊源,列述18代世系,有撰谱者直系男传女传,宗约、家规家法,族谱文献,附录多篇名家关乎宗法家谱论述文章,是现存清代山西一部珍贵的家谱资料,在中华谱牒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研究、廓清仝氏发展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尚存的仝氏家谱中,其分类合理、体例完整、年代久远、编修严谨,实属罕见,至少在山西省内是独一无二的;该谱与全国各地的仝氏族谱相互对照,对于研究仝氏迁转分布、历史发展,价值无疑是极高的。

仝宏宇序曰“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集万国九州之政而综其纲,谱叙一本九族之亲而详其目。善恶贤否褒贬直书,史也。谱则书美以彰其善,俾后世有可继焉耳。其不书恶,为亲者讳之意也。”[3](P17)是关于国史与家谱内容、特征有所区别的精辟论述,对于明晓家谱的教化扬善功用具有一定价值。

《仝氏丙申谱》为合谱,其编写体例、内容参考了仝氏家谱及其他姓氏家谱,其成书也对仝氏及安邑一带其他姓氏编撰家谱具有参考价值。如《族乘草簿序》中所言各家各支续谱书写方式的“凡例七条”,以及“宗约”、“家规”、“家法”部分,多为撰者亲写。

《仝氏丙申谱》卷十所附多篇名学者关于宗族的论述文章,有所节选,略加按语,对于仝氏后裔及观瞻此谱的周边地区其他姓氏民众了解宗族伦理相关知识及作谱无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得书并非极其方便的古代,这些内容是锦上添花,在笔者所见的清代谱牒中实属少见。

三、安邑《仝氏丙申谱》的社会史价值

安邑《仝氏丙申谱》记述仝氏从元末入居山西南部安邑县三家庄起到清末550年的历史。据现存三家庄村中金代禅院古碑《敕赐慈云院牒》,大定四年(1164)时,已称三家庄“古昔三家,今成百家”,该村存在至少已有900年历史。以三家庄为中心,陆续向周边迁徙,如房子村、圣惠镇从善村、平陆县辛店村和柏树岭韭菜园,还有临汾以及北京、河南唐邑,但主体聚居于三家庄一带。仝氏在晋南并非大族、望族,可圈可点的仅有元代鼻祖任安邑县令、明代仝敬三兄弟尚义输粮被封义民、明英宗时神卜仝寅、迁居平陆的清代道光台湾知府仝卜年,从“男传”可见,其男性成员以务农为主,间有为官当吏、经商、从教、阴阳占卜,配偶也有一些以节孝在当地有名。安邑三家庄仝氏和中国北方农业区域基层乡间的姓氏家族一样,极为普通常见。仝氏家族的历史其实就是基层社会家族几百年发展的一个缩影,故而也可以作为一扇视窗管窥民间社会、基层家族。

1.研究清末晋南运城一带地域社会

“宗约”第四为“厚风俗”,首列康熙《圣谕十六条》,随后加按语曰“宇自束发至今四十年间,少见父兄师长以此为训,即闻场屋有默写”[4](P724)。可知清末在晋南一带的民间,朝廷提倡200多年的《圣谕十六条》已越来越流于形式,尽管官方和各种家谱仍广为提倡。第六为“革俗弊”,更是反观晋南地方社会实际状况的绝好材料,如“近时丧礼尤失古意,且不依时制,如殡后之哀不用家礼之朔望,而必浮屠之七七;既葬,不行虞祭而三送汤,云是浇龙”。[5](P729-730)民间丧葬不依古礼,却盛行佛教习俗。又如“吾乡红白事待客多用十二中碗或九盔碗,而席虽荤素不同,然俗规早饭均用集馍,虽隆冬不笼,未免冰口而伤胃;午饭均无茶汤,盛夏亦然,岂不涸人,幸有总汤,每席一大碗,却不撒勺儿,高怀人宁渴不用,将就者拈杯取饮,或致流醊。”[6](P732-733)乡间丧葬待客饮食习俗清晰可见。再如“先父云,道光时一班戏才二十余人,而今竟五十有余,真世间之大蠹”[7](P734),民间戏曲发展,基层民众有需求,儒家伦理无法约束。卷九“家法”之首序曰“《大清律》将不孝不弟之条详载篇后,以见家法有本,而非宇所私拟也。其用之法于所犯之小者,变杖笞为大小戒尺惩之,所以驱之使归于善也而已。至于大罪之徒流绞斩等条目,有上宪按律处治,皆非宗族所敢决断也。然亦详载者,望知而畏之也。其首载罪罚跪各小者过者,此宗事也。况当祭日不宜用刑,至私家有犯而应戒笞者,宜于祭日之外处之可也。”[8](P762-763)可知清末晋南基层宗族的家法主要起到警戒威慑、教化从善的功用,大概没有同期江南宗族家法执行严格。

2.研究撰谱者仝宏宇生平经历及道德主张

光绪年间,三门后裔、第十八世仝宏宇历时六年有余编撰成《仝氏丙申谱》,是为三门合支谱。仝宏宇撰谱乃传承家风,其直系几代均为撰谱、保存家族资料而努力实践,立碑、补影、创谱。在国家多难、旧谱散佚情况下,积极补修支影,缘此萌生创修三门合支谱的想法,因外出经商、学养有限,暂且搁置。后来渡河西行,求学于关中大儒、三原贺复斋门下,大概有数年。十年后经推荐执笔编撰家族谱。历经艰难,兢兢业业,严谨求实,最终完成。在谱中“宗事文录”所录文章较为详细叙述修谱始末,其用心尽力跃然谱上。

在“宗约”、“家规”、“家法”部分,仝宏宇发挥学养大长后的专业所长,引经据典,同时多引时贤言论学说,多加评论阐释。从仝宏宇的精择和阐释内容话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儒家伦理坚守者。正如武樹善作序曰“见其纯谨老成,洵为诸生之冠”[9](P14)。梁生荣跋语所谓“贵谱见其宗派极详,思义极浃,条例极周,引征极博。苟非笃志于敬宗睦族、有心于光前裕后者,不能如此谨严,如此详慎也。以此见公之学术甚正,公之心田甚厚,公之精力甚专。在宗人之无学者或不明其素志。”[10](P826-827)其所撰《吉凶庆吊暨奖劝学士礼仪议》和《义学培养振衰议》两文,足见其倡导家族重视教育的殷切用心。

作为一名先商后学的清末晋南基层文士,仝宏宇继承良好家风,不避危难,创修合支家谱,敬宗睦族,贻福仝氏后人。其道德及学术主张,遵循了贺复斋尊程朱、护正学的思想精神,在清末社会加快转型的背景下,追求变末俗、正人心,倡导和践行儒家道德伦理,实为末世的一缕缕遗光,仍在或多或少影响晋南乡间社会。

3.研究山西仝氏民众迁徙分布

据卷一《考姓明派》,仝氏源出隆州,复姓夹谷,金龙兴时归其属下,成为一部,后随金祖征辽有功,许世袭猛安谋克职,先祖多位以武职入仕,代有仕宦。(蒙)元灭金,改夹谷为仝。“独是子孙繁衍,星散异处。家于隆州者有之,以至家于天德,家于桓笃,家于上京,家于大同、河南者皆有之。”[11](P27)可见至晚元代时,大同一代已有仝氏民众定居。笔者年幼时,村中仝姓长辈就说本为金人,元代时入关迁居。可见口耳相传与家谱所记是吻合的。家谱称鼻祖仝成庆原本是大同人,为夹谷之奇之后,元至正间在安邑为官,致仕后定居三家庄,遂为三家庄仝氏始迁祖,被尊为鼻祖。仝成庆后裔逐渐繁衍发展,扩散到周围,包括平陆及移居河南唐河。

由上可知,山西仝氏大致在元代出现,最初在晋北的大同一带,晋南安邑三家庄仝氏始迁祖仝成庆原本为大同人,元末定居安邑,而成庆公后裔逐渐以三家庄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移居。那么,现今晋南的仝氏民众基本源自安邑三家庄,晋北的仝氏民众源自大同一带,而晋南仝氏鼻祖仝成庆是从大同定居安邑的。这样,山西仝氏民众主体看似是两个源头,实际是均源自大同,安邑为大同分支,河南唐河为安邑分支,且现存唐河的仝氏家谱与安邑仝氏家谱可以续接。

全国的仝氏民众,以今江苏(睢宁)、河南(平顶山、洛阳、南阳)、山东、山西、河北分布较为集中。比如山西、河南,过去多称是明初大槐树移民后裔。现在来看,山西仝氏的迁徙,似乎和大槐树移民并无关涉。即便家谱所称明代二门从安邑迁居唐河,翻中条过黄河南下即可,绝无先北向集中于洪洞大槐树,尔后再发遣豫西南的唐河县,舍近求远。《仝氏丙申谱》也从未提到大槐树。因此,狭义的明初大槐树移民仍是资料缺乏,语焉不详;而把大槐树移民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汉民族寻根的祖先记忆,似乎更有文化意义。

当然,《仝氏丙申谱》的优点也不止上述这些,尚待进一步研究挖掘。其缺点也是有的,比如上述列举进士均有误,所列世系也有前后矛盾者,有错字衍文,这在家谱中司空见惯,不足为怪。可能依据的资料有误,或抄写致误,或统稿未尽。但瑕不掩瑜,清末山西安邑《仝氏丙申谱》是一部现存极其珍贵的仝氏家谱,借助此谱,大致可以廓清山西仝氏民众发展脉络;同时也是一部珍贵的现存清代山西家谱,对于研究仝氏历史发展及清末山西地域社会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理应引起全国仝氏后裔珍视和研究民族史、谱牒学、山西地域社会史者重视。

注 释

[1] 刘纬毅主编《山西文献总目提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仝建平《山西地方文献及其整理述略》,《晋阳学刊》2020年第6期。

[3]《安邑三家庄仝氏宗谱·丙申》,影印本,2016年。

[4] 《安邑三家庄仝氏宗谱·丙申》,影印本,2016年。

[5] 《安邑三家庄仝氏宗谱·丙申》,影印本,2016年。

[6] 《安邑三家庄仝氏宗谱·丙申》,影印本,2016年。

[7] 《安邑三家庄仝氏宗谱·丙申》,影印本,2016年。

[8]《安邑三家庄仝氏宗谱·丙申》,影印本,2016年。

[9]《安邑三家庄仝氏宗谱·丙申》,影印本,2016年。

[10]《安邑三家庄仝氏宗谱·丙申》,影印本,2016年。

[11]《安邑三家庄仝氏宗谱·丙申》,影印本,2016年。

一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

编辑:潘梦斯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