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微信名字中带子的含义】上海市民冒雨吊唁吴孟超院士!有人带着9岁的儿子来了:他的这生命是医生给的

时间:2023-03-12 15:53:5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5月22日,中科院院士、被称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去世,享年99岁。

从今天(5月23日)开始,吴孟超院士生前工作的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举行追悼活动,并在3号楼广场设置灵堂接受吊唁。

今天14:40左右,记者来到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尽管雨淅淅沥沥下,但也无法阻挡人们前来吊唁的心情。约30分钟内,数十名市民自愿前来,在吴孟初的灵堂前献上白色花朵。

两个年轻女孩特别冒雨跑来,她们是合租的室友。昨天在电视上看到吴孟超死亡的消息,约定今天一起来吊唁。“我们没有和吴院士见过面,也不是他的病人,只是被他的事迹感动了,想表达敬意。”

吴老师也抱着一束百合花来吊唁。他告诉记者,他的朋友目前正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治疗。"我刚护送完,赶紧去买束花."吴老师说,自己的妻子是民青人,是吴孟超和故乡,平时听过吴院士的感人事迹。得知有灵堂后,特别叮嘱他一定要献上一束花。

“过去几年我也饱受肝胆疾病的折磨,在治病的过程中,听到吴院士的名字,向他致敬。”刚加班没来得及回家,29岁的梁老师买了一朵花,先来吊唁。在他看来,吴孟超90多岁高龄仍然坚守手术台一线的感人事迹,给年轻人很大的鼓励。“为一个目标奋斗一生,是我们年轻人值得学习的榜样。

在空堂外,记者在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工作后见到了老师,今天他特地带着自己9岁的儿子一起来,父子在吴孟超院士的照片前郑重鞠躬献花。

“我看到消息后第一次带孩子来。”接受采访时,胡老师眼里含着泪水,难以静下心来。胡老师回忆说,1994年来到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受到奥罗专业精神的启发,1996年带队完成图书信息化工作,完成了50万册图书信息输入系统,因此被评为“吴孟超优秀青年学习”。

“我没有直接接触过奥诺,但我一直把这份荣誉珍藏在心里。这是我和奥罗的缘分。多年来,胡老师经常听到奥罗的事迹。“在我心里,奥罗一直是我的偶像。他不仅是德高望重的前辈,还是医疗系统的榜样。”

吴孟超的专业能力一直持续到97岁高龄,每周进行2-3次手术,挽救了近1.6万人的生命。他说:“只要能拿起手术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可能是我最大的幸福。”

胡老师告诉记者,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定期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工作过。“在电梯里见过奥罗很多次,他个子不高,但他在我们心中很威武很亲切。”

年以上,吴孟超亲自带着四大弟子培养了169名博士、博士后。现在,这些医生大部分已经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我来到了肝胆医院。偶尔和医生聊天,已经有很多欧仁学生的学生了。”胡老师说。

z=31825&from=ar;x-expires=1705680600&x-signature=UMRavXn1%2BvfgZPRgjajmmeK%2FKPg%3D&index=5" width="600" height="400"/>

“他今年上二年级,我特意把他带来,感受医学前辈和楷模的精神。”谈到为什么带着儿子一同前来,胡先生语带哽咽。原来,胡先生的孩子就出生在吴孟超曾工作过的长海医院,孩子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且是早产儿,一度情况危急,医生们紧急做了两次手术才把孩子救回来。“我一有机会就告诉他,是医生们救了你的命,要感谢医护人员,希望他长大也能学医。”

吴孟超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6日在上海举行

记者从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获悉:吴孟超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6日上午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

身患肝癌晚期的上海老兵:我又活了23年,这是吴孟超给的

“吴老医术高超,对病人非常好,一点架子都没有。”听到吴孟超因病去世的消息后,今年71岁的罗永兴说话声中带着哽咽,“他是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不管病人是什么职业,有钱没钱,都一视同仁。”

这位生活在松江的退伍老兵,23年前被诊断为肝癌晚期,体重暴跌14公斤,甲胎蛋白指标高于1000,多家医院谢绝收治。绝望之际,罗永兴找到吴孟超,当年4月17日,吴孟超通过手术切除了他肝脏内直径13厘米的肿瘤。罗永兴后来做了一面锦旗送过去,吴老不高兴了:“100元钱不是钱?你生病不花钱吗?”锦旗没有收,过年时吴孟超还给罗永兴发贺卡,祝他健康快乐每一天。

罗永兴一直记得吴孟超的话,就连微信昵称都是“健康快乐”。“我又健康快乐地活了23年,这是吴老给的。”

罗永兴与吴孟超

吴孟超几十年从医生涯中,挽救了近1.6万人的生命……许多人还清楚记得,吴孟超用带着南洋口音的普通话,跟他们聊几句家常,才慢慢开始查看病人的检查报告。“他说的话,就给人一种信服的感觉,让自己对治好病有了信心。”一名年轻姑娘曾因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手术。此前因“瘤的部位不好”,多家医院表示“不能开刀”,让她痛苦绝望,“是吴孟超力排众议接受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吴孟超正在做手术

在吴孟超心中,没有什么能取代病人的位置。从医几十年,他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冬天查房时,他都要嘱咐学生,把手在口袋里捂热后再做触诊。不仅如此,在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后,他都要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并弯腰把鞋子放到他们最容易穿的地方。“对我们医生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但病人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吴孟超说。

“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可能已花光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年轻医生们一直记得吴孟超这句话。平时,吴孟超要求医生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在为病人做检查时,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者磁共振检查;如果他们带的片子能够诊断清楚,也决不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他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缝合创面切口也从不用专门的器械。“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

他是一名纯粹的医生

缅怀起恩师吴孟超,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俞卫锋说:“他是一名纯粹的医生。”

“他一直说,只要病人需要我,我就去做。”俞卫锋与吴孟超共事了25年,一直配合吴孟超手术做麻醉工作。“他心里只想着病人,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身上,我们时时能体会到做医生的初心。”

在吴孟超眼里,病人比天大,任何事都比不了。2005年,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科技部派工作组对他进行考核,确定第二天上午谈话。医院考虑到这是件大事,取消了他原定第二天的手术。吴孟超得知后,坚持手术不能推迟。考核组的同志不解:这是位什么病人?怎么这么重要?第二天下午谈话时,吴孟超解释:“是一位河南的农民,60多岁了,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

同事们还记得,2007年冬,吴孟超接诊了从江西专门找来的一名患者。这位身受肝硬化和肝癌双重折磨的患者,因病情复杂,已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当时已年近九旬的吴孟超亲自为患者制定手术计划。有人好心劝他,这么复杂的手术别亲自上了,万一失败就会晚节不保。吴孟超当时很生气:“我不怕手术失败,更不怕晚节不保。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

还有一次,一位被晚期肝癌、肝硬化、肝腹水折磨得痛不欲生的病人找到了吴孟超。吴孟超拉着病人的手,温和地询问病情,仔细检查后安排他住院。病人离开后,协理医生不解地问:“这个病人已经不能手术,用药也没有多大意义了,咱们干吗还收他进来?”“他已经被多家医院拒收了,如果我们再不收他,他可能会绝望,甚至做出傻事。”吴孟超看着助手说:“记住,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巨星陨落

他依然以另一种形式

指引着人们砥砺前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闲乐 顾杰张骏 曹飞

来源: 解放日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