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来自释迦家族,姓乔达摩,名字叫悉达多,后世叫“释迦牟尼”。意思是石家族的贤人。
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是唯一主张平等慈悲和因果报应的宗教。佛教教化是教人们向善,如何摆脱内心的苦恼,达到“领悟”状态,所以佛教也是教人如何获得人生幸福的“大学提问”。
东汉初,即公历纪元前后,印度佛教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长期传播,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时间、途径、地域、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中国佛教形成汉传佛教(华裔)、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和上层佛教(巴利语系)三大学科。
洛阳白马寺
中国是佛教盛行的国家,早在佛教寺院全国各地,据中国佛教协会官方数据显示,到2012年,三大语系佛教活动场所约有3.3万个,僧尼24万人。其中汉传佛教寺院约有2.8万座,僧尼10万人。藏传佛教寺院约3000座,僧尼13万人;南殿上座部佛教寺院1600座,僧侣10000人。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寺院不仅是弘扬佛法、补帝重生的场所,也是人们祈福和修养的好地方。此外,很多寺庙建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寺院也成为旅游观光的圣地。例如,有《布达拉宫》、《拉布拉姆寺》、《少林寺》、《寒山寺》等众多的山考察,名山名师可以说遍布全国。
当然,如果你是古建筑爱好者,可以去寺庙看动不动就做100 ~ 1000年历史的“千年考察”。是古建筑风格和艺术的最佳表现。
去寺庙的话,我们除了遇见游客外,还有寺内僧人。那么,如果我们遇到这些僧侣,该怎么称呼呢?我们除了称呼对方为“大使”、“老师”外,还能说其他话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汉传佛教寺院内僧侣的不同称呼。
汉传佛教是地理上划分的佛教派,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流传,是北传佛教之一,以大乘佛教为主。
历史上汉传佛教同时受到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影响,但北传佛教的影响力较大,南传佛教仅在云南等地流传。汉传佛教的影响力与中国势力一起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影响了后世的藏传佛教。本质上,汉传佛教可以说是塑造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与藏传佛教的玄密和重视不同,汉传佛教的宗派多为玄宗。另外,汉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但当年经过西域进入中原地区的佛教也包括比大乘佛教传播得更广的小乘佛教。
汉传佛教僧侣的称呼可以从两个角度知道。
第一身份性称呼
汉传佛教将信徒分为4人。出家男女2人,在家男女2人。你的弟子可以根据部门的戒律分为7人。
(1)尼姑(范拜克):男人出家接受九族计的人。
(2)皮丘尼(梵蒂冈Bickerson Bobby Kun):女性出家九族系者。
(3)Style Fork Mona(梵蒂冈、Bashik、N):或意译为Style Fork Mani、学界女、正学女、法女,而不包括在族系转学法中的Nice是Samini的学育法者。僧侣风俗7人之一,出家5人之一。
(4)萨米(Ban R-Maeraka BAS-Maera):意译李子乐、李子仁、近策等是停止恶行,寻找仁爱之意。为了出家,五中一人,僧侣风俗七中一人。萨米在佛教僧团中已获得萨米10系,但不接受非区族系,年龄在7至20岁以下的出家男子。
(5)萨米尼(梵语r-ma Erik,BALIL S-MAER):意译工作女、李子女。出家五人之一,胜速七人之一。萨米尼是一个初出茅庐、接受10系但未接受九族系的女子,与萨米式民谣莫娜一起被称为出家三小中。
(6)刘福塞(范巴语up saka):由朱元帅、近善男、新男、青新社意译,是家近三宝、捧吴戒的男居士。家里两个人中的一个,四个人中的一个,七个人中的一个。《优婆塞戒经》卷3:“接受三合一合并的人被称为一分优波税。受二戒,右派塞少点说;戒指,如果被两枚戒指打破,就叫做无分右派插头;被三、四枚戒指称为多点右派插头;收到五戒的人被称为满分优波税。
(7)UPI(梵蒂冈语up sik):译做青信女、近仙女、近善女、信女、近三宝的三宝、三贵五戒、实行善法的丫鬟。家里两个人中的一个,四个人中的一个,胜属七个人中的一个。
在家佛教徒和好朋友可以使用“法师、师父、大德”等尊称僧尼,不必叫“大师或上级师”,当面叫尼姑、和尚、直呼法名是非常不礼貌、不尊重、没有修养的表现。
此外,据《增一阿含经云》称,“佛陀起诉了齐皮丘,有四名圣出家、复姓、但被释放SALONELA的人。所以。出生的时候是我生的,成为法城,那条油四大河都来自亚里达池。”根据东津岛案不死主张
出家僧尼一律以释迦牟尼佛的“释”为姓,这样汉传佛教僧尼出家受具足戒后都统一姓“释”,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第二 汉传僧俗的尊称
汉传佛教僧俗尊称有多种,简介如下:
1、长老:梵语sthavira巴利语thera,指年龄长而法拉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 首座、耆年、耆宿、耆旧、长宿。
净慧长老法相
传印长老法相
2、上人:梵语purusarsabha,对智德兼备可作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比喻其出类拔萃在人之上,后泛指德行兼备僧之尊称。
宣化上人法相
济慈上人法相
3、大德:梵语Bhadanta,古印度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又比丘中的长老,也称大德。佛教律部中,对现前大众泛指比丘众,称“大德僧”,比丘尼众则称“大姊僧”,后泛指高僧。近代,对于有德行之出家、在家的佛教徒,都以“大德”一词来尊称。
4、大师:梵语śāstr巴利语satthar,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堪为众生之师范,故称大师。汉传把通晓佛陀教义有盛德者尊为大师,多由朝廷封赠僧号。
5、师父:以对师长、父亲的礼敬来尊称出家僧尼,通用于出家男女二众。
6、善知识:梵语kalyānamitra巴利语kalyā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胜友等。
7、贫道:为中国宗教徒僧尼、道士的自谦语,以示惭愧、自谦。
8、禅和子:也称“禅和者”,汉传佛教禅修僧、参禅人。
9、戒子:指戒场中求授三坛大戒之僧尼。
10、释子:汉传僧尼出家称释xx,是从本师释迦牟尼佛姓。
11、衲子:僧尼自谦语,佛教苦行头陀支之一衲衣而得名。
12、佛子:受佛戒者之称,又为菩萨通名,因其能绍继佛种。或总称一切众生,因具有佛性,从理论上众生未来可以修行成佛。
13、弟子:梵语Sisya、antevāsin,巴利语sissa、antevāsika,从师受教者。佛陀住世时的声闻弟子,以及佛陀入灭后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皆称佛弟子。可分为:
(1)皈依佛法僧三宝,以释迦牟尼佛为根本导师而自称为弟子。随佛陀学习称弟,闻佛法而生解故称子。
(2)对亲从受教之师(梵语upādhyāya巴利语upajjhāya亲教)而称弟子三、僧尼自谦之词。
14、善男信女:指一切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五戒的佛教徒,佛经中称作“善男子、善女人”。近代,指一切倾向于佛教的善信们。
15、檀那:梵巴语dāna译为布施、施,是给与、施舍之意。梵汉并称为檀施、檀信,檀波罗蜜乃六波罗蜜之一。檀那波底(梵dānapati)是施主、布施者。中国、日本将檀那、檀越引申为施主之称,人行布施,越贫穷海,故称檀越。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
16、施主:原为佛门中人对施舍者的称呼,后来成为僧人对来寺院进香礼佛者的敬称。
17、龙象:梵语Nāga译为龙、象。原指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最大力者。佛教以龙象为比喻,称赞住持正法的僧尼为“法门龙象”
18、菩萨: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译为觉有情、道心众生。原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圣贤,如文殊、普贤等菩萨,现指发心精进学佛人。
19、护法:指一切护持佛法之众生,上自梵天、帝释、天龙八部,下至人间保护佛法之帝王、善士、乃至鬼神,皆称之为护法。现代指僧人对居士护持者的敬称。
第三 汉传佛教僧俗称谓礼仪:
1.任何时候均不得直呼出家众的名字,对年长比丘应尊称作:“某某长老、老法师、老和尚、上人、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应尊称作:“师父、法师、xx师”,绝不可称呼“老尼姑”,非常不礼貌。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可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某某师”。不可称呼“小和尚、小尼姑”,那是一些不懂佛教称谓礼仪的世俗人,蔑视出家比丘、比丘尼的不礼貌言行。
4.汉传佛教僧尼出家剃度后,一律姓“释”,由剃度恩师赐予法名。
5.当请问佛教出家僧尼的名号时,应双手合掌说:“请问师父上下?或请问法师尊号上下?”不可无礼貌的直呼:“小和尚,你叫什么名字?” 或直呼“小尼,你叫什么名字?”
6.在师父或大德法师面前,佛教僧俗弟子不可自称“我”。应当视自己与大德的关系而谦称“后学、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
7.与佛教出家僧尼,比丘、比丘尼法师、师父谈话时,应当处于下座,不可高坐。
8.若有问题请问法师,应该这样:先向法师,顶礼三拜。然后,长跪合掌告白:“法师,弟子(学生)有一个问题,不知法师有空否?若有空,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9.向法师求法,应说:“顶礼法师三拜!可否请法师,传授某某法,给予弟子?”
10.法师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若有事报告,当侧立,静候,听师长招呼。不得随意插嘴,打断师长言谈,有失恭敬。
11.在聆听法师讲法或开示时,若有重要急事,需告退,应说:“法师!对不起,弟子有事先告辞。”得到法师允许后,应顶礼法师三拜或一拜,方可离开。不可以不告白,就偷偷离开,令师长担心。
以上表述,如有错误,欢迎指正赐教!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